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产党宣言》影响有志青年走向进步

2018-09-13孟红

时代青年·视点 2018年4期
关键词:陈望道共产党宣言宣言

孟红

2018年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恩格斯所著《共产党宣言》的正式发表。这一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关于共产主义的首个纲领性文献,完整、系统、严密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是共产主义信仰者和广大进步人士的行动指南,堪称历史进步的伟大旗帜。陈望道译著的《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秘密刊印并向全国传播,为创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理论指导,教育和引导了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和有志青年走上革命道路,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习近平告诉你《共产党宣言》的味道

1848年2月24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第一次以德文单行本发表,共23页。《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共产党宣言》正式发表,标志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年来,这一伟大著作一直放射着真理的光芒,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共产主义战士,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共产党宣言》地位高、味道美。时值《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之际,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起体验《共产党宣言》的味道。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当他看到安放于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时,讲了一个故事。他说:“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结果吃错了,他旁边一碗红糖水,他没喝,把那个墨水给喝了。但是他浑然不觉啊,还说,‘可甜了可甜了。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他当时在浙江义乌的家里,就是写这本书。于是由此就说了一句话:真理的味道非常甜。”

陈望道是我国翻译《共产党宣言》完整版本的第一人。1891年1月18日,陈望道出生在浙江义乌分水塘村。1915年初,24岁的陈望道只身东渡日本留学。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望道归国参加斗争,受聘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当国文教师,他带头搞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成为“一师风潮”事件的核心人物。“一师风潮”之后,陈望道离职,出走杭州。他逐渐认识到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文化思想,必须寻找新的思想武器。正当他苦干没有去处之时,恰好受到上海《星期评论》的邀请,希望他翻译《共产党宣言》。陈望道欣然接受邀请,于1919年底带着一本日文版《共产党宣言》回到家乡,住在一问柴屋里开始了翻译工作。条件虽艰苦,但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共产党宣言》全文译出。在此期间,他又找到陈独秀提供的英文版《共产党宣言》,经过1919年冬至1920年春的几个月时间,陈望道圆满完成了任务。此译稿经陈独秀和李汉俊校阅后于1920年8月在上海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次公开正式出版《共产党宣言》全文。全译本首印1000册,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微侧半身肖像,很快售罄。陈望道译本曾一再翻印,广为流传,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方面起到了先驱性的重大作用。

毛泽东:《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

1918年8月,毛泽东经人介绍到北大图书馆做助理员,在李大钊的影响下,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19年12月,为领导湖南社会各界驱逐军阀张继尧的斗争,他第二次来京,使他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1920年1月4日,毛泽东的老师黎锦熙来看他时,发现他办公桌上放着《国民》杂志,这本杂志载有《共产党宣言》的前半部分,他为《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精神所震撼,推荐黎锦熙也读一读。

1920年5月,毛泽东第二次到上海找陈独秀,此时,陈独秀正为筹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忙碌着,并在校阅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译稿,随即将清样送给他详阅。他回忆说:“我第二次到上海去的时候,曾经和陈独秀讨论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陈独秀表明自己信仰的那些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36年,毛泽东与美国记者斯诺在陕北谈话期间在回顾自己的思想转变情况时说: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

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而且从此我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

终生酷爱读书的毛泽东在一生中读的遍数最多、读的最熟、读的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就是《共产党宣言》。自接触这本书后他就爱不释手,以后经常津津有味地阅读,书中的许多精辟论断他几乎背下来。1939年底,他在延安时对一位进马列学院学习的同志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一百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篇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所启发。我写《新民主主义论》时,《共产党宣言》被翻阅过多次,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读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还可以从中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在各种理论观点的争论和批判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认识。”后来的几十年里,他自己说仍然“每年都把《共产党宣言》读几遍”。

毛泽东不仅研读《共产党宣言》中文版,而且对英文版也頗感兴趣。1954年秋,已经61岁的毛泽东竟然开始学起英语,据他当年的秘书林克回忆说:“从1954年秋天起,毛主席重新开始学英语。毛主席想学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英文本,第一本选的就是《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的文字比较艰深,而且生字比较多,学起来当然有不少困难,但他从《共产党宣言》第一页到最后一页,全部都密密麻麻地标注得很整齐、很仔细。这部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一直陪伴他到晚年。毛泽东每读一遍,就补注一次。毛泽东说:“我活一天就要学习一天,尽可能多学一点,不然,见马克思的时候怎么办?”

毛泽东不仅自己读《共产党宣言》,还号召全党也来读,在革命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全党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活动时,他均将《共产党宣言》列入其中。如,在筹划指挥三大战役取得解放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后,1949年3月,党中央在西柏坡举行七届二中全会。为更有效提高全党的政治理论水平,党中央重新编审了一套干部必读书目,由毛泽东审批送交七届二中全会。这套“干部必读”共计12种,它们是:《共产党宣言》《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论列宁主义基础》《联共(布)党史》《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建设》《列宁斯大林论中国》《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

朱德:做好这个工作有世界意义

朱德在青年时代通过阅读《新青年》等进步报刊,接触了共产主义新思潮。1922年,已36岁的朱德千里迢迢前往马克思、恩格斯的故乡追求真理。

在德国,朱德很快就找到了革命的组织,并立即加入了在柏林的中国共产党支部。当时他将主要的工作和精力放在了学习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上,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1925年他根据中共旅莫斯科支部的安排,进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系统学习了辩证唯物论和政治经济学,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他在讲述这段经历时说:“经过许多艰难困苦,我终于找到了一条道路,只有这条唯一的道路,才能使中国走到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才能最后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这条道路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

