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径业余体校训练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8-09-13包云雄

体育时空 2018年5期
关键词:现状对策

包云雄

中图分类号:G80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8)05-184-01

摘要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意识到体育锻炼对提高身体健康素质和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性,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业余体育训练工作的开展,但却无法彻底扭转田径业余体校举步维艰的现状。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田径业余体校训练的实际情况,总结田径业余体校训练过程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最大限度的拓宽我国业余体育训练的发展空间,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田径运动员,为我国田径事业的深入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 田径业余体校训练 现状 对策

田径运动不仅是竞技運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与其他的运动项目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影响这其他运动项目的发展。田径运动员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会影响田径训练的实际效果,因而,必须加快田径运动员训练模式的改革创新,加强田径运动员的专业训练强度,提升田径运动员的专业水准,尽量解决田径业余体校面临的资金和生源难题,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高水准的田径运动员,最终实现田径运动员身体素质与我国体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田径业余体校训练的优势与特色

田径业余体校是培养优秀田径运动员的主要场所之一,也是许多大型田径比赛的参与者。田径对运动员身体的爆发力、持久力等要求较高,对运动员有年龄限制,因此,田径业余体校训练的对象必然以充满活力的青少年为主。青少年身体正处于告诉发展阶段,应以田径基础训练为主,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田径运动技巧和积累田径比赛经验。田径业余体校应坚持创新意识,根据国际田径比赛要求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训练模式以及训练制度,转变以往以田径比赛成绩的高低作为衡量运动员能力大小的唯一标准,降低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关注度,要运用更加全面综合的方式来评定运动员的发展潜力。

田径运动的动作比较单一化,需要运动员掌握的田径运动技巧有限,增加了运动员对自身身体综合素质和田径训练强度的依赖性。与此同时,田径业余体校训练兼顾了专业化和业余化的双重特点,在制定田径训练方案之前,必须综合考虑运动员的年龄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实现针对性、差异性的教育,真正做到不同年龄段的运动员有不同的训练模式、训练目标以及训练计划,在保证运动员真正掌握标准的田径运动动作的前提下,加强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学习,更加全面深刻的了解田径运动发展历史以及发展现状,实现运动员体能、技能以及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发展。

二、总结我国田径业余体校训练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以完成相关政府部门任务为最终目标的田径业余体校训练模式比较僵硬化和教条化,对我国田径业余体校训练模式的改革创新产生了消极阻碍作用,不利于田径业余体校的长远发展以及田径运动员的终身发展。许多田径业余体校的教练继续坚持传统的训练模式,以单纯的提升运动员比赛成绩为最终训练目的,忽略了运动员的发展的长远性和科学合理性。还有一些田径业余体校过于重视学生运动训练,忽视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提升,容易造成学生发展失衡。

三、提升田径业余体校训练水平的途径

(一)提高田径业余体校教练的专业能力以及教学水平。田径业余体校教练的专业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训练实际效果。田径业余体校应加强教练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开展田径领域的专业培训和比赛等方式,帮助教练掌握国际田径比赛的最新情况以及最先进的田径训练方法,促进教练训练模式的改革创新以及训练理念的升级,引导教练养成主动学习、虚心学习的良好习惯;完善田径业余体校教练考核机制,对于拒绝参加田径专业培训和培训考试不合格的教练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将学生对教练的综合评分纳入教练考核体系之中,促进教练考核体系的科学合理化;田径业余体校还应转变教练招聘要求以及招聘模式,尽量聘用那些田径专业毕业、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大学生,为田径业余体校教练队伍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提高教练队伍的整体素质。

(二)提高田径业余体校学生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田径业余体校在选择学生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身高、体重以及身体健康状况外,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文化成绩、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性格等众多因素。通过创新训练模式、转变学生培养目标等方式来培养田径业余体校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消除对田径体能训练的厌恶情绪,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田径事业中来。田径业余体校老师还应重视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生存能力。

(三)增加田径业余体校的训练经费。相关政府部门应适当的增加田径业余体校的资金投入,完善田径训练的基础设施,例如,更换已经破损严重的橡胶跑道、购买先进的体能测试仪器等,满足学生进行田径训练的基本要求。田径业余体校可以适当的改善学生的训练环境以及校园学习环境,提升田径业余体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和诱惑力。

猜你喜欢

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