APP下载

高考地理试题素材选取特点及启示*
——以2018年三套全国文综卷地理试题为例

2018-09-14张祥文湖北省沙市中学434000

地理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扎龙蒸发量试题

●张祥文 陈 露/湖北省沙市中学(434000)

高考地理试题立足地理学科视角,特色鲜明,选材宽广,较好地实现了书本知识和现实世界的融合、理性思维与人文情怀的碰撞。情理之中的素材,意料之外的独特视角,引领着考生用地理的眼光来认识和欣赏周围的世界,深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较好地测量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因此,本文选取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命制的三套全国卷为样本,探寻高考试题的素材来源,分析素材的选取特点和处理方法,对教学、备考具有重要的反拨意义。

一、试题素材来源

1.权威学术期刊

例1.(全国Ⅰ卷第37题)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图略)。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据此回答(1)~(4)题。

(1)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2)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3)指出未来扎龙湿地水中含盐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有人建议,通过工程措施恢复乌裕尔河为外流河。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素材来源:《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第3期“扎龙湿地的形成背景及其生态环境意义”,作者殷志强等。

试题分析:命题人以期刊论文“扎龙湿地的形成背景及其生态环境意义”为依托,简洁凝练地介绍了扎龙湿地的形成过程,读懂不难,深入不易。第(1)题,比较新颖地考查了学生逆向思维的运用;第(2)题,通过分析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的变化,进而考查流域降水量与蒸发量变化,立意独特,逻辑推导能力较强,实为一道难得的好题。第(3)题,该问题既是上一题思维路径的延续,又需要分析影响含盐量因素的细小差异。第(4)题,通过开放性的设问引导考生运用地理的基本原理探讨现实问题。

例2.(全国Ⅱ卷第9~11题)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9~11题。

表1 当月6次降水情况

9.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A.减小降水变率 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

10.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A.河床 B.沟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

素材来源:《人民黄河》2016年第5期“从2013年7月汾川河洪水看植被的减水减沙效应”,作者徐建华等。

试题分析:通过对比参考文献与试题中的表格,可以看出试题表格数据是在参考文献的基础上重绘简化而成(如表2)。为突出试题考查意图,适应考试要求,高考试题删除了原表格中的日期、暴雨中心位置等信息。第9~10两题的答案学生较容易根据表格信息分析得出,第11题,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考生正确解答该题思维跨度较大。参考原文中,介绍了连续性降水,在植被覆盖较好的流域,山体滑坡严重的原因:一是降雨量太大,植物根系发达的土壤使前期连续降雨大量入渗;二是该流域地质结构属于湿陷性黄土,土质疏松、黏性较差,大量降雨使得土壤中水分饱和,容易造成山体滑坡;三是该黄土地区重力侵蚀本已比较严重,加上植被的根系盘结,在遇到2013年7月的降雨情形下,会出现大块滑塌,产生累积性的洪水泥沙。如果试题材料中对累积性洪水泥沙作适度铺垫,效果会更好。

例3.(全国Ⅲ卷第44题)“洪水一片天,枯水一线天”是鄱阳湖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素材来源:《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8月第Z1期“‘堑秋湖’对鄱阳湖越冬候鸟栖息地功能影响的辨析”,作者齐述华等。

试题分析:该选做题没有配置图表,信息呈现都是文字材料,试题考查内容基本与原文立意一致,论文可为试题的设计和解答提供科学支撑。

2.大学教材

例4.(全国Ⅰ卷第6~8题)图1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6~8题。

图1

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B.T1C.T2D.T3

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试题分析:该试题通过提供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示意图,考查了河流阶地的形成过程,该组试题的素材来源可以从大学教材《现代地貌学》(高抒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第94页中看到插图及对应的文字,教材内容指出:“基座阶地是以基岩为基座,基岩顶面覆有河流冲积物。基座阶地的形成是由于构造抬升,河流下切,并切过原先河谷的底部。”

表2 2013年7月6次降雨情况统计

3.新闻媒体

三套全国卷试题都不同程度地选取了新闻媒体作为命题素材来源,通过将近年来国际、国内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重要的民生问题等素材从地理学科的视角进行情境创设,考查学生在学习高中地理学科之后是否达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来源分析如表3所示。

