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视域下中国传统“七夕节”现代转向原因探析

2018-09-13吴丹桐

时代青年·视点 2018年3期

吴丹桐

摘要:当今我国社会生活中西方节日大行其道,受此影响,中国传统七夕节正经历着从综合性的乞巧节向单一性的情人节的转型。文章通过比较中国传统七夕节与西方圣瓦伦丁节的节日起源与节俗仪式,结合社会环境背景分析中国传统七夕节节日文化式微的原因,指出其剧烈转型一方面体现了时代推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对待传统节日如果仅是传承而不予发展,其终将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而逐渐消亡。

关键词:七夕节;圣瓦伦丁节;节日转型;中国传统节日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综合性节日,有着丰富的节俗活动,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背景下,七夕节节俗活动逐渐减少、简化,漫漫被人淡忘。近年来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对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进行大力保护,2006年中国七夕节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引起整个社会对七夕节日的关注,七夕节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但现在的七夕节与传统围绕“乞巧”展开的七夕节节日活动已完全不同,现在的七夕节主要围绕“爱情”主题展开,节俗活动也越来越趋同西方的“爱情节”——圣瓦伦丁节,变为中国的“情人节”。笔者通过对两个节日的比较,来探析中国传统七夕节现代转向的原因。

中国传统七夕节式微原因分析

1.计时方法的改变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其划分节气,反应寒暑,便于农事活动,我国传统七夕节便是按照农历的计时方法,其与现在世界通用的公历计时方法有所不同,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改为国际通用的公共历法进行计年,加之农历时间算法非常复杂,除春节等重要节日与法定节假日外,人们很少在生活中注意到农历日期,这也使得许多人很容易忽视七夕节,过传统七夕节的意识逐渐减弱。所以与传统计时方法的差异也是导致七夕在现代生活中受重视程度程下降的原因之一。

2.社会转型的影响

传统七夕节产生于中国农耕文化时期,其节日内涵与节俗仪式都强烈表现出农耕时期的文化特点。传统七夕节的内涵主旨就是“乞巧”,其中“巧”即为女红,例如“穿针乞巧”“拜织女”等习俗就体现出了农耕时期家庭手工业作为农民副业颇受重视,因此手工女红就作为了古代女子谈婚论嫁一大考量条件,所以未婚女子为自己可以更好配得良缘,就在七夕举办了一系列乞巧活动以祈求妇人之巧。但伴随着工业社会的来临,农耕文明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有浓厚时代色彩的传统七夕节节俗已基本失去意义,乞巧等活动难以继续。

3.妇女地位的提升

封建时期婚姻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不能决定自己的姻缘,传统农业社会的小农经济决定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在此环境下,女性只生活在家庭小圈子内一生围绕丈夫孩子,社会对她们智慧没有要求,手巧的女性有更大可能被许配给条件更好的家庭,而婚后女性做好一名儒妇贤母就是唯一要求,所以婚姻决定了古代女性的后半生,因而乞巧、拜织女、祈求姻缘等一系列的七夕节俗活动反应了古时女子对美好爱情、婚姻的向往,这也是乞巧风俗的真正根源。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改变,妇女社会地位日益提升,实现自身价值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更不用依靠婚嫁来托付自己的后半生,曾经为追求婚配良婿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渐渐被人遗忘。

七夕节从传统“综合性质”节日转向“单一性质”节日原因

中国传统七夕节在现代社会文化中吸收着西方圣瓦伦丁节的文化与习俗,其节日性质正在发生转变,由以乞巧为主导的综合性节日转向以爱情为主导的单一性节日。中国传统七夕节的转型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于七夕节中爱情元素过于重视,由此衍生出了许多与原本节日文化无关的爱情活动,其中最能体现七夕文化内涵的乞巧元素几乎不复存在。中国传统七夕节现代转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需求的改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开放,我国青年越来越注重自我的表达,相较中国传統文化对情感的含蓄表达甚至对情感的含蓄、克制,西方瓦伦丁节开放的节日氛围则刚好迎合了当下勇于表达情感的生活方式,许多年轻人更倾向于对心上人大胆表示自己的爱意,这样的节日气氛在我国以汉族儒家传统观念为主导的封建文化里是不可能产生的,这也是七夕节受到西方情人节的冲击,转变为中国情人节的一大原因。

2.节日特征的模糊

传统七夕节乞巧、拜星等多元的节日文化导致其节日特征的模糊。通过两个节日由来对比可以明显看出,西方圣瓦伦丁节是单一的爱情主题,即神父为相爱情侣举行婚礼,其爱情元素强烈;而中国传统七夕节节日文化多元,不仅有代表爱情忠贞不渝的牛郎织女传说,代表古人对自然、星宿崇拜痕迹的拜星魁、晒书,还有古时妇女乞求自己得到聪慧心灵与灵巧双手的愿望,等等这些主题都表明我国传统七夕节的综合性节日文化。但正是这种综合性、多主题的节日文化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下显得节日特征模糊,在宣传方面没有明确的主题,造成节日推广受限。而节日主题单一特征明确的西方情人节,在商业运作方面可以起到更好的推广效果。这也是传统七夕节逐渐从多主题综合性节日向单一主题节日靠拢的原因之一。

3.没有统一的节日符号以及节日形象

节日文化对人们尤其是年轻群体快速切入的方式是符号和简易形象。在2月14日西方情人当天,情侣之间会相互赠送玫瑰花与巧克力来表达爱意,玫瑰与巧克力这样的节日符号浪漫而简单。对于中国传统七夕节来说,没有一个独特的节日符号来作为代表,不容易使人产生记忆共情点。这也是在人们认知里中国传统七夕节较为模糊的原因。

4.娱乐化市场化较弱

传统节日之所以在西方节日面前败下阵来,西方节日在多年的工业化商业化运作方面起到了更好的推广效果也是原因之一。为了将经济利益最大化,在商家的宣传鼓动下,西方情人节成了我国情侣间的必备仪式,玫瑰巧克力与各式礼物也成为了情侣间爱意的证明,在这种商业宣传下,消费者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即西方圣瓦伦丁节更贴近生活。对比中国传统七夕节,西方圣瓦伦丁节的娱乐化及市场化更强,投资回报率更高,以至于商家争先对中国传统七夕节向单一情人节性质方向进行商业化宣传导向,对于消费群体而言,此举无疑淡化了中国传统七夕节文化内涵,加深了“七夕爱情节”在他们心目中的印象。

结语

基于对中华文明面临的困境与挑战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将其与现代生活融合并发展远比一味继承传统要重要得多。传统节日的弘扬,在新时期下对我国人文精神的构建及社会总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渐多样,正是由于文化全球化的影响,相较于传统,我们社会交往方式与情感表达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对于节日这个人与人情感链接的重要元素来看,我们在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日弘扬与节俗活动甚至节日符号的发展创新等方面,都还不能随时代发展适应人民生活精神需求。所以,多角度分析传统节日的转型原因与正确引导传统节日的重塑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郭晓光.圣瓦伦丁节和七夕节节日文化之比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10):200-201.

[2]周新娟.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现状分析[J].学理论,2015,(30):92-93.

[3]王天鹏.七夕节的民俗文化阐释[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25-29.

[4]高丙中.传统节日与社会文化再生产[N].学习时报,2006-02-20(006).

[5]刘宗迪.从节气到节日:从历法史的角度看中国节日系统的形成和变迁[J].江西社会科学,2006,(02):15-18.

[6]萧放.节日仪式是文化记忆的要素和过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2-09(003).

[7]张承平,万伟珊.文化的普适与包容——中西传统节日的文化差异与社会认同[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6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