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农三牧”谱新篇 乡村振兴再发展(二)

2018-09-13曲莉春代建明

北方经济 2018年6期
关键词:改革创新内蒙古乡村振兴

曲莉春 代建明

摘 要: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坚持农牧业农村牧区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内蒙古农牧业全面升级、农村牧区全面进步、农牧民全面发展。当前,乡村生产要素向城市流动、乡村产业羸弱、乡村治理弱化、乡土文化衰落等问题成为制约乡村振兴重要因素。实现内蒙古乡村振兴要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思维定式,加快改革创新,加强统筹设计,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汇聚全社会各类要素,共同支撑乡村振兴和繁荣的基础。

关键词:乡村振兴 内蒙古 三农三牧 改革创新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当前,内蒙古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安全稳定进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承载着独特的使命和责任,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加快补齐农牧业农村牧区短板,让农牧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牧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牧区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从根本上解决目前我区农牧业不发达、农村牧区不兴旺、农牧民不富裕的“三农三牧”问题,让美丽乡村成为亮丽内蒙古的鲜明底色。

一、当前实现内蒙古乡村振兴的制约因素

实现乡村振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任务,这是由乡村振兴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决定的。由于长期受重城市轻乡村思维定势的影响,乡村振兴受阻于诸多制度性因素,只有破除这些阻碍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探索出农牧业和乡村现代化的路径,才能制定出促进乡村振兴的合理措施。

(一)城乡单向要素流动制约乡村振兴

目前在城乡关系上,长期存在的城市中心发展思路,导致了乡村人才、资金、资源与信息向城市的单向集中。受西方发展经验的影响,通过“非农化”解决“三农三牧”问题的思维,快速推进城镇化,把乡村通过土地商业化、居住楼宇化变成城市化的小区和集镇,推动农村牧区土地、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大量地向城市集中,大有城镇化“消灭”农村社会的趋势。而出于保护农村牧区以土地为核心的利益不受侵害,城市人才下乡和返乡,在制度上又受到诸多限制,特别是农村牧区的土地所有权成为城市人返乡难以触碰的禁区。城乡单向要素流动导致农村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乡村严重“失血”、“贫血”。对此,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乔光华指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表明,无论乡村还是城市,无论地域还是行业,要想迅速实现振兴,必须要全社会的资本、技术、人才、资源通过各种机制迅速向某一领域集中,沒有要素的快速集聚,要想实现振兴是不可能的。目前,乡村日益萧条、衰落的趋势都难以遏制,更枉谈振兴。

(二)乡村产业羸弱制约乡村振兴

实现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是基础,而乡村产业特别是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严重制约乡村的振兴。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弱,产业雷同严重、市场无序竞争,高品位、多样性、特色化不足。农牧业是农村牧区的基础产业,一方面以大水、大药、大肥为代表的透支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使得农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另一方面务农(牧)收入份额持续下降,使得农(牧)业在农(牧)民择业和收入选择中被不断边缘化;而农村牧区第二产业普遍产业层次低、生产粗放、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与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松散;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领域,规模偏小,专业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低,竞争能力弱。尤为突出的是一二三产融合度不深,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不够。薄弱的乡村产业导致乡村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性差,资源转化能力弱,劳动力吸纳能力不强,难以支撑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

(三)乡村治理弱化制约乡村振兴

在城镇化进程中,原来城乡互相隔离、各自封闭治理的状况被打破,乡村治理面临城镇化发展的新挑战。乡村基本公共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日渐突出;劳动力大量输出造成建设主体缺位;行政村的职能难以转化,权力有资本化趋势;社区大规模调整使村民缺乏社区认同意识;地方宗族、黑恶势力干扰;村级发展成果的利益协调机制、成果共享机制等尚未健全;农牧民利益表达渠道缺失,官民冲突严重;村“两委”老化弱化严重;农牧民参与村庄事务的热情低;传统文化的纽带作用日渐丧失,乡村缺乏认同感和凝聚力,导致乡村治理呈现失序状态。内蒙古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双宝认为,在乡村人口老龄化和嘎查村“空心化”的背景下,乡村治理不仅遇到了缺乏治理人才的困境,甚至部分嘎查村基本公共事务和民主自治无法正常运行,更谈不上乡村治理创新,而乡村社会正在分化,实现各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成为乡村治理的重大课题。

