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未来”
2018-09-13李慕琰
十八大以来,广东文化产业已经逐步成长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性产业。2014年,广东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24%,多年跻身全国“5%俱乐部”。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首破4000亿元,约占全国文化产业总量的1/7,连续15年居全国各省市首位,数字出版、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领军全国。
岭南文化多元包容的独特个性、丰富的历史资源,在促进产业繁荣的同时,也为提升文化品质提供了创造性的支撑。到2020年,广东将形成特色鲜明的岭南文化和现代开放型文化体系。
南方周末于本期起推出系列报道,聚焦文化标本和地方样本,讲述幕后故事,分别在文化新闻版和副刊地理版刊发。
“大潮起珠江”展出了多件反映改革开放历史的现实题材作品。《繁忙的生产线——缤姿鞋业变奏曲》由画家孙黎、周雨霞创作,三幅画面拼接组合,分别表现昏暗的手工作坊与明亮的现代车间,反映了从1990年代至今广东制造业的发展变迁。为了创作这幅作品,孙黎两年间多次前往鞋厂收集资料,探访工人生产过程。展览组委会供图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未来”
改革开放40周年美展和广东文化多样性的表达
自辛亥革命以来,广东美术就与中国近现代发展历程休戚相连。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美术继承了传统和前人开放、多元、务实的基因,试图引领新的风潮。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着力推动的两个美术大展:2017年的“其命惟新——广东美术百年大展”、2018年的“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美术作品展”,以承前启后的方式,回顾了广东百年美术值得书写的部分,以及改革开放40年间的整体面貌与成就。
南方周末记者 李慕琰 发自广州
南方周末实习生 冯雨昕
岭南画派画家黎雄才生前的夙愿是画珠江,他设想创作200米以上的长卷,从珠江源头一直画到虎门入海处。1988年,78岁的黎雄才去往云南曲靖县马雄山和云贵边境,在珠江源头探访写生。回到广州开始动笔后,他患上了白内障,又两度跌倒骨折。出院后回家拿起笔,笔不听话了,老人家当场流泪。
黎雄才画了三年,完成六十多米,只画到广西境内就被迫搁笔。2001年,黎雄才逝世,这幅《珠江长卷》成为未竟的遗作。
2018年8月23日,另一幅展现珠江山水的国画长卷《珠江胜景图》在广东美术馆展出。这幅画由画家方土、许钦松、李劲堃分别率团队完成——上卷《珠源峦脉》描绘珠江上游的渺茫山峦,中卷《云涌珠江》是黔桂流域至西江一带的崇山激流,下卷《盛世珠江》是关于广州珠江两岸的城市景象。
“上中下三段形成了广东整体视觉的变化,珠江的萌发与延伸代表了一个地区从源到流的关系。”广东省美协主席李劲堃解释创作初衷,“通过对新时代的描画,表现广东在二十世纪以来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整体变化。”
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席梁江评价,长卷的三段虽在内容上衔接,但在艺术风格上并不连贯,“艺术个性与艺术语言的特色呈现出来,体现了我们四十年来艺术的多元探索”。
这幅长卷是“大潮起珠江——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的代表作品,展览筹备了一年多时间,2018年7月在中国美术馆开幕,之后巡回至广东美术馆展出。展览在广东省内与全国范围内各自征集作品,经由专家团的筛选与辅导,选出262件作品,其中72件是为改革开放四十年而作的新作。
“它既是一个记录伟大事件的历史性展览,同时又是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艺术转变过程中有学术探索意义的展览。”李劲堃总结。
“你关注社会, 社会才关注你”
1980年代初,中央批准深圳建立经济特区后,吴南生邀请雕塑家潘鹤设计一尊雕塑。潘鹤先后否决了做大鹏、莲花、狮子的提议,提出要做一只牛。“因为我们这一代人与牛很有缘分,开始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新中国成立后做了‘牛鬼蛇神,现在国家荒芜了,要重新开荒了,责任落在我们身上,就做‘开荒牛。”
潘鹤在深圳马路上看到,拖拉机和推土机在灰尘中拉着砖木,由此创作了《开荒牛》。“象征深圳精神的‘开荒牛就是本次展览的缘起。”李劲堃曾对媒体说。