1926年7月,朱德重返祖国,毅然投身于革命洪流之中。此后,无论革命形势多么危急,他都对《共产党宣言》等经典著作勤学不辍,在艰苦的长征路上,在太行山的密林里,在延安的窑洞中,都留下了他刻苦学习的身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朱德担负着繁重的领导工作,但对学习他丝毫不放松,反而更如饥似渴地读书。在1967年前后,他再次認真通读了《共产党宣言》等32本马列著作,其中大部分篇目都读了两遍,并且写了许多读书笔记。

1976年5月18日,朱德收到中央党校顾问成仿吾送来的《共产党宣言》新译本后,十分高兴。第二天,他就对照旧译本仔细研读了一遍,随后还决定亲自登门去看望成仿吾。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您老人家年纪这么大了,还是把他接来谈谈吧。”朱德说:“为什么要让人家来看我呢?他的年纪和我差不多,还是我去看他吧!”5月21日,90高龄的朱德到中央党校拜访成仿吾,对其工作表示感谢和鼓励。交谈中,他谈了忠实原著翻译和学习《共产党宣言》等马列经典著作的重要性,称赞成仿吾做了件很有意义的工作,新译本通俗易懂,可以一口气读下来,他再三强调有了好译本才能弄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最后意味深长地说:“做好这个工作有世界意义。”

周恩来:把《共产党宣言》当作“贴身伙伴”

1936年,周恩来在与斯诺的谈话中曾回忆说,在赴法国之前,他便读过《共产党宣言》,在思想上信念上都深受触动。

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身兼党政军要职的周恩来,在运筹帷幄之余,总是挤出时间来研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后来不论在什么地方也总是抓紧时间,不知疲倦地学习《共产党宣言》等理论著述,从中汲取营养力量。

在延安时期,中共中央专门把《共产党宣言》等5本书指定为“干部必读书”,他更是结合中国革命实践潜心对照“取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始终关注着《共产党宣言》首译本的寻找。在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上,周恩来当着代表们的面意味深长地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

1975年1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人大四届一次会议上,身患癌症的他还关切地询问陈望道是否找到首译本。陈望道遗憾地摇了摇头。周恩来为此十分抱憾地说:“这是马列老祖宗在我们中国的第一本经典著作,找不到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病啊!”并且深情地说:“当年长征的时候我就把《共产党宣言》当作‘贴身伙伴,如果能找到第一版本的《共产党宣言》,我真想再看一遍。”

就在这年秋天,山东广饶发现了中文第一版《共产党宣言》,这正是周恩来和陈望道急于寻找的首译本。

刘少奇:从中了解到

共产党是怎样一个党

上海党的早期组织成立后,在上海创办了一所干部学校,对外宣称外国语学社。1920年夏秋之际,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等都是这里的学员。那时,每个学员都发一本《共产党宣言》,并由陈望道给他们讲授。

从此,刘少奇开始认真阅读《共产党宣言》,并联系思考中国革命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回忆这一时期说:“那时我还没有参加共产党,我在考虑入不入党的问题。当时我把《共产党宣言》看了又看,看了好几遍……从这本书中,我了解了共产党是干什么的,是怎样的一个党,我准不准备献身于这个党所从事的事业,经过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参加共产党,同时也准备献身于党的事业。”

1921年5月,莫斯科东方大学成立了,刘少奇被组织上派往东方大学的中国班,学习的主要课程就有《共产党宣言》。他对马克思主义这部经典著作的学习非常刻苦,后来写下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许多光辉篇章,为传播和实践《宣言》的伟大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邓小平:我的入门老师就是《共产党宣言》

邓小平同志18岁在法国勤工俭学时,就读到了《共产党宣言》,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90多年前,在法国勤工俭学的赵世炎、周恩来、蔡和森、王若飞、刘伯坚、李富春、邓小平、陈毅、李立三、聂荣臻、向警予、蔡畅、陈延年、陈乔年等是一群胸怀广阔恢宏、气壮山河的中国青年,远赴法国,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新理念,研究工人运动、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他们研读《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受到《共产党宣言》的巨大影响。他们拜马克思、恩格斯为革命导师,在《共产党宣言》的指导下,在法国组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和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旅欧华人中高唱《国际歌》,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旗帜。习近平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旅欧勤工俭学和留苏学习的进步青年相继回国,在火热的斗争中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建立了不朽功勋,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同志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早在苏联求学期间,邓小平同志就立志“更坚决的把我的身子交给我们的党,交给本阶级”。在此后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无论个人处境如何艰难,无论革命道路如何坎坷,邓小平同志都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坚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他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时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这表明邓小平对《共产党宣言》的尊重和信仰。的确,如果离开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理论,就不可能全面准确地理解邓小平理论。

总之,《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部纲领性文件,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尤其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教育了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走上革命道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有机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并指引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重要成果——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陈望道共产党宣言宣言
Father's Day
吴士文与陈望道
TA宣言
《陈望道全集》出版
《陈望道译文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