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研究
——基于统计学因子分析方法

2018-09-14■/

长江丛刊 2018年26期
关键词:数据量问卷因子

■/

自媒体的兴盛冲击着传统媒介的发展,也深刻影响学校教育与网络生态。特别是自媒体时代下智能手机的普及,实现了大学生与网络的无缝对接,稚嫩的辨析与自控力暴露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更关系到网络舆论和国家人才的培养。

一、目前大学生网路行为失范的现状

(一)道德标准的模糊,不当言论的横行

大学生在网络自媒体上的交流呈现族群化,网络语言不符合句法和语言结构,特别是对周围朋友、同学和社会有不满情绪时,常会在网络平台上使用不礼貌或隐形的粗鲁文字语言。加之很多网络平台的非实名制,大学生很容易忽视网络的道德约束,对生活准则和网络行为实行双标准化,日常言语表达与网络语言表达差异明显。

根据《中国教育报》调查显示,有18.8%的学生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交友聊天时,使用过不文明的语言;有61.8%溯的学生表示在论坛或聊天室中,曾看到过其他网友使用脏话或带有人身攻击的语言。[1]在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中也发现,有32.52%的调查对象“在网络上发表过恶搞性言论或图片”,而在“网络中您的朋友同学是否发表过不礼貌的言论”这个问题中,有53.63%受访者表示偶尔看到,有3.43%的调查对象反映这种情况比较多。

(二)网络空间的虚拟,侵权行为的隐形

大学生喜欢猎奇,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而自媒体的网络平台充斥着大量的信息,是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的重要平台,但大学生缺乏辨识和自控能力,很容易受到诱惑或侵犯他人的权利,甚至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或散步他人的隐私信息。在一项大学生调查中,“51.8%的大学生在网上发布过虚假信息,71.2%的大学生承认有在网络上抄袭论文的想法和行为”[2]大学生毕业论文摘引网上文章、课程论文“复制粘贴”等情况在高校中也屡见不鲜,更严重的是很多大学生认为这是一种“常态化”。

(三)法制观念的缺位,网络攻击的低成本

相对与网络不当言论和网络侵权行为,恶意污蔑或诽谤的网络攻击则是重度的网络行为失范。部分大学生利用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网络的便捷,在网络平台上相互攻击,或着充当网络黑客,散播网络病毒,甚至有的大学生在网络上受利益的驱使,进行非法牟利或发布西方政治理念。在网络感情方面,大学生会尝试网络交友与恋爱,在这方面有着积极的态度。在本研究的问卷调查中,有36.3%的调查对象对网络法规“不太了解”,有22.8%的调查对象对网络法律法规“根本不了解”。

二、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主要受个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三大方面的影响,具体来说包括个体的网络意识、网络目的、网络行为、网络习惯;客体的网络虚拟与开放、网络监管与法制;环境因素中的家庭因素、社会文化、社会价值等众多因素。而在网络行为失范中外部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个体因素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客观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影响。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大学生的特点和问卷访谈的情况,提出了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影响因素模型。

具体模型设置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在一级指标方面分为个体因素、客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三个方面。在个体因素方面分为网络意识、网络态度、网络目的、网络行为和网络习惯5个二级指标;在客体因素方面,分为网络虚拟性、网络监管和网络法制3个二级指标;在环境因素方面,分为家庭影响、朋友影响、社会意识和社会价值取向4个二级指标。三项一级指标中个体因素为主因,客体因素为辅因,而环境因素反过来对主体和客体因素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实证研究

(一)样本与数据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情况,本研究选取杭州下沙8所高校,在食堂、自习室、图书馆、校园内随机发放调查问卷,总计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96份,其中有效问卷784份,有效率为98.49%,通过采用R软件作为问卷统计分析工具,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及信度检验。

(二)统计结果与分析

1、被调查对象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根据获得的相关数据,对调查对象进行了性别、专业、年级、家庭所在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有个人电脑、是否有课外兼职经历等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

分析发现在所有调查数据中男生的数量为307,占总数据量的39.6%,女生数量为468,占总数据量的60.4%;在专业方面,理科生为481名,占总数据量的62.1%,文科生为294名,占总数据量的37.9%;在年级方面,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研究生的人数分别为287名、381名、54名、41名和12名,分别占总数据量的37.0%、49.2%、7.0%、5.3%和1.5%,因高年级学生有校外实习和研究生总人数偏少的原因,高年级和研究生采集的数据较少;在家庭所在地方面,来自城市的学生人数为327,占总数据量的42.2%,来自农村的学生人数为448,占总数据量的57.8%;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独生子女有433名,占总数据量的55.9%,非独生子女有342名,占总数据量的44.1%;在个人媒介接触。即是否有个人电脑或平板电脑的学生有738名,占总数据量的95.2%,没有相关硬件设备的同学仅37名,主要是贫困学生,占总数据量的4.8%;在是否有校外兼职经历方面,参加的同学有361名,占总数据量的46.6%,没有兼职的同学有414,占总数据量的46.6%。

