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大申的报人生涯

2018-09-13李富春

新闻爱好者 2018年5期
关键词:河南日报豫西办报

李富春

【摘要】于大申是红色新闻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回顾梳理其办报经历和特点,有利于更好地认识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的党报工作,特别是地方党报的情况。于大申是在党的直接领导下办报,有别于同时代独立办报、个性色彩强的部分知名报人。

【关键词】于大申;《河南日报》;《烟台日报》;地方党报

于大申是《河南日报》《烟台日报》等报纸的主要创办者,红色新闻事业的重要开拓者。关于他的公开资料,多为回忆文章,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分析研究相对欠缺,在史实上也有疏漏和矛盾的地方。笔者结合有关资料,加以考证和梳理。

一、于大申其人

于大申,1914年生于山东蓬莱。1938年参加中共领导的抗日队伍,次年入党。他先后在《大众报》《烟台日报》《豫西日报》《开封日报》《河南日报》工作,是《烟台日报》《河南日报》的主要创办人。历任《大众报》编委、编辑科长、代总编辑,《烟台日报》社长兼总编辑,《豫西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也有资料说是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河南日报》社长兼总编辑。以上报纸都是中国共产党的地方党报。在《烟台日报》《河南日报》工作期间,于大申兼任新华社烟台支社、河南分社社长。这种兼任在中国共产党当时的办报实践中,属于常例。[1]在烟台日报社时,于大申还兼任中国共产党烟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1954年秋,于大申调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从此离开办报一线。1969年,他被下放到河南省渑池县池底乡北鱼池村维吾尔族人自然村劳动。其间,他四处奔走,帮助村民架电线、建提灌站、建苹果园,贡献颇大。1971年,重返郑州,仍任原职。[2]1982年被河南省记协、河南省新闻学会聘为顾问,这是他的最后一个职务。1984年于大申逝世。

二、办报经历

于大申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并非新闻或相近专业出身,投身新闻事业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但自进入新闻行业之后,其或在办报一线,或在宣传部任职,再未涉足别的行当。以下,单谈他的办报经历。

(一)奠基期:进入《大众报》

1937年“七七事变”后,于大申和北京同学于仲淑、苏振民等人联络策划抗日救亡活动,并参加了1938年2月成立的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第三大队(后改称“第三军第二路军”)。3月,第三军第二路军攻克蓬莱县城,建立蓬莱县抗日民主政府。4月,县政府创办抗日中学,苏振民、于大申等人成为该校老师。当年8月,抗日中学并入胶东公学。次年3月,胶东公学并入胶东军校,苏振民调任《大众报》国际版编辑。年龄、学历、经历与苏相当的于大申,可能也是此时调往《大众报》的。[3]因此,于大申在投身办报前,应做过1年多的抗日战士、学校教师。

1938年8月13日,《大众报》在烟台市黄县(现龙口)创刊,编辑部设在莱山姜家店,贺致平为首任社长。作为中共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四开四版,一版是社论和要闻,二版是国内要闻,三版是国际新闻,四版是地方新闻和副刊。该报发行份数初期为数百份,后来增加到1200多份。1948年12月1日,改名为《胶东日报》。10年间,《大众报》共出版2368期。[4]

1945年9月,于大申奉命调离《大众报》。在《大众报》的六七年间,于大申由编辑升任编委、编辑科长、代总编辑,这足以说明其办报才能。

受限于严酷的战事、艰苦的经济条件,《大众报》的发行数量、人员规模都不大,于大申也主要是办报的学习者、跟随者。因此,这一时期可以称为是他办报的“奠基期”。

(二)转折期:创办《烟台日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但占据烟台的日伪军,根据国民党政府的要求,拒绝向胶东八路军投降。经过激战,8月24日,八路军收复烟台。烟台成为当时中共领导下的“唯一全面行使主权和对外联系的港口城市”[5],在政治和经济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在这种情况下,胶东区委决定抽调在《大众报》工作的于大申等6人,到烟台组建《烟台日报》,于大申被任命为社长兼总编辑。

