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阅读与学习的大敌
2018-09-13张然
张然
安全感是学习的大敌。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当下的阅读水平,排除那些容易因循守成的文本,带孩子走出舒适区,主动挑战更高境界的作品。
一次音乐早教课上,老师以唐诗《春晓》谱曲演唱为例,说这种每个乐句长度一样的是“工整乐句”。因为每句长度一致,变化较少,听着节省脑力,唱着朗朗上口,所以深受大众欢迎。老师说广场舞都是工整乐句,尽量不要给孩子听;流行音乐可以让孩子听听曲折多变的作品。
想到女儿曾因为《稻香》钢琴谱难度太大而被气哭,我就很赞同老师对“工整乐句”的摒弃。人脑仅占人体总重的2%却消耗20%的热量,让大脑放松、休息,是一种很正常也很迫切的欲望,在孩子的欲求里有时甚至超过食欲、物欲,反映在阅读上,就是借学习的名义,读一些语言、内容都缺乏挑战性的文章,例如阅读历史类畅销书。
女儿读了关于两宋史的某畅销书,津津乐道于岳飞与杨家将的各种历史故事,好奇于一些似乎推翻已有历史结论的“创意”。这种历史故事为什么让她轻松愉悦?它是在你熟知的朝代、人物上添加一些人情世故的细节,好像在读新书,其实大量信息是已知的,如“工整乐句”一样每句大体不变而略有改变。作者给出的所谓新的结论,读者在接受的过程中没有付出推理之苦,舒适之余还产生几种幻觉:我读书;我长了知识;我有了与众不同的“翻案”的观点。其实孩子的分析思辨能力没有分毫提升。
与历史书不同,文学类书籍,特别是小说叙事的虚构性,用语言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可以促使读者开动脑力去想象、去体悟。但孩子读文学像读历史一样以真人真事看待,又会有穿凿附会之误。这需要家长耐心引导,对孩子强调文学的主观性、虚构性,让他们不要总在真实世界寻求文学作品的解读。我的小学语文老师曾告诉我们柳宗元的《江雪》是写“蓑笠翁”为生计所迫在无人之境的“寒江雪”中钓鱼,听起来挺可信,后来看了朱大可先生一篇文章谈到这首诗是“钓取纯净物质”,感觉打开了思路,这其实呈现的是一幅中国画意境。但以脑力计算,小学语文老师讲的“穷人故事”更省心、易记。
又如孙犁的《荷花淀》,好的意蕴都在文字之外,譬如:“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小说里真实的时代背景是抗日战争,随后就有寻夫、遇敌、杀敌的情节,而开头这段“编苇席”游离于情节之外,圣洁的场景也不像真实世界的编席劳动。读者的思绪肯定要走出文字以外,进入作家的主观世界,感受作者独特的生活体悟,体会平凡生活的不平凡美感。
《荷花淀》对读者的挑战,还在于它没有依循读者的阅读惯性,不符合人们对“血脉贲张”的战争文学的期待,加入了许多生活的柔情与温情。创新是它的优点,却打破了一些读者的舒适区。
听“工整乐句”,你永远知道下个乐句的长度,永远不会改变当前的节奏,虽然呆板却给人持久的安全感。因此给孩子选书时,要注意文本的挑战性即创新性,不能让孩子陷入模式化的重复。过度的安全感也惹人厌烦。
四大名著里,我女儿最反感《西游记》,就因为这是四部书里叙事最模式化的一部,几乎每次都是唐僧被捉、悟空救人不成去搬救兵、妖怪主人现身收服这些雷同的过程,对这样的长篇小说不必整本读完。有些作家在形成个人风格后,模式化也很严重。林清玄晚近创作的散文就有一种对日常事物归纳佛理的模式,对这类作家,一定要引导孩子读其精品。
安全感与新鲜感是人类最重要的需求,但安全感是学习的大敌。对于孩子的课外阅读,家长要及时了解孩子当下的阅读水平,排除那些容易因循守成的文本,带孩子走出舒适区,主动挑战更高境界的作品。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