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先秦诸子的颜值观说起
2018-09-13刘勃
孟子大概是先秦诸子里对高颜值最有好感的。他说“不识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明明是赞赏的语气。齐宣王曾派人偷窥孟子,孟子知道后回应说:“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
刘勃
把美德和美色对立起来,是一种简单化的思维。但好在对比效果强烈,煽动性强。毕竟,假装自己有美色,照个镜子就很难自欺欺人,坚信自己有美德,却只需要脸皮够厚就可以。所以说美少年让高尚人士吃了亏,人是很容易把自己代入受害者的。
伟大如先秦诸子,也很喜欢用这一招。孔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的,丑也就产生了,言下之意是对美丑问题关注越多,离大道也就越远。墨子的抱怨更直接,君主们喜欢对漂亮人物委以重任,结果惹了许多麻烦。
庄子妙笔生花,写了支离疏、哀骀它等无数丑人,他们一个个极富魅力:学生比孔子还要多;男人见了他们,就眷恋不忍离去;女人见了他们,就回去跟爸妈说,与其给普通人做妻,不如给他们做妾,——这么看来,淡泊高明如庄子,也还是很看重对异性的吸引力的。
荀子有一篇雄文《非相》,这个题目,是相面之术不可信的意思,但隐然也是说长得好看不重要的意思。荀子说上古的圣人,一个个都奇丑无比。瘸腿蹦跳的夏禹,半身偏枯的商汤,脸色像削了皮的瓜的皋陶,头上没毛光滑如鸡蛋的伊尹,身体好像折断的枯树的周公,相貌能使鬼见愁的孔子……对圣人来说,讨女人喜欢大概也不算加分项,所以女人对这些圣人的观感,荀子就不屑一提了。
讨女人喜欢的是什么人呢?荀子说当时社会上有许多轻浮少年,容貌非常美丽,喜欢奇装异服,像女人一样修饰自己,“血气态度拟于女子”。于是广大妇女同胞,对他们简直入了迷,妇人恨不得这就是自己的丈夫,少女恨不得这是自己男朋友,于是妻子抛弃丈夫,女儿抛弃父亲,去追求这些男人的,真是“比肩并起”,照荀子这形容,战国时粉丝追爱豆,就已经是成群结队的大场面了。
但荀子又说,但凡稍有体面的人,对这些少年人都是鄙视的,而这些少年的下场,是被有关部门逮捕丢到市场上去处死。荀子没展开说他们到底犯了什么罪,大约,妻子、女儿是被视为男人的财产的,这些少年这么讨女人喜欢,自然伤害了他们的财产权,所以就该死罢。
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巨擘,但两人的观点一向对立,这个问题上,也不例外。
孟子大概是先秦诸子里对高颜值最有好感的。他说“不识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明明是赞赏的语气。齐宣王曾派人偷窥孟子,孟子知道后回应说:“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这意思,圣人不见得特别好看,但也并不丑。
和那个年代大多数人的想法没啥不同,孟子也瞧不起女人,所以也会骂人是“娘炮”。不过被他点名的,是当时国际间的辩士公孙衍、张仪,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这二位长得像女人。
孟子开骂,原因是有人向他夸耀说,公孙衍、张仪真了不起,一发怒诸侯恐惧,一消停天下太平,堪称大丈夫。孟子一听就怒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才叫大丈夫呢!公孙衍和张仪够哪条啊?他们都只能算妾妇。
妾妇的特点是什么呢?“以顺为正”,把顺从丈夫当作最大的美德。所以,张仪这种人像女人,不是因为娘,而是因为媚,没有原则,一味顺从权势者,也就叫妾妇之道。
清代有一部叫《灯月缘》的情色小说,男主人公的人设,是荀子所说的那种轻浮少年,他竟也会用孟子的腔调骂人。为了给自己穿女装的行为辩护,他声言说:
“今世之上,如脂如韦,低首下气,乞怜于权要之门,虽则冠带巍峨,妇人无异,倒不如我纵恣自好,又何妨巾帼罗网!”
这个见识当然也没什么稀奇,但比起少年娘则国娘,恐怕还是要高明一些。
(作者系大学教师、历史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