《烟台日报》创业初期人员少、资金匮乏,设备极其简陋。人员方面,直到1946年初才补充数人,达到“编、采、通干部连社长、总编在内共有12人”[6]的规模。资金方面,胶东区党委仅批给其500元北海币(我党在山东抗日根据地发行的貨币)。设备方面,接管了敌伪印刷厂,但设备被严重破坏,以至于连铅字都凑不齐也无法重新铸制。在这种情况下,于大申等人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在短短的十天后,在“九一八事变”纪念日,推出了《烟台日报》创刊号。

《烟台日报》创刊号套红印刷,免费赠阅。该报初为八开二版,后改为四开四版。在正常出版后,每期发行7000多份。后因采编队伍扩充,改为对开四版,发行量一度增加到三万四五千份。[7]《烟台日报》重视言论和经济报道,还办有文学副刊,在当时是很有特色的,受到各界的重视。《烟台日报》处理过两起重大涉外事件,一起是美国军舰企图在烟台登陆,另一起是联合国救济总署外籍雇员纵车轧死烟台人力车工人杨禄奎,这些都是非常敏感的新情况。《烟台日报》有理、有利、有节地报道了这两起事件,“提高了党报的威信,增强了民族自尊”[8]。

1947年9月,国民党军进攻烟台,烟台日报社随着政府机关撤出市区,在周边农村继续出版,通过各种渠道往市区发送。后因战事危急,出版条件更加艰苦,“没有铅字,就刻钢板;没有印刷机,就用油印机”[9],并一度由日刊改为三日刊。

1947年年底,《烟台日报》停刊,但人员并未解散。

创办《烟台日报》,是于大申办报事业的关键节点,这是他首次作为“一把手”创办和管理报纸,意义不言而喻。烟台作为当时最先解放的知名海港城市,也受到全党、全国乃至世界的关注。特别是杨禄奎事件在当时引起轰动,“延安的新华广播电台多次报道,世界上许多有影响的通讯社也相继作了报道”[10]。多年后,此事仍然受到外交部门的重视。因此,可以把在《烟台日报》办报的时期称为他办报生涯的“转折期”。

(三)过渡期:调任《豫西日报》《开封日报》

1948年3月(也有说2月),烟台日报社接到上级指示,大部分工作人员编入中原支队新闻大队,南下新解放区。于大申任副大队长。8月,新闻大队到达河南鲁山县城,并入《豫西日报》,于大申任《豫西日报》副社长兼总编辑(一说副社长兼副总编辑)。这一年,于大申34岁。

《豫西日报》在于大申抵达豫西前已经创办。1948年1月,中共豫陕鄂后方工作委员会在鲁山县创办《豫陕鄂日报》。6月,中共豫西区委成立。7月1日,由《豫陕鄂日报》更名的《豫西日报》创刊。石西民、赵希愚等先后担任主要负责人。[11]按照时间推测,于大申并未参与《豫西日报》的创办。有关文章认为于大申创办了《豫西日报》,这是错误的。1949年2月19日,《豫西日报》停刊,按上级指示合并到《开封日报》。《豫西日报》先后出版116期。[12]这是因为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共河南省委3月1日在开封成立,豫西等行政区因而被撤销。

《豫西日报》创刊号采用当地生产的土纸套红印刷,从第二期开始黑白印刷。创刊初期,该报为四开四版,隔日出版。创刊时主要刊登战报、党的文件、本地消息和新华社电讯稿。1949年1月后,第四版兼出副刊。报社设备简陋,只有一台平版印刷机和两台圆盘印刷机,字模残缺不全。电力供应极不正常,常常需要点着蜡烛写稿、排版,靠人力摇动机器印报。

《开封日报》1948年11月6日创刊。创刊时为八开四版,12月1日后扩大为四开四版。[13]1949年5月初,中共河南省委发出筹办《河南日报》的指示。《开封日报》在维持运转的同时,开始做并入《河南日报》的准备。5月31日,《河南日报》创刊前一日,《开封日报》发布停刊启事。