展览的72件委托作品中,出现了《潮——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发行》《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第一爆——献给深圳改革初期的建设者们》等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作品。“整个展览里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描绘社会建设的重大选题,在这样的选题里,多了几分严肃,同时也多了对现代题材的探索。”李劲堃认为,“它把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的一些重要节点、事件、形象都充分表现出来了。”
画家们在创作历史与现实题材时尤为严谨。画家陈川创作水墨画《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细节丰富翔实——展馆前雄狮吐出“大展鸿图”字样;远处可见广州塔、木棉、棕榈树。他花了一年时间,研究广交会的书籍和影像资料,用放大镜观察历史照片。他发现在SARS期间,参加广交会的来宾大都戴着口罩,眼神里却饱含交流的愿望。
油画《繁忙的生产线——缤姿鞋业变奏曲》的作者孙黎多次前往鞋厂探访;《地下筑梦者》的作者余荣也花了一年时间,在地铁站蹲点观察,画下大量草稿。王永的油画《打工潮》描绘了打工者走出广州火车站的场景——他为此观看了大批年代剧,在广州火车站拍摄了数百张照片作为参考。
“用‘论从史出或者‘画从史出的态度去勾勒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现象,以图录来记载那段有温度的历史,我想这是美术(的特殊功能),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李劲堃表示。
画家刘晟生于改革开放初。“它就是我经历的四十年。”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看得见、体会得到的、有体温的展览。”刘晟儿时常经过证券交易所,对改革初期人们投入股市记忆深刻,由此创作了油画《股潮记忆》。
刘晟受到近代史重要油画作品《占领总统府》启发,希望历史画带有叙述性。他选择了俯视的视角,人们仰头望着头顶的股票屏幕。他为其中的人物设计了多种社会身份:戴眼镜的工程师或技术工人,家庭妇女或会计、教师等女性形象。“我希望画面可以辐射到一个相对多元的人群。”刘晟解释,“我想表达股市里人的精神状态,阐释悲欢离合、人生五味,作品的核心是人。”
油画《船·承》的作者谢郴安同样希望在宏大主题中寻找“人”。由于要根据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实地取材颇有难度,他几易其稿。有一次,儿子把船的模型递给他,这个姿势让他找到了某种象征意义。他将这个画面起名“船·承”,谐音“传承”。谢郴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画中的“红船头”是广东传统船只,“代表广东一直往外开拓的精神”。
这些当代城市题材也为创作者提供了重思创作的机会。刘晟试图在油画中加入中国画的意趣,“比如我们传统绘画的卷轴观看方式,《清明上河图》一眼是看不完的,但可以慢慢品味”。
在李劲堃看来,用传统中国画表现现代题材,恰好是岭南画派的先贤一开始倡导的。“高剑父先生就用新国画的表现形式,画飞机、画日敌侵犯下的被轰炸之后的残垣破壁”。李劲堃认为此次展览意在提醒艺术家应有社会担当,关注社会变化,用对社会的领悟去创作,这样,艺术家才会被历史记录。
“如果远离社会的发展线索,你的作品就无关乎这个时代,因此它也不会选择你。”李劲堃总结为,“你关注社会,社会才关注你。”
“历史的反省、 生活的真谛”
在“文革”期间中断创作的著名漫画家廖冰兄读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时,认为其“拯救”了自己的灵魂。他重执画笔后创作的自画像《自嘲》,于1977年入选了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5周年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1978年以后,广东画院和美术馆、美术学院等专业机构陆续恢复。与廖冰兄一样,一众广东美术家开启了新的创作:汤小铭的油画《让智慧发光》在复办的第五届全国美术展览上获得三等奖,邵增虎的油画《农机专家之死》得到廖冰兄赞誉,“冲破了禁区,表达了历史的反省、生活的真谛”。
“广东美术家最先感受到改革开放的鲜活气息,在反思与启蒙的主题下尝试开拓,在作品中融入个体感受,创作出现新生面。”梁江观察,“中国艺术家对过去‘红光亮‘高大全的美术创作思路重新省视,开始在创作中肯定人的本体、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在“大潮起珠江”展览中,记录这段美术变革的画作也被收入其中。《龙羊峡》创作于1979年,是画家关山月重访龙羊峡水电站工地后所作。关山月师承高剑父,继承了岭南画派“注重写生”的精神,在抗战时期曾进行长达六年的写生旅行。1988年,关山月在广东画院举办个人画展,他在研讨会上再次强调自己多年来的理念:“不动变没有画。”
