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8-09-13林燕
摘 要:本文分析了实验室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構成学生安全素质的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识三个要素出发,提出通过制度规范和自主管理,塑造学生安全行为;通过教育准入和课堂内外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技能;通过营造环境和安全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构建“制度文化相济,课堂内外并重”的管理、教育和文化三位一体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从而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安全素养。
关键词:安全素质养成 实验室安全 安全教育
课 题:本文为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研究课题《基于安全素质养成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Y201738515)主要研究成果。
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职业素质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实验室安全教育越来越引起各个高校的重视。由于专业不同,实验室涉及的种类各有不同,实验室安全教育具有专业性强、内容复杂、层次多样、要求高等特点,再加上教学资源不足,实验室安全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何通过实验室安全教育来促进学生安全素质的形成,进一步保障实验室安全,值得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一、安全素质与实验室安全教育
1.什么是安全素质
所谓安全素质,就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内化的、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具备的安全方面的知识、技能与意识。人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可以通过日常的安全教育获得,并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而安全意识却需要人们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中内化而形成;反之,人一旦有了一定的安全意识,又会促进他不断地去学习安全知识,规范安全行为,习得安全技能。所以,安全意识是安全素质形成的前提,也是关键;安全知识是安全素质的基础,也是根本;安全技能是安全素质的保障,也是必要条件,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内涵
在西方,“教育”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ducate”,其本义为“导出”或者“引出”,意思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把某种本来潜在于人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因此,从词源上说,西方的“教育”一词是内发之意,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由内而外地引发出来,成为一个人现实的发展状态。
根据“教育”的定义,实验室安全教育就是结合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室安全文化、实验室安全知识理论学习、实验室安全技能培训、实验室安全宣传和实践教学等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获得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技能,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现实的发展状态。
3.安全素质与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关系
安全素质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内、外两种途径。“内”的提升,即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发人对安全需求的本能,同时发挥人的内在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形成安全意识,让安全素质具有反思性特征,主动学习和获得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外”的来源,即通过各类形式的安全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一定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因此,无论“内”的提升还是“外”的来源,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提升安全素质的根本途径。
在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课时占到总学时的50%以上,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能,养成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做好实验室安全教育,保障实验室安全,是实践教学的一部分,更是实践教学顺利、有效、安全开展的前提。
实验室安全教育就是要根据安全素质的内涵,确定在实验室安全教育过程中,学生要具备哪些安全知识和安全行为;分析目前实验室安全管理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系统梳理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内容,并将其与学生安全素质形成所需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行为相结合;探索一定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学生有意识、自主地去学习实验室安全知识,去规范实验室安全行为,形成实验室安全素质。
二、实验室安全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各地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增多,实验室安全教育在内容、形式上都有了一定的变化,但还是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师生实验室安全意识不强。从学校、教师到学生,都没有对实验室安全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部分专业教师接触的危险化学品多,有些习以为常;而教师本身实验室安全意识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实验室安全观的形成。其次,实验室安全教育形式单一。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实验室安全讲座、实验室安全宣传、内部培训等方式进行实验室安全教育,但总体来说还比较零散、随机,宣传力度也不够大,教育形式相对单一,蜻蜓点水,存在形式化、流程化等问题,难以保证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都接受了必要的安全教育。最后,实验室安全准入缺乏必要的规范。安全无处不在,实验室安全准入却无门槛,没有形成专门的制度来规范实验室安全准入,这给实验室安全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三、基于安全素质形成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
实验室安全教育包含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两个方面。实验室安全管理重在规范,旨在通过制度的约束,使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逐步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实验室安全教育重在提升,旨在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并进一步提高学生防范和处理实验室安全事故的能力。
