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东鑫:坚守绘画为初心
2018-09-13鞠永畅
鞠永畅
狗年春节,郑州九中美术老师刘东鑫的画室内热闹起来。在这里,一些中年男女以模特身份相继被邀请,一起品茶、聊天、舞文弄墨。三两天功夫,惟妙惟肖的画作跃然布上。
刘东鑫正在创作一批以“朋友”为主题的油画作品,目光瞄准中年人:“这个群体脸上有故事,充满青春向上的正能量。”
“很传神、有沧桑感、比真人老……”画作发至微信朋友圈,各种点赞、留言纷至沓来,争议声爆屏。刘东鑫和模特相视一笑,完美收官的作品随机被悬挂墙上,剩下的数月或半年时间去等待颜料一一干燥。收笔之际,刘东鑫会邀请他们小酌两杯,一是对“模特”的答谢,二是听听大家的评弹。
这样的创作经历已有二十年。
“坏学生”的丹青梦
刘东鑫爱上油画还要从上世纪90年代说起。
1991年,刘东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县重点高中。由于身材魁梧加上重友好义,身边团结了一帮讲哥们义气的同学,高一第二学期因为帮哥们出气,“行侠仗义”的刘东鑫和另一名同学发生争执,最终惊动了校方,老师眼里的“坏学生”被迫退学。
“落下了文化课,高考会受影响,不如学画画吧,将来通过艺考上大学可谓另辟蹊径。”在旁人的劝说下,平时就爱写写画画的刘东鑫开始接触美术。那个年代上大学被认为“唯一的出路”,文化课相对较弱的学生大都选择“艺考”。
第二年重读高中的刘东鑫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美术,考取理想中的大学。
寒窗苦读,精心学艺的高中生涯轉瞬即过。1996年刘东鑫顺利考入河南大学,临摹、写生、交流之际,西方文艺思潮影响占据主角,通过大量阅读西方美术史、美学概论,以及塞尚、毕加索、马蒂斯等名家的成长经历,坚定了刘东鑫研读油画的决心。
20世纪末,大中专院校相继开设美术专业,本科美术系毕业生供不应求,而此时的刘东鑫却选择了自主择业。“当时系里推荐我到豫西一师范院校任教,被我婉言谢绝了!”刘东鑫说,那时候心比天高,想独自闯出一片天。
2000年下半年,刘东鑫留在古都开封,和恩师一起创办美术培训班。挣下“第一桶金”后,刘东鑫的“丹青梦”重新燃起,两年后决议游走“北上广”。
于是,又用了两年多时间,刘东鑫几乎走遍北京上海所有画廊,四处研学的初衷一则了解国内油画发展现状;二是推销自己,以期在成长的道路上像毕加索一样遇到“瓦拉德”。
“瓦拉德”没有出现,刘东鑫的北上广“丹青梦”暂时搁浅。
转眼成“大龄青年”,刘东鑫不得不考虑稳定下来,给游走在精神故乡的身体寻求一个避风港。
“初心不能忘”
在性格与生活上刘东鑫少有放荡不羁,但也不会做作。
“他的作品现实主义风格多一些。”与刘东鑫同事多年的崔老师对记者说,“到郑州九中任教多年,刘老师一直立足校园搞创作,紧跟时代气息不停歇。”
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范畴中有很多意思,包含了不同文明中的许多艺术思潮。特别是在绘画方面,现实主义主张细密观察事物的外表,据实摹写,摒弃理想化的想像。2015年刘东鑫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教研》可为佐证。该作品中的9个人物从年龄构造上代表老中青,其中8个神态各异的人物分坐在地球仪旁,另外1人手托教案轻抚地球仪,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于无声处看有声”作品像似在讨论教学课件,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或经济全球化等话题展开。
刘东鑫作画时对模特要求很宽松,不需要一个姿势呆板到底,可以做出自己喜欢的姿势,越自然越好。“人物在自然举止中才会流露出真情,更能代表本人神态,这样才会画出故事和岁月沧桑。”
《教研》历时半年创作完成,因颇具时代特色,构图结合实际创意独特,人物表情丰富,立体质感强,顺利入选第十二届河南省美术作品展并获得一等奖。河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素萍、时任河南省副省长张广智等领导对获奖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获奖时的激情感慨很快成为过去时,画师们静下心来又会纠结。在国内,美术一直被边缘化,被称为“冷学科”,“这么多年一直走来,后悔过吗?”提及这个话题,刘东鑫立即冒出了精气神,颇有些斗鸡的气势据理力争。美术在西方很受重视,国内的美育近些年发展步伐加快,但跟上西方节拍需要过程。马克思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人也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美术的教育品质将成为教育进步的标志,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因素。的确,美术教育是一个历史性工程,“发展教育也要有历史耐心,也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历史境界”。
“很多校友都不再做画了,这里面有多方因素。”刘东鑫说,“选择这份职业,我要一直走下去,最起码初心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