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拓学与创造学在个体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对比研究

2018-09-13梁贵平陈爱玲

创新时代 2018年7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

梁贵平 陈爱玲

摘要:个体创新能力是企业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因素。在综合比较现有主要创新方法的基础上,本文从提升个体创新能力的视角,分析了创造学与可拓学的特征,提出将创造学与可拓学进行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用于个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构想,并通过案例进行了检验。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造学;可拓学

一、引言

信息时代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各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逐步加强,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价值正在逐渐超过设备、厂房等有形资产。因此,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已经成为实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要求将单纯依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向更多依靠要素组合效率提高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这必须构建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持续、快速提高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基本消除以后,创新方法不足成为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新瓶颈。

而国家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个体的创新能力。创造学、可拓学是提升个体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但各自都存在一些不足。对创造学与可拓学在个体创新能力提升方面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形成中国特色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提升个体创新能力的理论与方法

1.创造学

创造学是建立在哲学、心理学、脑科学、未来学、社会学、人才学等多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横断学科。创造学以人类的创造活动、创造过程、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心理品质及创造环境等为研究对象,以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创造学由如下三部分组成:

创造学原理: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创造哲学为基础,以人类(特别是著名科学家、发明家)在创造发明过程中的创造心理、思维、技法的规律性总结为内容。

创造性开发学:它是为人类的创造发明工程提供创造教育而设置的。

创造工程学:它是为完成发现、发明、创造、创新成果提供内容的工程学。

2.可拓学的发展历史及其意义

可拓学是由中国学者于1983年提出的一门原创性横断学科,它以形式化的模型,探讨事物拓展的可能性以及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1]。所谓矛盾问题,就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无法实现人们要达到的目标等问题[2]。可拓学研究如何通过可拓变换,使不相容问题和矛盾问题变为不矛盾问题[3]。

30多年来,可拓学研究者对矛盾问题和可拓变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处理矛盾问题的可拓论与可拓方法[4];专业领域的可拓学研究者讨论了各自领域中的矛盾问题[5],并提出了处理它们的可拓工程。

综合学者的研究结果,用于促进个体创新能力提升的可拓学理论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可拓集合

传统集合是描述人脑思维对客观事物的识别与分类的数学方法。经典集合、模糊集合和粗糙集合都分别提出了各自分类识别的方法和准则,但都把事物具有某种性质的程度看成是不变的,而可拓集合则把分类与变换(包括時间、空间的变换)联系起来。根据这种分类思想,元素的分类是可以改变的,它具有的某种性质的程度(关联度)也是可变的。

(2)可拓变换

可拓论[6]把对事物的变换、对特征的变换和对量值的变换作为特定的运算引入其中,因而能描述既包含量的变换,又包含质的变换的过程,这为创造与创新积累了大量的创新思路、方法的知识。

三、“创造学+可拓学”提升个体创新能力的构想

关于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但其中基本的精神是一致的。创新能力主要由有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技能、相应的创新思维和创造人格等三方面的要素构成。我们从中提取影响创新能力提升要素,综合可拓学与创造学,提出了创新能力提升方法与手段的构想,见右表[7]。

四、应用“创造学+可拓学”提升创新能力案例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于1998年启动了开设创新素质训练课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实验研究项目,历经主要运用创造学理论和依据、综合运用“创造学+可拓学”理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8年至2009年,主要运用创造学关于人的创造性开发的理论,构建课程内容:①创造及其相关概念;②创造的障碍及障碍的扫除;③创造思维和创造思维训练;④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⑤创造成果的评价与专利申请。

教学实效表明,开设创造学基础课程顺应了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创造学基础课程,学生能够更新观念,掌握创造的规律、方法,从而提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效率。但是,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全面发散思维能力、联想能力、解决问题训练成效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第二阶段从2009年至今,运用“创造学+可拓学”,构建《创新能力拓展》课程。该课程综合创造学与可拓学,根据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学生特点,重构课程内容,依据前表所述构想进行8年教学实验,直接受益在校生16000多人。

实践结果表明,综合运用“创造学+可拓学”能更高效地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

五、结论与展望

本文研究了创造学与可拓学在提升个体创新能力方面的特点,得出如下结论:创造学与可拓学组合是目前应用范围较广、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的提升创新能力的方法论工具。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设计一套创新能力提升的系统方案,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做对比分析,通过实践检验方案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蔡文.可拓论及其应用[J].科学通报,1999,44(7):673-682.

[2]蔡文.可拓集合和不相容问题[J].科学探索学报,1983(1):83-87.

[3]杨春燕,蔡文.可拓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4]蔡文,杨春燕,王光华.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可拓学[J].中国科学基金,2004,18(5):268-272.

[5]涂序彦.可拓学—研究“矛盾转化,开拓创新”的新学科[J].中国工程科学,2000,2(12),97.

[6]蔡文,石勇.可拓学的科学意义与未来发展[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38(7):1079-1086.

[7]陈爱玲.创新潜能开发实用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知识转移对北京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小议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浅议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