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为医药代表正名
2018-09-13崔慧莹
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
“中国的医药代表在过去十几年里,背离了原本的属性。”百洋医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付钢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医药代表真正的价值,是向医生介绍专业的产品知识,是个很正当的职业,二十多年前我就是医药代表。”
1993年,付钢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在北京铁路总医院工作一年后辞职,加入丽珠集团工作。“那时候我们每天准备大量的信息,给医生做演讲,做各种方案的推荐,也没有什么经济关系,最多开会上发一支圆珠笔。”
医药代表陆达的代理生意也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他学历不高但擅长交际,在工厂里一路从学徒做到销售经理,家里年纪最小的六弟学医,毕业后成了大型医院的大夫。有下海创业的同学创办药企发了家,转手给了他一份药品区域代理的生意。
“从职工免费医疗改成医疗保险,药品回扣就开始了。”陆达说,当年制药厂家少,药品也贵,以注射用的抗生素头孢曲松钠为例,一支卖110元,给医生的回扣至少在30-40元左右。“没有30%的回扣,在医院根本站不住脚。想多卖就得多给大夫返利,自己少留点。”
近三十年浮沉,他看着药企数量剧增,药品过度重复,一支头孢曲松钠降成了几元还没有人用,“但现在抗生素类药物给医生的回扣,仍在20%左右”。
医药代表也成了一个庞大的行业。2016年8月,有行业分析机构通过大数据首次公布医药代表人群画像,分析认为中国有300万医药代表。
南方周末记者采访发现,“早晚拜访医生、请客吃饭、逢年过节送名包送礼品、邀请医生来开会、组织出国旅游”等词汇,被频繁用来描述医药代表的工作。
陆达介绍,在国外,医药代表是个专业门槛较高且受人尊重的职业,主要承担学术推广、协助医务人员合理用药、反馈药品临床使用情况和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等工作。而在国内,医药代表因承担销售任务而变了味。
“80%左右的药企并没有自己的医药代表,都是我们这些代理商在雇佣医药代表。肯付出辛苦,能与医生打成一片的就是好代表。如果赶上大医院,代理的药品品种好、用量大,一个月拿上几万块钱都很轻松。”陆达说。
至于行业风气是什么时候被哪家企业开始带坏的,陆达也说不准,但他清楚记得两次轰动全国的行业巨震。
一次是2013年7月,知名跨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GSK)中国行贿事件被爆,高管入狱、30亿人民币的史上最大罚单让外企风声鹤唳;另一次是2016年底,央视曝光了部分药品的中标价格虚高、开药医生收回扣的内幕,国内“医药代表”沦为众矢之的。
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在杭州工作的医药代表程娟最近刚刚裸辞。“春节回家,亲戚问我做什么的,我都不好意思,只含糊说自己是做与制药相关的。不了解这个行业的人,都觉得医药代表和药贩子差不多,昧着良心赚黑心钱。”
程娟说,她身边有同事为了拿下销量,还会和医院那边传授如何超适应证用药、如何骗取患者信任、传授提升药品销量的诀窍和技巧。不认同职业的工作意义,没办法接受行业潜规则,成了她辞职的主因。
而一年多以前,从国产药厂实验室跳槽进入某外资药企做医药代表的陈风正在期待医药代表的价值回归。
2015年,“医药代表”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职业定义为:代表药品生产企业从事药品信息传递、沟通、反馈的专业人员。
2017年底,《医药代表登记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布,明确提出医药代表不得承担药品销售任务,不得参与统计医生开具的药品处方数量,需具备相关专业大专(含高职)及以上学历,或非相关专业但有二年以上医药领域工作经验。
医药代表想要进行学术推广,必须先备案,上述办法还明确提出不得统方、不得直接销售实物药品,不得收款和处理购销票据等等。
有专家指出,随着两票制、医院反统方系统、医药代表备案制的相继出台,整个医药临床的销售将迎来转折点。
陈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现在以葛兰素史克、默沙东为代表的大多数外企,在合规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最需要整改的就是国产药品的质量,以及他们扰乱市场秩序的推广模式。”
(应采访对象要求,陆达、程娟、陈风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