(四)乡土文化衰落制约乡村振兴

伴随着城镇化对农村牧区土地和村庄的侵蚀的同时,乡土文化也在被侵蚀,导致乡村文化日渐式微,传统文化、民俗文化逐渐淡化。一方面,美丽乡村文化的环境载体——村落、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让路于资金需求、生活条件改善的需求和城市扩张,使得文化的载体濒于消失,另一方面,农村牧区传统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和主流群体——中青年农牧民大量进城务工较少返乡,使得文化传承的人的载体日渐缺失,直接导致了乡村社会文化的空心化。即使进行乡土文化的开放,其文化资源利用程度也较低,乡村文化活动缺乏参与性、体验性,文化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文化产业和文化资本优势。优秀道德规范、公序良俗失效,与此相悖的是陈规陋习、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开始蔓延,传销组织、邪教组织势力有所抬头,严重侵蚀农村社会风气和基层政权稳定。内蒙古政府研究室社会处韩福荣的调研材料进一步表明,内蒙古牧区文化供给尤其短缺:受语言等因素的限制,汉译蒙的文化艺术作品数量严重不足,蒙古语软件研发利用严重滞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转换性创作严重落后,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力度严重不够。

二、加快内蒙古乡村振兴的建议

全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跳出“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的思维定式,放在国家战略格局中统筹考虑。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解决国家现代社会主要矛盾主战场向农村牧区的深度延伸,是有效推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向农村牧区的深度延伸,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农村牧区的深度延伸,是国家实施“两步走”中国梦总体目标向农村牧区的深度延伸,因而必须统筹兼顾,综合施策。

(一)改革创新统领乡村振兴

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内蒙古首要的是加快推进农村牧区改革,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准确把握改革的切入点。要以改革为突破口,切实发挥制度、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吸引全社会资源要素向农村牧区集聚,激发农村牧区各类要素潜能和各类主体活力。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蔡常青强调,改革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只有破解阻滞和影响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实现跨越式提升,而土地改革是所有制度性改革的重中之重和第一要素,农村最大的潜力是土地,目前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弹性和余地也很大。

(二)顶层设计统筹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前所未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坚持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把规划放在首要位置,必须把阶段性、关联性、衔接性较强的规划整合起来,融合精准脱贫攻坚战、新型城镇化等专项工作,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乔光华院长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有全局观念,要在自治区整体规划下有序推进,站在系统性、全局性的视角下开展工。不能因为乡村振兴任务的紧迫性而打乱战略规划的全局,更要坚决避免运动式、口号式的工作方法。

(三)要素汇聚推动乡村振兴

人才、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向乡村汇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和核心,人才下乡是根本、土地流通是前提、资本进村是支撑、产业兴旺是落脚点。乔光华院长认为,发展现代化的农业需要大量的人才、资金和先进技术,要想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调整改革生产关系,完善、补充和修正土地制度,要通过系列化的制度设计吸引城市的人口、资本、技术向乡村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只有推动全社会要素回流乡村实现聚变效应,激发农村牧区各类要素潜能和各类主体活力,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才能实现乡村振兴。

(四)产业融合支撑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基,而“三产融合”是乡村产业兴旺的主要抓手。新时代的农业产业发展要突破传统农林牧渔第一产业的发展格局,加快向第二、三产延伸。要以现代农业为支撑,发展现代高端、高新、高效农业,延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的融合,转换乡村发展动能,为乡村振兴建立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马晓昀提出,要坚持质量兴农牧、绿色兴农牧,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牧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内蒙古由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国转变。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董杰通过克什克腾旗传统卧式榨油法、乌审旗世界烤全牛大会、伊金霍洛旗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旗等典型案例表明了内蒙古用文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三产带动一产发展進而带动农民增收是大有可为的。

(五)政企协同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力量联合参与、有机结合、互相作用的宏大工程,各方面的力量要有准确的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将政府支持和市场需求分工协同、有机结合,才能以最少的投入实现乡村振兴最大的效益。政府关键性的作用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资金投入、惠农政策的支撑、体制机制的改革,营造保护各方利益的营商软环境,扭正运动式、片面化、“一刀切”的发展方式;市场要在乡村振兴资源要素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让农民和企业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激发出农牧业农村牧区的内生动力与发展活力。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代建明

猜你喜欢

改革创新内蒙古乡村振兴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爱在内蒙古
浅论对环境监察执法问题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