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出跨越地平线的时代抉择让太空之花在祖国北疆率先绽放

2018-09-14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薛惠锋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2018年15期
关键词:中国航天军民内蒙古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 薛惠锋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伟大的航天事业已经远远飞出了九万里高空,伟大的中国航天也已经走过了62年的光辉历程。62年,峥嵘岁月,航天人用忠诚与奉献,见证了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创业历程、创新历程!62年,举国协同,全中国用团结与大爱,谱写了一曲曲振奋人心的强国之歌、强军之歌!

近几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举旗定向,运筹帷幄,不仅大气魄推动治党治国治军,更大手笔推进航天强国建设。在习近平总书记“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号召下,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在人类探索太空的征程中,造就了全新的中国高度、中国奇迹,展示了伟大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坚强支撑。

“落其实而思其树,饮其流而怀其源”。我们永远无法忘记,伟大的草原,是中国航天的“起飞地”,是两弹一星的“总源头”。历史上,内蒙古自治区为中国航天和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牺牲、立下了不朽功勋。1958年,中央把建设导弹靶场和试验场的地点选在了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的乌兰夫接到中央的指示后,当即表示:“试验靶场如果定在内蒙古地区,有什么困难,来找我好了。”内蒙古决定将额济纳旗向北迁移140公里。当地土尔扈特人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民族的飞天梦想,让出了最好的牧场、最美的胡杨林,毅然离开生活了200多年的故土,历尽千辛万苦、不避千难万险,开启了历时12年、曲折上千里的迁徙,书写了土尔扈特部东归以来,又一部光耀千秋的英雄史诗、感天动地的忠魂乐章。1997年,经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这个新中国历史上组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导弹和卫星综合试验靶场被命名为“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60年多年来,这片土地上诞生了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见证了中国航天从导弹武器时代到宇航时代、再到载人航天时代的光辉历程:第一次导弹核武器在这里试验成功;第一次成功发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把第一颗自主研制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太空;第一次发射“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行器,将我国第一位航天员送上太空;第一个空间站“天宫一号”在此发射,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源自于额济纳旗的“两弹一星”精神,是当前中华民族再次闯过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难关,打破西方国家围追堵截的遏制,赢得贸易战、掌握生存权,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根”与“魂”。

草原人与航天人,守望相助、手足相亲,是民族大团结的典范,是军民大融合的先驱。习近平总书记的“守望相助”,不仅饱含着中央对内蒙古人民的谆谆嘱托,在我看来也寄寓着对全国各民族、各地域的殷殷期盼。只有各民族、各地域守望相助、相互依存,在和平时共同奋斗、在危难时共克时艰,凝结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命运共同体,才能让团结统一的根基坚如磐石、长治久安的防线固若金汤。内蒙古人民所展现出的,不仅有伟大的精神,更有伟大的思想,这同南泥湾、淮海战役、三线建设所展现出的军民协同、举国协作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也是系统工程中国学派的实践之基、哲学之源、思想之魂。

中国航天的奠基人钱学森同志曾经说过:“额济纳旗人民对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应该回馈内蒙古,为内蒙古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应有的贡献。”当前,中国航天迈入了第二个甲子,已具备了从尖端走向常规、国防走向民间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条件,需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努力成为军民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政治所兴,在顺民心。钱学森归国时就提出了开创航天事业的初衷——取之于人民,回馈于人民,“让我的同胞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就是中国航天永远坚持的不变初心。

如何乘航天发展之东风,让草原人民和全国人民立足新时代、创造新伟业、开启新生活,钱学森早在30年前就已经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思考。他说:“实现宇宙航行,是科学史上的一个大事件。在此以前,人类都是在地球上观察和研究自然。今后就可以在一个新的立足点上来研究自然和宇宙,这样必然会出现一个科学上大发展、大创造的时期。”这正应了公元前400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的:“人类必须超越地球,到达大气层的顶端或更远的地方。因为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充分地理解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这句话的内涵是指人类站在太空的高度思考发展问题,许多固有的发展模式,都将被颠覆、被替代、被重塑。人类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海洋走向天空、从天空走向太空,使得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领域的发展都不断地向上延伸。人类正在创造以太空为基础的深蓝文明,呈现出不可逆转的三大趋势,这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让太空领域军民融合走在全国全军前列”的根本所在。其中,三大趋势主要概括为:

