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工院校以传承培育工匠精神为起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浅探

2018-09-13柳世宇

职业 2018年8期
关键词:高技能技工工匠

柳世宇

摘 要: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的制造业大国,国家经济实力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大部分产品存在不同程度的质量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技工院校肩负着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产业工人的历史使命,因此,本文分析提出,关注工匠精神,在教育教学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加强对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技工院校 工匠精神 传承 教育

一、技工教育与工匠精神

技工教育是建国初期我国教育发展历程中学习苏联模式的产物,它以培养与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具有专业技能的产业工人为教学培养目标。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重效率、重产能、轻质量在一段时期内成为制造业的常态,技工院校的职业教育在大环境下也出现了一些浮躁现象,如盲目扩充专业、减少学制推广速成等,加之技校生入学门槛低等原因,致使学生专业技能与文化素养不高,导致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水平未取得长足发展。因此,经济转型期加强对技校生专业精神、职业态度和人文素养的教育迫在眉睫。人社部2016年下发的《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技工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

2016年年初,全国两会期间,工匠精神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表明国家对工匠精神前所未有的重视,也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对新一代产业工人的新要求。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工匠”这一群体,作为大国工匠摇篮的技工院校,也应该认真思考如何适应时代需求,传承培养职业灵魂深处的工匠精神,培养一批新时期大国工匠,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为我国早日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和产业体系进而成为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探寻根本,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职业理念,它代表了“手艺人”的坚守,它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体现工匠精神实质内涵的“爱岗敬业”精神是中華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份崇高的精神。中华文明史上一代代能工巧匠,如鲁班、蔡伦等能工巧匠既在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上留下了宝贵的物质遗产,也用自己的故事诠释了“精业”“尚能”的精神气质。央视录制的大型纪录片《大国工匠》中,从宁允展、姚智慧再到顾景舟、胡双钱、顾文霞,展现了当代工匠的执著专注、精益求精与创新进取的精神风貌以及在高科技与信息化双重引领下,创业革新,勇于突破,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时代新内涵。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立足国际产业格局变化的时代背景,正视当下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大而不强”的发展现状,作出了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重点提到了“以人为本”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技工院校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弘扬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和重大现实意义,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承担起为国家发展、经济建设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二、传承培育工匠精神为起点的技工教育的时代价值

1.传承培育工匠精神是推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落地、落实、落细,需要我们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实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和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不是制造和贸易强国,产品的竞争力多半来自于多年积累的劳动力优势与产量优势,在一些重要行业如通信、高端装配制造、互联网等领域对国外技术依存度高,新技术产品转化能力差,个性化、定制化生产能力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当下,随着逆全球化、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缺乏创新与过硬技术的中国制造在市场竞争中难免受制于人。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这种现状的根源之一就是缺乏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现高质量发展完成新旧产业的融合靠创新驱动,其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第一资源。技工院校以传承培育工匠精神为起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技能人才的学校教育中厚植工匠精神,用工匠精神的内核带动新一代产业工人加强学习,大力弘扬技能成就梦想的时代新风。

2.将培育传承工匠精神融入技工教育是其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技工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起点,以培养符合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技术工人为主要目标,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技工院校发展报告(2017年)》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技工院校2526所,在校生超过323.2万人,新招生中农村籍学生占招生总数的77.5%,全年开展社会培训451.6万人次,为实现国家扶贫攻坚战略,促进就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但我们也应看到,量化培养导致大部分技工院校培养模式出现功利化倾向,重数量看规模、追捧新专业、忽视传统技艺、提倡速成集训、文化教育欠缺,趋利化、世俗化的校园文化日益显现。反映到学生身上便是心态浮躁,简单以就业为目标,缺少对所学技术发自内心的热爱,缺乏沉下心来钻研本业的态度。因此,技工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必然要改变此种培养模式,转向以培养“工匠精神”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回归到立德树人这个根本。

3.传承工匠精神是培育技工院校学生职业精神的应有之意

从字面意义看职业精神,它是指从事某个行业或者某种职业所应具备的职业特征的精神与操守,或者从事该职业所应具有的精神、能力和自觉。从本文前半部分解析工匠精神内涵可以看出,“工匠精神”本质上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其所代表的敬业、专注、求精、守正、创新理应成为当下技工院校学生提升个人精神追求、完善个人职业素养、实现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道德指引。纵观享誉世界的大品牌,无论是时尚品牌路易威登、范思哲、纪梵希还是精密仪表类瑞士朗格、劳力士以及汽车行业的劳斯莱斯,多以精工设计的手工艺而著称,而手工、手艺的精湛绝伦恰恰是工匠精神最直接的表达。以淄博市技师学院为例,技工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从课堂到实习实训,再到走上工作岗位,以工匠精神的养成为起点,新学期开学第一课便是“弘扬工匠精神,技能成就梦想”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为学生上好职业精神第一课。具有高尚职业操守和强烈的“工匠精神”,同拥有较高专业知识技能一样,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精神财富,是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

三、以“工匠精神”为起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1.以工匠精神进课堂为起点,营造精业尚能的校园文化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以淄博市技师学院为例,为适应大国制造到大国智造、大国创造的发展模式的转变,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学院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从开学第一课到技能活动月,从平时训练积累到科学谋划、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奋勇超越的大赛精神的养成,从课堂班会学习到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客户端的专题宣传,点滴积累中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学习生活中。

2.以立德树人为支撑,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教育强则国家强,学校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技工院校学生在入学年龄段、入学前文化程度等相对于一般职业院校偏低,可塑性较强。因此,在課程设计与教学任务安排上,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艰巨。淄博市技师学院大力开展“双创一建”工作,以“四德工程”建设为引领,爱德、孝德、仁德、诚德建设融入学校精神文明创建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权,鼓励学生以专业兴趣为基础,师生共同参与,开展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主题的创新实践活动。

3.以“一体化”教学改革为保障,建设一支精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技工院校教师只有自身具备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担当起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重担,才能够将学生培养成具有工匠精神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此,技工院校要打破当前在教师招聘、职称评聘方面的条条框框,在教师引进上以技能水平实操为基础,学历、学校等硬性条件为辅,向技艺精湛、能力突出的人才倾斜,拓宽人才引进渠道。组建了师德标兵、专业带头人、“一体化”教师评聘考核小组,破格聘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积极培养中青年专家、首席技师等拔尖人才,从制度设计、活动开展上不断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建设一支高素质技能教师队伍。

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跨越发展需要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支撑。这也是新一轮产业融合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软实力支撑。技工院校应努力扛起时代责任,肩负起传承培养工匠精神的历史使命,积极探索,以工匠精神的培养为起点,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为新时代、新征程助力。

参考文献:

[1]汤燕,季爱琴.高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J].南通大学学报,2017 (1).

[2]孙兴洋.职业教育尤重“工匠精神”[J].人民日报,2016-03-24.

[3]叶美兰,陈桂香.工匠精神的当代意蕴及其实现路径选择[J].高教探索,2016(10).

[4]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

(作者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高技能技工工匠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从技工到英雄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工匠神形
工匠赞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ZPSTUDIO TOOLS与意大利技工共同制作的手工艺品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拓展技工教育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