1949年2月底,原《豫西日报》工作人员抵达开封。3月9日,报社召开大会,宣布于大申任开封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14]也有文章称是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应是错误。

综上所述,因为战争进展迅速,《豫西日报》《开封日报》存在的时间都不长。所以,于大申在这两报的工作经历,可以称为其办报生涯的“过渡期”。

(四)鼎盛期:创办《河南日报》

1949年6月1日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创刊,创刊号报头由时任中共中央华中局第一书记林彪书写。创刊时为对开四版,发行3.7万多份。第二版设“社会服务”专栏,1950年3月还受到《人民日报》的表扬。《河南日报》创刊初期,条件也十分艰苦,特别是机器设备、电力供应存在很大困难。但因为政权稳固,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这些问题得到逐步解决。

《河南日报》在创刊号上刊登了一系列任命的消息。于大申被任命为河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省委成立党报委员会,刘杰(时任中共河南省委副书记)任书记,岳明(时任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于大申位列7名委员之中。为了加强对省通讯社、省报的领导,又组建了社报党委会,岳明兼任社、报党委会书记,于大申是4名委员之一。这里的社、报分别指新华社河南分社、《河南日报》。同时,组建省报编辑委员会,于大申为书记。

1949年10月,于大申兼任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1950年12月起不再兼任。1954年上半年,于大申被任命为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11月1日,河南日报社由开封迁往郑州,于大申正式卸任河南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职务。

于大申在《河南日报》工作的5年多时间,制定了各项基本制度,培养了骨干队伍,在河南日报社的发展历史上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河南日報社作为中部重要省份的主要媒体单位,已有近70年的历史。于大申也被称为《河南日报》的创始人。这一时期也是于大申办报生涯的“鼎盛期”。

三、办报特点和贡献

党报作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接受党的直接领导。于大申在办报生涯中主要角色是党的办报政策的执行者,是党报集体的一分子。这是他与同时代张季鸾、邹韬奋等具有很强个人色彩的报人的不同之处。

于大申作为地方党报事业的开拓者,付出了极大努力,取得了突出成绩。《烟台日报》是中共领导下的城市党报的先行者,“直接帮助了党委指示工作,给烟台人民指出了中国形势趋向,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在宣传城市工商业政策,指导群众运动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5]。《河南日报》是各解放区创办较早的省级党报,在于大申主持工作期间多次受到《人民日报》、省委领导的肯定。由于这两家报纸在当地同类报纸中创办较早,于大申在办报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新问题。他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会有许多经验和教训,但遗憾的是,这方面的公开资料较少,研究也比较缺乏。

根据现有资料,对于大申的办报特点,进行如下粗浅概括:

一是既是报人,又是战士。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办报事业是和军事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方面,办报是在军事斗争的进程和间歇中进行的;另一方面,夺取战争的胜利,是办报的重要目的。《大众报》为了安全出版,在抗日战争时期曾进驻过150多个村庄。[16]《烟台日报》“在创刊初期两年多的时间里,报社先后六易其址”[17]。《豫西日报》《开封日报》是伴随着中原地区解放的枪声创刊的。《河南日报》创刊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剿匪、抗美援朝是其报道的重点。有资料提到,《烟台日报》曾多次进行队伍分散和转移,以保证受到突然打击后,依旧保存出版力量。于大申坚持留在最危险的地方工作,曾对身边的同志说:“我们要做最坏的打算,如果被关、被杀,要不辱使命,不给共产党丢脸。”[18]既体现出报人的敬业,也表现了作为一名战士的勇敢。