4.历年高考题或模拟题

虽然高考题以原创试题著称,但为了突出对主干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高考试题可能小范围地改编过去的高考题或参考近年的模拟题,所以在高考试题中经常能看到它们的“影子”(例5、例6),更有甚者出现小概率的“撞车”事件(如今年全国Ⅱ卷第36题“撞车”2018年《中学地理教学参考》上半月刊第2期“大型数据中心选址”试题设计)。

例5.(全国Ⅰ卷第10题)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0.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图2

A.6:00 出发,左侧靠窗

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 出发,左侧靠窗

D.12:00 出发,右侧靠窗

模拟题呈现:甲乙两城镇位于成都附近,8月7日有一辆旅游大巴从乙城镇附近上高速开往甲城镇方向。读等高线地形图(图3),完成下列问题。

图3

1.北京时间12:10,旅游大巴上的游客看到阳光从车的左前方射入车内,判断此时旅游车大致行驶的路段为:

表3 新闻媒体素材来源统计

表4 其他来源

A.1路段 B.2路段 C.3路段 D.4路段

试题分析:两道试题在纸笔测试中,都在努力还原真实场景,侧重地理实践能力的考查,引导考生在现实生活中理解和应用地理知识,使“做中学”真正成为地理学习的基本方式。

例6.(全国Ⅰ卷第37(2)题)分析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降水量、蒸发量数量关系的变化。

历年高考题呈现:(2017年全国Ⅰ卷第6题)图4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图4

6.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试题分析:上述两道全国Ⅰ卷高考地理试题时间间隔仅为一年,虽然呈现的情景稍有变化,但是考查内容没有变,都是考查干旱或较为干旱区域的河流或湖泊的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第6题中盐湖面积多年稳定,可知该地降水量约等于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而第37(2)题由材料可知,该地成为“泛滥”的内流河,后变成面积稳定的湿地,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第37(2)题难度有明显加大。

5.其他来源

全国卷高考地理试题的素材来源还有《政府工作报告》、科普读物(如《中国国家地理》)、专业网站(如气象台网站、测绘局网站、统计局网站)等,具体来源分析如表4所示。试题一般围绕某一主题深化微观研究,对于信息量较大的数据或文字,一般会精简、剔除冗余信息,仅保留与题目知识相关信息,或转绘成图表,让考生分析地理要素与具体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试题素材选取特点及启示

三套地理试题在素材选取上立足学科特色,精选了反映国家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典型案例创设情境,站位高,视野宽广,不仅让高考地理试卷发挥了选拔功能,也让其成为考生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其次,关注社会现实,时代感强,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三套试题为帮助考生更好地入题,各创设了一组以旅游为切入点的试题,全国Ⅰ卷实则在考查交通和不同季节的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全国Ⅱ卷依托“佛手山药”发展乡村旅游,实则突显精准扶贫的主旋律;全国Ⅲ卷实则考查澳大利亚库伯佩迪的气候和民居特点。此外,素材选取科学严谨,时效性较强,除创设自然地理试题所选用的学术期刊时效性较差外,人文地理和选修地理一般以高考前近一年的新闻热点为载体,来突出对典型区域和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查。分析高考试题的素材选取特点,不仅能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还能为今后教学备考指明方向。

1.关注时事,热衷教研

教师在高考备考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用地理的视角“审时度势”。许多试题虽然与时事紧密联系,但切入角度是“地理”的,重点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复习备考时可根据考试大纲要求,依据近年社会热点与区域特征鲜明性之间的关联性框定重点关注的区域,以合适的区域范围,科学、严谨的素材,原创或改编高考试题作为典型案例来拓展学生视野。其次,加强专业期刊学习,如中学地理教育界三大期刊,会定期刊登原创试题,能够对复习备考起到一定启示作用。最后,还要关注城乡差异,根据现实补充相关地理知识。

2.重视生活实际,落实核心素养

纵观试卷,全卷各题涉及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及人地关系现象的分析,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考查更是无处不在,就连地理实践力也通过创设体验式的生活场景,加以考查,四大地理核心素养在试卷中都得到较好的体现。因此,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从小观察、体验生活,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领悟地理知识,将地理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3.夯实主干知识,不可盲目追逐“热点”

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三套试题素材的选取上都聚焦了高中地理学科主干内容,整体上看,核心知识点仍然是考查的重点。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围绕核心知识展开教学,让学生夯实主干知识仍是教学的重点。

猜你喜欢

扎龙蒸发量试题
贵州清镇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带春回扎龙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鹤之灵
初秋游扎龙湿地有感
1958—2013年沽源县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
1981—2010年菏泽市定陶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