2、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浓缩数据,通过对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以寻求起决定作用的少数几个因子,来反应原有变量的大部分信息。因子分析之前,需要对问卷各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KMO样本测度和Bartlett’s球形检验,以确定问卷的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测试结果见表1。

根据表1,问卷指标的KMO 值为0.51,Bartlett’s 球形检验的P-值为0.000,说明问卷数据具有相关性,适宜进行因子分析。

在第一次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结果发现,12,14,15,17,18,19,21,22,26,27的因子载荷量均小于0.4,因此将其删除。在剩余的11 项进行第二次因子分析,可得6个因子,原因如图1。

表1 KMO与Bartlett’s检验

图1 因子分析成分数量

表2 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

表3 第二次因子分析的荷载矩阵

在所得的这6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9%,如表2所示。

第二次因子分析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

根据第二次因子分析结果,对假设模型情况进行了修正。在一级指标中分为网络意识、网络行为、网络习惯、网络目的、环境影响和网络交友。在网络意识方面主要分为上网方式、网络法律法规认识;在网络行为方面主要分为恶搞性言论或图片和高校网络教育;在网络习惯方面,主要包括网龄和上网频次;在环境影响方面,包括朋友影响和社会环境影响;在网络交友方面,主要包括网络恋爱和网络聊天两方面。

3、结果分析

公因子1对X20网络法律法规认识有较大的荷载系数。这说明在网络意识行为中,法律法规的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让大学生明白在网络空间中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网络行为失范中有所控制。

公因子2对X23高校网络教育有较大的荷载系数。这说明在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中,高校的网络教育存在一定的缺位,良好的高校网络教育可以促进网络文化环境,所以高校教育不仅应重视普通教学和文化活动,而且也应重视网络思政教育,减少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

公因子3对X10网络年龄和X11上网频次有相近的荷载系数。这说明网络习惯的养成需要成熟的上网条件,平时的上网次数和持续的时间都是必要的条件。目前大学生的智能手机普及率很高,社会环境中的免费网络也比较普及,需要培养良好的网络习惯。

公因子5对X24朋友影响和X25社会环境影响有相近的荷载系数。这说明在网络环境影响因素中朋友同学的影响与社会环境同样重要,特别是亲近的朋友关系,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在综合以上情况进行分析后,总结出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个体因素中,高校的网络思政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客体因素中,网络法制建设非常重要,而在社会环境影响中,亲友的行为对大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预防,需要社会环境、网络客体和个体因素形成合力,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引导正确的网络行为价值取向

网络文化的营造关系到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全面加强校园的网络思政教育,是弘扬主旋律、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因为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所以高校应培育一批有水平、接地气、有特点的网络活动品牌,加强网络文化的价值导引,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

高校作为培养高等教育人才的基地,有责任明确大学生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导向,在网络环境中更要注重引导和帮助,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明确大学生作为网络主体的道德标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分辨能力,在网络环境中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网络价值观,防止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

(二)完善网络法制规范,提高网络监管和技术运用水平

自媒体时代发展迅速,并深刻影响着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价值导向等方方面面。必须尽快完善网络实名制度,加强网络法制规范,出台相应的法律制度。同时强化网络监管人员和互联网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严控不良信息和有害信息,优化大学生网络行为网络环境。运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不断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高校应该不断完善网络基础建设,不断提高网络管理技术,不断完善网络管理手段,加强高校网络文化的引导,严格抵制不良思想文化的入侵,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高校网络可以开展类似“信息服务月”“名师网络进课堂”等活动,把好的教育资源分享到校园网络上,让更多的同学从中收益,提高课堂教学的普及率,让更多的学生有收获感。通过多种形式的高校网络活动和网络管理,不断减少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

(三)重视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媒介素养是大学生良好网络行为的重要保证,需要大学生不断的自我学习与教育,提高信息辨别能力,对海量的信息与自我的需求之间做出合理的判断,同时能够正确的对网络信息进行修正与加工。学校和大学生自我都应该重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开展相应的专题讲座和课程,学习相关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不断引导大学生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

一方面来说可以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大学生充分把握网络空间的特殊性,了解网络空间行为规范,从而在网络行为中自觉规范自我。另一方面来说应加强师长教育和家庭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不断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辨析能力,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防止网络失范行为发生。

猜你喜欢

数据量问卷因子
高刷新率不容易显示器需求与接口标准带宽
山药被称“长寿因子”
直径不超过2的无爪图的2—因子
巧解难题二则
AMAC
扮靓爱车拒绝潜伏危险因子
问卷大调查
电力营销数据分析中的数据集成技术研究
问卷你做主
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对物流管理的促进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