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泉文字养悠悠药香
2018-09-13贾咏慧
贾咏慧
摘 要:中职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課程之外,还应突出职业素养的培养,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本文就如何通过语文教学培养中职中药专业学生专业素养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 中药 语文教学
“原来中药的世界可以这样丰富多彩”“大文豪苏东坡先生还亲自上山摘采中药给妻子看病”“你们知道张仲景是如何根据阴阳学说治病的吗?”这些是16中药专业的学生最近常常在课间讨论的问题。看着他们一个个兴趣盎然、目光炯炯的样子,笔者知道最初的那一把火又在他们心中点燃了。
一年前,这群经历了中考洗礼的学生进入了笔者学校中药专业学习。他们当中有一些人是抱着对中药的好奇来的,有一些是通过父母的引导进入这个专业。起初,当他们在课堂上真真实实地触摸着各种各样的中药时,表现得尤为兴奋。可是大量枯燥的药性药理识记让他们逐渐对中药失去了兴趣。听到学生的抱怨,作为班主任的笔者想:中医药是当今唯一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科学技术,但是,在这个眼花缭乱的现代社会,中医之路阻且长,要引导学生坚持自己的职业追求、不忘初心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作为一名中医药学上的探索者,他们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也要有一种至精至诚的职业精神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学习态度。
2017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印发。这份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 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这就矫正了过去“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偏失”,指出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强调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应该兼备知识、技能和态度。同时,《意见》中也指出核心素养体系的建构强调跨学科,更重视综合素养。
既然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单一学科教学就能做到的,那么语文教育工作者能做些什么?这时,笔者想到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的一句话:“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是的,语文教学一直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纳入教学的三维目标,它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并且,中职语文教学一方面要侧重于“工具性”培养,重视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要重视人文性教育,使语文课生动活泼,熏陶和感染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由此,笔者就利用语文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殊性,对提升中药专业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了尝试。
一、以写移情,增加学习兴趣
高教版的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二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关于科学美的一组文章,其中《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科普类的文艺性说明文。文章非常详尽地介绍了荔枝的形态、生长环境、历史典籍等等。它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条理清晰的特点,又有清新诱人的诗意。笔者在教授的过程中不仅让学生掌握语文中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及方法,更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科学小品文的特点——既倡导科学求实精神,又要强调文学艺术情趣。
在面对中药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中,笔者在完成该课的课文分析后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启发学生:“作者对他熟悉喜爱的荔枝进行了既全面又文艺的说明,那么身为中药专业的学生,大家是否可以为自己所熟悉的一味中药写一篇类似的说明文呢?”因为写作内容恰恰是他们最熟悉的中药,大家纷纷掏出药材包,精心挑选,细致观察。除此之外,他们还利用电子信息化手段收集了很多相关的图片、功效、史实等,并将这些一一写入文章中。
例如中药石斛,有学生是这样写的“石斛又名石斛兰,是兰科植物中最大的一个属,石斛常常生长在树干上或者树洞中。石斛的茎属于假球茎,外形可长达60~70公分的,好像是一根棍子,具有根茎、直立、匍匐或具假球茎等生育形式。其肉质实心,基部由灰色基鞘所包被,茎节明显,而石斛最重要的药用价值也在石斛的茎上。茎上有叶子,叶子的顶部叶腋处能抽出花梗,花梗上能结出小花。石斛花的颜色一般比较靓丽,有红色、粉色和黄色等。花瓣的形状细长,较窄。一支花梗最多可以开出18朵花。”不仅如此,他们还能将石斛的历史文化也加进去:“石斛的医学药用价值在古时就早有记载被人传颂。南宋诗人洪咨夔就写道‘蚱蜢髀多节,蜜蜂脾有香。藓痕分磥砢,兰頴聚琳琅。药谱知曾有,诗题得未尝。瓦盆风弄晚,披拂一襟凉。还有清代诗人邓显鹤也通过一首《咏石斛花》来歌颂石斛的药用价值——‘故曳黄絁学道妆,数茎风外婉清扬。非关水土天然活,略润烟霞别自芳。高髻步摇金雀艳,深宫龋齿玉鱼凉。何人为寄华阳洞,早辨山中服食方。就连北宋大文人苏东坡在被贬期间,为了救治爱妾王朝云的疾病,还亲自去采仙草铁皮石斛做配方,著有诗云‘山骨裁方斛,江珍拾浅滩。清池上几案,碎月落杯盘。老去怀三友,平生困一箪。坚姿聊自儆,秀色亦堪餐。好去髯卿舍,凭将道眼看。东坡最后供,霜雪照人寒。”
学生在这样写作的过程中不断补充材料。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筛选组合信息、遣词造句的能力,而且充实了他们的专业知识,增长了他们的专业兴趣。依托专业兴趣下的说明文写作拉近了专业课和语文课的距离,更好地实现了学科之间相互扶持相互作用的目标。这样的实用文体写作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课文引导,提升学生道德情操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点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材中,不论是千古传诵的文言文还是经典的现代文都在传递着健康的审美标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王安石的《游褒蝉山记》记叙了他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的过程。这篇游记中说道“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意思是世上奇异雄伟、珍奇怪异的不平常的景象,常在险峻遥远、人迹所绝少到达的地方,因此,不是有志气的人是不能到达那里,不能观赏到那奇特的景象的。也就是说没有坚定的志向,没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不付出巨大的代价,就无法攀登“险峰”,也无法取得任何成就。
老师可以由此引申,中医道路阻且长,只有不忘初心才能方得始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中药人,的确要付出很多的精力去夯实自己的专业基础,但是我们一定要有坚定的意志,不退缩不松懈,要相信有一个更为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中药世界就在前面。
一名合格的医者,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面对陌生的患者或咨询者时,必须以心换心、以情换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问题,让尊重和关心成为双方交流的纽带。语文教材中《一碗清汤荞麦面》就用简单的故事情节、细致的人物对话、质朴的人物性格描写,向读者展示了陌生人之间的关爱和尊重的美好品质。一个面馆的老板尚且如此,作为一名医者不仅要治病救人,更要体现一种人文关怀。
三、在读典籍中反思,培养工匠精神
中医学典籍《大医精诚》是论述医德的一篇极重要文献,为历代习医者所推崇。《大医精诚》论述了有关医德的两个要素,第一个要素便是“精”,亦即要求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因为中医是“至精至微之事”,習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种至精的工作态度,笔者选择了课文《青龙偃月刀》。这篇课文的主人公何爹不是一个简单的剃头匠,他会36种“刀法”,刀刀有讲究,处处见功力,简直就是身怀绝技的“剃林高手”。这种老艺人对自己的职业的敬畏与尊重,不由让人肃然起敬,他也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代表。
四、潜移默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在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应用科学,是一种济民之术。除此之外,中医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天、地、人,与文、史、哲,与儒、道、佛,与政、经、社等形成了一个带有明显的人文内容的、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医学理论与传统文化为一体的综合体系,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
既然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就离不开古代经典的滋养,需要挖掘隐藏其中的无穷奥秘。而构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台,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是语文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语文专业核心素养之一就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课堂中,从课文《论语》《孟子》等选篇出发,推荐学生阅读古代先哲思想的著作,由此潜移默化,可以帮助他们对于中医人文内涵的理解。
中医素养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笔者希望这些尝试对这些中医路上的初学者们有一些促进作用,让他们不仅仅把学习中医作为一项学习任务,而是爱上中医、喜爱中国传统文化,把学习中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当成自己的生活方式,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参考文献:
[1]马金英.中职语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5(1).
(作者单位:宁波经贸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