二是极为勤奋和投入。于大申以工作勤奋而著称。《烟台日报》创办初期,人手奇缺。他事必躬亲,既操心报社的筹办,又参与稿件的编审,乃至走街串巷做采访。相关资料对此有生动的描写:“最忙的当然是大申同志……副总编辑宋兹心同志身体不好,熬不得夜,睡得早些,但下半夜就得起床看大样。有时大申同志照顾她,不叫醒她,就自己伏在案头打瞌睡,或者拼命抽烟提神,等着看清样。他经常抽着烟睡着了,烟头掉在衣服上,烧了一个个洞。”[19]在河南日报社时,“他更是呕心沥血,从不放过一个微小的问题,就是一个字不清楚,也要在深夜找编辑记者问个清楚。他经常边吃饭边看稿审大样,有时就干脆放下饭碗而忘记再吃”[20]。因为过度劳累,不到四十岁便“身体日渐消瘦,脸上经常带有倦容,常常听到他连连咳嗽的声音”[21]。

三是注重学习和调研。在烟台日报社,他“要求记者深入民众,还特别强调要挤时间学习党的城市工作方针、政策,提高自身政治敏锐性和明辨是非的能力”[22],认为“了解和熟悉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习惯,丰富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深入采访,办好报纸”[23]。他还曾经准备对烟台社会结构现状进行调查,只是因为时间和人手限制,最终不能施行。[24]于大申在《河南日报》主持政治学习、报纸检讨的记录比较多。在他主持工作期间,除强调记者联系群众、深入采访外,还多次向党内同志、通讯员、工农群众、知识分子征求改进报纸工作的意见。

四是重视通讯员队伍建设。“全党办报”“大家办报”是中国共产党办报事业的重要指导思想。通讯员制度是这一思想的重要制度保障。重视通讯员队伍建设,也是于大申办报的突出特点,在相关材料里被反复提及。如:《烟台日报》创刊一年多,就在全市建立通讯组33个,发展通讯员222名;创办《工农园地》,为工农通讯员提供练笔机会和交流通讯工作经验的园地。[25]《豫西日报》自1948年9月起,每月刊登一次《新闻通讯》专页,对各地通讯员来稿进行统计和评价。[26]《河南日报》到1956年9月,通讯员人数达到了3000多人,规模极为庞大。[27]1950年初开始,河南日报社为联络通讯员创办月刊《河南日报通讯》,“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文化大革命”后改为副刊,是全国新闻核心期刊《新闻爱好者》的前身。[28]

五是注重报纸的通俗化。于大申重视报纸的通俗化工作。《烟台日报》创办初期就力求语言通俗化,使用了不少“土语”“俚语”。[29]1950年12月,《河南日报》制订报纸通俗化方案,要求“从文字、内容、版面三方面,努力扭转报纸严重存在的文字冗长、艰深难懂、内容偏于空泛枯燥和版式机械、单调的局面”[30]。1953年1月,《河南日报》再次出台通俗化改革方案,提出“在继续提高报纸思想性和以工农群众、基层干部为主要对象的原则基础上,力求文字短小浅显易懂,内容生动实际,表现形式活泼多样”。河南省委也对此作出决定,并于2月2日在《河南日报》上发表。

六是重视舆论监督报道。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共中央开展以报纸为载体推进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河南日报》认真执行这一政策,表现比较突出。从创刊到1950年4月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出台期间,《河南日报》共发表批评类稿件220多篇,被批评者70人,被批评单位15个,配合批评报道发表社论93篇,发表被批评者的答复、检讨44篇。

四、结语

身后之名更能反映一个人的功过。1993年,渑池县池底乡北鱼池村维吾尔族人自然村在村头建“遐思亭”,刻碑纪念于大申的贡献。碑文有“白雪犹彼之清廉,红梅如彼之傲骨”之语。2005年,烟台日报社举办60周年社庆,追授他烟台日报社“终身成就奖”。2014年4月28日,《烟台日报》第10版发表长篇纪念文章《城市党报探索者——于大申》。2014年9月27日,《河南日报》第3版以河南日报编委会的名义,刊发长篇纪念文章《魂系河岳连东海——纪念于大申同志诞辰100周年》。

于大申是中共党报办报群体的一个缩影。如何透过历史的迷雾,透过各种文献资料,来还原一个个鲜活的报人,一件件不平凡的新闻事件,进而对党的早期新闻实践有更为精准、深刻的认识,弘扬其精神,继承其传统,可谓任重而道远。这需要当代新闻工作者的持续努力。

参考文献:

[1]方汉奇,等.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91.