一是冲出地球、迈向深空,其时已至、其势已成。美国政府一改近50年来在近地轨道发展航天的颓势,提出重返月球的宏伟蓝图,把月球作为其永久的空间站,以及载人登陆火星、开发更高更远的深空跳板。今天的航天与500年前的航海一样,是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拓展生存空间的历史必然,一定会深刻改变世界的政治版图、地缘格局、社会形态,深刻影响科技发展、文明进步的方向和进程。

二是融通百业、惠及万民,其利可观、其兴可待。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比约为1∶2,但是对相关产业的带动高达1∶7~1∶14。未来20年间,全球太空经济行业规模将会成长至数万亿美元。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正积极尝试跻身太空俱乐部,太空经济将成为下一个投资风口。当前,中国航天已经屹立于世界航天大国之列,正在迈入航天强国行列,发展太空经济的技术基础万事俱备。

三是转移应用、平台先行,其形已具、其业必成。应当以“需求牵引、政府搭台、航天推进、企业唱戏、基金跟随、民众受益”为思路,以“一揽子发布、一站式对接、一条链转化”为路径,建设专业化的技术交易、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平台,打造新兴产业、涌现新兴业态。

上述三大趋势表明,开发航天技术、增强太空力量,不仅能够带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全方位的发展,而且能够对陆地、海洋、空中进行全方位的威慑,是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抢先占领的战略制高点。

从内蒙古本身看,该地区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地域、8000多里边防线,是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并且具备了战场与市场天然共生的优良条件,具有生产力与战斗力天然融合的优良基因。空间无限,机遇无限。我们能否把太空技术上的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上的涨势、政治博弈上的强势,这是航天回馈草原的着力点,也是草原迈向新时代的动力源。打造太空领域军民融合的试验场和先行区,让太空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助推内蒙古从“羊煤土气”走向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航天责无旁贷的使命任务,也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此,从战略、战役、战术上,提出了太空领域军民融合的内蒙方案。

战略上,打造“治理革新工程”。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具有五区叠加的特点,是资源富集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守备区、脱贫攻坚重点区。针对这些特点,处理好军民融合发展的问题,面临着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需要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来解决。总体设计部是系统工程的运作实体,是钱学森智库思想的核心与精髓。钱学森运用我国导弹、卫星研制中总体设计部的成功经验,开创了社会系统工程的新领域,以解决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为目标,形成了系统工程的中国学派,在服务中央高层、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决策中,起到了经世致用的效果。钱学森一生谦恭、从不自诩,但对于总体设计部,他从来都十分自豪地称之为“中国人的发明”、前无古人的方法、我们的命根子。建设总体部的核心是构建“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研讨厅体系”,打造“六大体系、两个平台”,实现思想库体系、数据情报体系、专家体系、网络和信息化体系、模型体系、决策支持体系,以机器平台和指挥控制平台为支撑,通过模型化的方法对军民融合发展的各项举措进行仿真验证,为前瞻性地验证其科学性、完备性、有效性,提供有效的方法支撑,推动跨军民、跨地域、跨层级、跨系统、跨部门的综合集成与统筹设计,实现军事优势、经济优势的良性循环。

战役上,构筑“四梁八柱”格局。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资源,实现边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协同配合、一体联动,概括为“四条举措、八个方面”:一是共抓应战力量,一方面,强化预备役力量,边疆民族地区要以交通要道为轴线,以大中型城市为重点,编好建强支边护边、城市防空、保交护路、支前保障等预备役队伍;另一方面,加强军地实战化联训联演,练指挥、练协同、练保障,促进作战动员保障能力的提高。二是共铸应急体系,按指挥机构联合构建、应急力量统筹建设、方案计划有效衔接的思路,一方面,健全军地联合应急处置体系,按照点面结合、城乡兼顾、迅即响应的原则,确保一旦有事能够准确、稳妥、有效处置;另一方面,建立军队融合信息共享体系,整合军地侦察力量和资源,采取上下联动、军地联合、定期会商的方式,分析研判情报信息,为指挥决策、发展决策提供依据。三是共建基础设施,把基础设施建设平战结合作为军民融合发展的基础工作,一方面,共建天基信息基础设施,形成一体化的态势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共建地基基础设施,全面统筹人防、交通、通信、物流、供水供电等,提高国防资源的民用效能。四是共推后勤保障,建立军地一体的军队保障体系,一方面,按照军队有偿服务3年时间全面停止的要求,推动非军事职能转隶地方;另一方面,构建完备高效的民用保障体系,加快形成依托社会搞保障的格局。

