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体验型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内蒙古乡村振兴务实案例分析
2018-09-13董杰
董杰
摘 要:本文结合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产学研基地建设情况,从产业融合的精准定位、融合方式和初步成效等方面,对文化体验型农牧业产融发展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以文化体验型农牧业产业融合理论为基础,从文化传承与产业兴旺两个视角来发展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和休闲农牧业,并给出具体对策建议,以利实现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
关键词:文化体验型农牧业产业融合 文化遗产 农牧业多功能性 乡村振兴
2015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强调通过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开发农村二三产业增收空间,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实现农民增收。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对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做出重要部署。目前对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研究多集中在以农林畜牧渔等第一产业和与农牧业相关的农牧产品加工、销售等第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2018年中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主要任务目标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要以产业兴旺为主导,文化传承与乡村能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提倡“稻米文化”,以文化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达到延长产业链和提高附加值的目的。内蒙古是农牧业大区,更是文化大区,拥有丰富的重要农牧业文化遗产,而绝大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根植于当地特有的农牧业。近年来,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结合自治区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民族文化与传统农牧业有机结合的文化体验型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一、克什克腾旗锤打麻油:一产向三产延伸
克什克腾旗是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致力文化扶贫、践行乡村振兴的首个产学研基地。2015年,研究院人员赴克什克腾旗调研,在旗非遗中心侯锡文主任的导引下,实地考察了经棚镇常善村的锤打麻油手工榨油坊。亚麻籽种植是常善村较为普遍的小农经济,当地的榨油坊设备简陋,合作社组织较为松散,相关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产品单一,并且处在以物易物的初级交易水平,整个农业产业链松散,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益效果不明显。
通过对当地文化资源和气候地貌的深入了解和研究,研究院确定当地是亚麻籽等高端油料作物的黄金生长带,而常善村锤打麻油榨油坊所使用的榨油方式,是内蒙古境内唯一活态传承的卧式锤榨法,全国也极为少见。卧式锤榨法是中国最早的植物油脂提取技术之一,元代的《王祯农书》和乾隆帝御笔亲题的《棉花图》上都有图谱介绍,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因此,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与科技认知的专业知识,对当地进行精准诊断后认为,开发以亚麻籽手工榨油为产业龙头的文化体验型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非常合适的乡村振兴方案。
该方案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旗、镇两级政府相继对这一产业给予大力支持,围绕榨油坊进行整体改扩建,购置精炼设备,新增农耕文化博物馆,举办克什克腾旗首届农耕文化节。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全程参与此项工作,并将研究院多年收藏的百余件藏品无偿捐赠给克什克腾旗农耕文化博物馆,邀请中国科学院等专家实地考察、指导。
研究院尤为注意对基层农民的培养,从物质、精神、知识、经济上鼓励其做好当地致富带头人。研究院在曲阜市、呼和浩特市召开国际、国内会议,邀请合作社社长参加,鼓励其在国内外专家学者面前介绍当地的锤打麻油工艺,受到哈佛大学、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的赞叹。研究院还带领合作社社员参加赤峰市创新创业大赛,最终团队获得大赛二等奖,奖金5万元全部交由合作社支配。
三年来,合作社社员越来越自信,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社长从一个朴实的农民逐渐成长为乡村致富带头人,先后当选克什克腾旗政协委员、克什克腾旗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带领合作社社员一起壮大乡村经济。截至目前,合作社成员由最初常善村5户发展到周边5个村80余户300多人,辐射带动周边1974户农牧民,其中幫扶20户贫困户脱贫,经棚镇镇政府已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将锤打麻油确定为当地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村一品建设典型代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典型模式。
高品质的农牧产品是文化体验型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存在发展的基础,因此克什克腾旗锤打麻油始终精选品质极佳的亚麻籽种子,依照生态方法种植,坚持古法压榨亚麻。这样,一方面,充分满足消费者文化体验的诉求;另一方面,避免现代机器高速高温下对油脂粒子的破坏,最大程度保护了亚麻籽油的营养成分和口感。在研究院的帮助下,当地亚麻籽申报地理标志产品、锤打麻油获得有机认证、锤打麻油工艺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农产品的品牌识别度逐步提高。近年来,到常善村进行锤打麻油文化体验的顾客逐渐增多,以锤打麻油为龙头的当地农副产品直销体系得以建立,土特产品在本地和浙江、大连、北京等地均有销售市场,农民从种植、加工、包装、运输和销售分红上多处收益,扶贫效果明显。