[2]张国梁.伏牛连绵情无限:豫西山区采访琐记[J].新闻爱好者,1995(1):30-31.

[3]百度百科:苏振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B%8F%E6%8C%AF%E6%B0%91.

[4]陈华安.建国前烟台地区报纸简介[J].新闻研究资料,1986(3):156-164.

[5]宋世民.城市党报探索者:于大申[N].烟台日报,2014-04-28.

[6]于逢源.创刊初期的女老总:忆宋兹心大姐[EB/OL].http://www.shm.com.cn/ytrb/2005-05/27/content_789082.htm.

[7]孙长波.我们一起成长[N].烟台日报,2015-09-17.

[8]孙为刚.解放区沿海城市党委机关报的先驱:追记战争年代的《烟台日报》[N].烟台日报,2015-09-07.

[9]孙长波.我们一起成长[N].烟台日报,2015-09-17.

[10]孙为刚.解放区沿海城市党委机关报的先驱:追记战争年代的《烟台日报》[N].烟台日报,2015-09-07.

[11]于为民.河南报刊创刊号(上册)[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351.

[12]于为民.河南新闻出版界人物[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271.

[13]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日报大事记(1949—2009)(上册)[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2.

[14]宋相群.激流勇进二百天:开封日报印刷厂创建时期的片断回忆[EB/OL].http://www.kfzx.gov.cn/wenzhang_xx.asp?TypeNumber=

00040008&ID;=12288.

[15]宋世民.城市党报探索者:于大申[N].烟台日报,2014-04-28.

[16]宋世民.城市党报探索者:于大申[N].烟台日报,2014-04-28.

[17]孙为刚.解放区沿海城市党委机关报的先驱:追记战争年代的《煙台日报》[N].烟台日报,2015-09-07.

[18]孙为刚.解放区沿海城市党委机关报的先驱:追记战争年代的《烟台日报》[N].烟台日报,2015-09-07.

[19]孙长波.我们一起成长[N].烟台日报,2015-09-17.

[20]河南日报编委会.魂系河岳连东海:纪念于大申同志诞辰100周年[N].河南日报,2014-09-27.

[21]河南日报编委会.魂系河岳连东海:纪念于大申同志诞辰100周年[N].河南日报,2014-09-27.

[22]宋世民.城市党报探索者:于大申[N].烟台日报,2014-04-28.

[23]邱枫.回忆大申同志[EB/OL].http://www.shm.com.cn/special/2005-09/15/content_949099.htm.

[24]宋世民.城市党报探索者:于大申[N].烟台日报,2014-04-28.

[25]孙长波.我们一起成长[N].烟台日报,2015-09-17.

[26]于为民.河南新闻出版界人物[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271.

[27]河南日报编委会.魂系河岳连东海:纪念于大申同志诞辰100周年[N].河南日报,2014-09-27.

[28]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日报大事记(1949—2009)(上册)[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39.

[29]宋世民.城市党报探索者:于大申[N].烟台日报,2014-04-28.

[30]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日报大事记(1949—2009)(上册)[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39.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报业集团)

编校:王志昭

猜你喜欢

河南日报豫西办报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豫西靠山簧的衍变与传承
豫西山区‘玫香’杏高效栽培技术
脱口秀评论缘何引起关注——以河南日报新闻评论节目《问“侯”两会》为例
构建三点着力的内容布局——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豫直播”为例
扮靓“面子”强壮“里子” 锻造精品党报的必由之路——河南日报2018年改版创新亮点
不变与变——政治家办报理论的发展与实践路径
“天红2号”苹果在豫西黄土高原的引种表现
四项“深”功夫讲好农民新故事——《河南日报》三农重大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对树立“开放”办报理念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