战术上,实施“十百千万”行动。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以下简称“十二院”)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与内蒙古的战略合作,履行好“建设钱学森智库;支撑航天、服务国家;成为军民融合产业平台建设总体单位”使命,推动“钱学森业态、智慧业态、军民融合业态”落地内蒙古,打造领跑全国、领先世界的军民融合标志性工程。

(1)点煤成金,引发“十大变革”,重塑草原动能。十二院将在内蒙古加快实施氢等离子煤制乙炔工程,实现煤炭从燃料到原料的革命性转变,引发从能源技术、生产、存储、传输、供给、利用、消费、业态、经济到管理的十大变革。在攻克“煤一步法”制乙炔这一世界难题的基础上,突出流程短、能耗低、集约用水、零废排放、清洁高效等优势,让草原立足煤而超于煤,兴于煤而不困于煤,从根本上解决煤炭行业投资大、能效低、水耗高、经济性差的困扰,把黑色煤炭打造成为未来的黄金。

(2)化知为娱,拉动“百业兴旺”,重塑草原生活。十二院将在内蒙古打造太空体验和旅游产业,把人类迈向太空的心理需求转化为消费需求,跳出草原、跳出内蒙古、跳出中国看旅游,让旅游业做到集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的大成,不仅有火箭发射、卫星上天、飞船遨游的体验,更能让人参与到动人的故事和场景中,穿越历史、跨越时空,使人感到不仅是低层次的游玩,而是高层次的心灵洗礼和充电,真正使人流连忘返、终生难忘,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精、永远不可撼动的“航天梦工厂”,涌现旅游新业态、转型新支撑,实现“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

(3)铸剑为犁,打造“千亿园区”,重塑草原经济。十二院将发挥军民融合产业平台建设总体单位的作用,在内蒙古打造太空经济的引领区。20世纪80年代,钱学森在提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产业技术三个层次的同时,提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应负责基础科学、技术科学,而产业化技术的推进,应当由一个系统工程院来统筹。十二院将以太空技术转移转化为抓手,运用汇聚的航天领域近4万项专利技术、延伸到国防领域的近17万项专利技术,积极构建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体系,运用好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等获得中央认可的技术集成、产业涌现平台,为内蒙古提出的打造更多百亿企业与千亿园区,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4)以天制地,保障“万民安居”,重塑草原屏障。十二院将以星融网为核心架构,以“天地一体、万物互联、自主可控”为目标,依托内蒙古,打造网信领域非对称的“撒手锏”,以制天权掌控制网权、以制网权掌控制数权、以制数权掌控制脑权,实现态势感知常态化、网络传输一体化、数据分析智慧化、决策响应敏捷化,建立以天基通信为核心的信息走廊,实现内蒙古百万平方公里广袤地域、8000多里边防线全天候、全天时、高可靠的监测与通信,为内蒙古发挥祖国北大门、首都护城河的作用,提供高效运转的天基信息支撑。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指示精神,我们需一件一件认真办,一茬一茬踏实干,作出符合中央要求、顺应人民期盼、经受历史检验的业绩。“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让我们守望相助,不忘初心,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祖国北疆的锦绣河山,共同创造领先世界的太空文明,让太空之花在草原率先绽放,在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征程中,奏响开创历史、引领时代的澎湃乐章。

猜你喜欢

中国航天军民内蒙古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美军在武器装备采办领域推行军民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上)
内蒙古钢琴教育的“忧”和“思”(上)
有一种浪漫叫中国航天
内蒙古:笼罩在年味中的村庄记忆
闫锡聪
荷花情
“中国航天日”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