克什克腾旗文化体验型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是以中国传统卧式锤榨法为主要文化体验事项,整合当地传统种植、加工等农事体验及相关涉农民俗活动,带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业态联动发展,由一产经二产向三产延伸,达到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从而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农副产品文化价值,打通原产地直销渠道,最终实现濒临消失的传统榨油方式因产业发展而传承,当地农业因文化遗产而兴旺,农民因此而增收的良好局面。
二、乌审旗烤全牛大会:三产向一产靠拢
乌审旗是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探索文化体验型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第二个产学研基地,基地设在察罕苏力德游牧生态区,该区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察干苏力德祭的传承基地,是全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AAAA级景区。与克什克腾旗产学研基地不同,乌审旗产学研基地主要探索牧区文化体验型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尤其是三产向一产靠拢,促进农牧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经验。
研究院认为,文化旅游产业、休闲农牧业并不是简单地开发一个旅游景点或者是一片农牧业旅游区,更应该是通过旅游业实现文化传承和产业兴旺的效益,因此,研究院科研团队深入挖掘以察干苏力德祭为核心的祭品制作、游艺活动等文化事项,利用文化遗产与科技认知专业素养,精准找到三产与一产相结合的关键点——烤大畜。
查干苏力德祭每九年要烤大畜一次,大畜以牛为主。目前,祭奠活动得以保留,但是这种烤大畜的技艺,由于施展一次的时间太长,已濒临失传。研究院将烤全牛定位为蒙古族举办大型节庆活动的一种仪式,设计出以烤全牛为核心,将当地查干苏力德祭、鄂尔多斯婚礼、那达慕、马头琴艺术等文化遗产和肉牛、肉羊产业有机结合,促进三产向一产靠拢的文化体验型农牧业产业融合模式,带动农牧业及农牧产品相关的加工、销售行业发展,在延长产业链的同时,提高产品文化附加值,促进乌审旗1000万亩草牧场上6万头有机肉牛、100万只有机鄂尔多斯细毛羊为龙头的一、二、三产增值和周边农牧民整体致富。
方案将乌审旗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农牧业文化遗产相统一,有利于将产学研基地建设成为蒙古族牧业、饮食、礼仪、祭祀、游艺、商贸等民族文化传承、体验的重要承载地。该方案得到乌审旗政府的肯定与支持,2018年6月,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鄂尔多斯市旅发委和乌审旗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世界烤全牛大会。来自法国、塔吉克斯坦、巴勒斯坦、俄罗斯及中国的饮食文化学者和烤全牛、烧烤大师,在9天的时间内,围绕乌审旗有机牛肉登台亮技、学术研讨,最终目标就是以文化、旅游、会议、会展提升乌审旗肉牛产业为核心的农牧产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农牧业、旅游业等产业转方式调结构,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将继续完善乌审旗产学研基地文化体验型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当地精准培育以察干苏力德祭、烤全牛、金牛宴为核心的高端特色品牌,促使其以绿色生态、文化传承、市场需求、产融发展为前进目标,与周边乃至全旗农牧民逐步形成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尝试建设具有鲜明特点的牧区田园综合体,从而成为乌审旗产业融合和农牧民致富的领头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目标。
三、文化体验型农牧业产业融合模式视野下内蒙古乡村振兴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必须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内蒙古的农牧业基本面还是小农户、小牧户,合理构建農村牧区小农、小牧产业融合模式,带动农牧民发展,关注小农牧户的振兴,是实现本区域乡村振兴的抓手。
(一)找准融合点
农牧业产业融合不能泛泛地谈融合,必须有一个融合点。如克什克腾旗试验的融合点是锤打麻油,乌审旗融合点是烤全牛。县域融合点不可能只有一个,从实际经验上,建议地方政府先精准找到一个点,突出重点,形成稳定的产业链和一定的产业规模后,适时培育其他融合点。切记不能因为领导的好恶或更替而轻易改变。
此外,也要注意选择高品质,有地方属性和规模消费群体的融合点。围绕乡村振兴,融合点最好是文化遗产类型,是重要农牧业文化遗产。克什克腾旗的亚麻籽油、紫苏油,乌审旗的有机牛羊肉,都是地方高品质特产,在区域内外均有大规模的消费群体,所以可以作为产业融合点。建议地方政府确定产业好融合点后,加大对融合点的培育力度,逐渐将融合点塑造为区域特色品牌,从而形成具有高附加值、显著识别度的区域特色品牌产业链,使其成为地方产业兴旺、乡村振兴的领头羊。
(二)产业融合范围
制定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时,需要对当地农村、农业、农民开展深入的调研,了解当地的农牧业生产、农牧产品加工、农牧产品销售、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等内容,这些都是产业融合范围。对于内蒙古来说,不能仅将融合范围限制在农牧业相关产业上,应当适当扩大到文化遗产和文化产业上,最终将相关产业有机融合,形成文化体验型农牧业。
(三)融合效益
文化体验型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最终通过文化体验和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农牧民与农牧产品消费群体O2O模式,达到原产地直销,既能保障农牧民的收益,又能降低消费者的购物成本,达到文化传承和产业兴旺。文化体验型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效益评估,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还综合了文化、社会、生态等因素。
四、结语
文化体验型农牧业产业融合,是从文化传承与产业兴旺两个视角来构建内蒙古小农小牧特色的农牧业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借助文化遗产提升农牧产品附加值,通过农牧业发展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振兴,产业联动,共同激活农村牧区各种要素和资源,延长农牧业产业链、提高文化附加值,农牧民直接从产业链获益明显,最终实现农村牧区文化传承、产业兴旺、精准扶贫,促进乡村振兴。
(作者系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
责任编辑:张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