“关山月的一系列作品,比如这次选择参展的《龙羊峡》《碧浪涌南天》,完全是对河山壮美的抒发,重新体现了一个艺术家的价值。”李劲堃评价。
与关山月师出同门的黎雄才在“文革”后期重拾画笔,从英德干校调回广州为广交会作画。此后十多年,他进入了大量创作的时期,为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广东省人民政府等作画,《山鸣谷应》《幽谷起云图》等成为其代表作。这次的参展作品《万古长青》笔墨浓烈、色彩富视觉冲击力。在李劲堃看来,黎雄才的画风从过去的纤细转变为雄强、霸悍,正是艺术家对于观看自然的态度的转变。
当代画家的参展作品也是对继承传统与主张革新的不断思考。李劲堃的山水画《千年结》,描绘了错综交错的树木,也是“中华民族美术变化过程中错综复杂的反应”。画中既有工笔重彩,似宋代绘画技法,也有类似清代画家的大写意,李劲堃想表达千百年来中国绘画者在文化交织下的眷恋情结——“万变不离其宗”。
中国美协副主席许钦松的参展画作《高原甘雨》是中国美术馆的馆藏作品。他在1990年代开始“水墨灰色地带”的探索课题。在西北写生时,正逢干旱,令许钦松感慨良多。“身为南方人,我经常看到下雨,对雨特别亲切;而在西北,雨对他们而言是甘雨,只要能下雨就是天大的事”。他把岭南滋润、灵动的风韵融入了壮阔的北方山水题材,“变成北方与南方、庄重与灵动的结合”。
除此之外,汤小铭的《李四光》、胡一川的《南海油田》、杨之光的《九八英雄颂》等一批岭南名作也收入展览。
梁江对这些作品尤为欣赏,“这些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通过直接描绘题材、事件来表达对改革开放的感受,而是再现一种精神、情境,跟时代气势同步,这更体现艺术表达的功力。”
“传统与现代的并置 已经成了习惯”
1993年11月,由文化部主办的首届中国艺术博览会在广州召开。艺术史学者余丁认为,“它标志着政府首次对艺术市场活动的认可和参与,也意味着政府管理部门试图按照国际惯例和操作规则将艺术品交易纳入规范化管理的努力付诸实施”。
梁江认为,“这时期惟广东有气候,有地利,有市场要素。”此前一年举办的“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也以建立中国艺术市场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为目标,确立了后来被称为“广州模式”的双年展形式。
之后几年,中国的艺术博览会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三大艺术博览会鼎立的格局。中国艺术市场逐渐成形,广东成为前沿地带之一。
与此同时,各类美术新思潮与艺术团体开始活跃。1991年,广东艺术家黄一瀚提出了“卡通一代”,以他为代表的一批青年艺术家创作了与动画、漫画、游戏、虚拟世界相关的作品,他们使用雕塑、绘画、装置、行为等各种艺术形式,来表达消费时代下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和经验。
梁江认为“卡通一代”可以被视为广东特色的当代艺术,“它具备广东改革开放后的当代性。在都市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生活方式和感受的改变,带来了表达方式的转变”。
黄一瀚与当时同为青年画家的李劲堃、方土等人,共同提出了“后岭南派”的主张,试图变革水墨画,与北方“笔墨中心主义”和“文人画风”拉开距离。1993年,“后岭南第一回展”在江南大酒店举行;2009年9月,广东美术馆策划举办了“现象:后岭南与广东新水墨”展览。
多年后的今天,李劲堃认为“后岭南”更加代表的是一种艺术主张:意在沿袭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并将广东的艺术往“更当代的问题、更切合社会现状里”推进。梁江也表示,“后岭南”并没有统一的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艺术表达的诉求。
“卡通一代”与“后岭南”代表作品也收录在“大潮起珠江”展览中。“这是广东贡献给全国的文化多样性的样本,也说明这次的主办方,无论省委宣传部还是广大艺术家,都非常重视文化的多样性。”李劲堃说。
传统美术与当代艺术的并存,李劲堃将此视为广东特点。“在广东,(如果)你非常传统,没有人会质疑你;你很当代、很有自己张扬的个性、特立独行,我们也会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你。”李劲堃非常看重多元性,“早在上个世纪,广东已把改革、开放、创新、融合当成己任,因此传统与现代的并置已经成了一种习惯。为什么在一百年的学术变迁里,广东一直都是领风气之先?就是因为我们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