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实验室安全意识不强、实验室安全知识技能缺乏、实验室安全教育模式单一等问题,结合构成学生安全素质的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行为等三个方面,笔者学校构建了以安全素质形成为核心,以管理规范为“刚”、文化熏陶为“柔”,课堂内外相结合,提升学生实验室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制度文化相济,课堂内外并重”的管理、教育和文化三位一体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体系。
1.管理有度,规范安全行为习惯
所谓安全管理,就是运用现代安全管理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分析和研究各种不安全因素,从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上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和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防止事故的发生。管理分为有形和无形,有形的管理体现为合理有效的制度建设,是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无形的管理表现为时时存在的责任意识,是有效管理的内在体现。
(1)制度先行,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制度是学生安全实验行为的准則,也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实验习惯的基石。因此,制度建设是实践教学活动和实验室日常管理正常开展的前提和保障。通过制度的规范,使实验室各项工作在既定的框架下有序运行。由于专业的差异,高校实验室存在的安全隐患各不相同,例如药学类专业,化学试剂、中西药品品种多,危险性大;实验动物、生物安全等不确定因素多;机械安全、特种设备等管理难度大。近年来,笔者学校系统梳理了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针对不同类型的安全问题,建立了《实验实训室安全守则》《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实训室安全检查管理办法》等二十一项规章制度,针对学校十九类实验室安全的不同要求,形成了《实验室安全规范》,从实验室管理、实践教学、教师科研、校企合作等多角度,从教师、学生、实验技术人员、实验室管理人员等多层次,从化学品安全、动物安全、机械安全、生物安全、水电安全等多方面,对实验室安全日常管理工作、教学运行过程进行规范,使之更具可操作性。
(2)自主管理,落实实验室安全责任。人是安全的关键因素,要将实验室安全责任落实到人,让实验室安全工作有抓手。通过校领导、部门负责人、学院负责人、实验室管理员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落实到个人;在部门、学院年度绩效考核中,实行实验室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将实验室安全与部门、学院的绩效考核挂钩;学院与学生逐个签订安全实验承诺书,要求学生在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前,认真学习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并承诺在实验期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实验室规范,对自己的实验行为负责,从而提升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责任落实有助于将实验室安全管理化有形于无形,让教师和学生在实验活动过程中自觉遵守各项制度、规范,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有效防止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2.教育为本,提高安全知识技能
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熟练实验操作技能是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根本途径。通过课堂内外互补,线上线下结合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室安全教育,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安全知识水平和技能。
(1)安全准入,把好安全实验第一关。安全准入就是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实验室安全基础知识,懂得相关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才被允许进入实验室,这既是安全教育的开始,也是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第一课。很多高校都有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但往往流于形式。笔者学校把实验室安全准入写进了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必修课;出台了《实验实训安全准入规定》,并通过制度的形式,规范安全准入,提出学生首次进入实验室,必须在线学习《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室通识安全知识》等相关知识,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安全准入考试并达到85分以上,方能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考虑学校不同专业,选取实验室基本规范、水电安全、化学安全、机械安全、生物安全等基础知识作为实验室通识安全知识,并根据实验室安全准入考试成绩,按优秀(100分)、良好(95分及以上)、合格(85分及以上),分别给予一定的素质拓展学分;要求各学院在学生首次进入专业实验室时,对学生进行专业规范准入教育,使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就具备一定的实验室安全知识,培养学生形成初步的实验室安全意识。
(2)课内课外,储备安全知识技能。课堂是最好的安全教育场所。于学生而言,专业即规范,规范即安全,良好的安全素质是一个职业人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强调专业知识的正确掌握、专业技能的规范操作尤为重要。例如,在仪器操作过程中,熟练掌握仪器操作规范SOP,按部就班操作;在使用危险化学品时,要根据其性质特点,在允许的实验条件下开展实验;在开展动物实验时,强调正确的操作方法,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避免动物伤害等,让学生在掌握实验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等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习相关的安全防护知识,并能将其应用于各类实验和社会实践中,这对学生掌握安全技能、形成安全意识,都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课外活动是安全教育的有效补充。通过开展新生实验室安全讲座、各类仪器操作培训、首次进实验室学生安全宣讲、实验操作教学视频观看、规章制度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安全知识培训,有效补充学生的安全知识;结合学院专业特点,定期开展实验室消防演练、实验室事故逃生演练、应急救援学习等,提高师生、实验室管理员的实验室安全技能,让实验室安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识。
课堂内外的结合,不仅让学生在课内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感知安全的重要性,更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外活动主动汲取、丰富安全素养,让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职业人。
3.文化随行,培养学生安全责任意识
通过环境改造、制度约束、行为规范等潜移默化的影响,营造健康的实验室安全文化,这对学生安全素质的培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环境熏陶,内化实验室安全行为习惯。环境文化是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基础,是在学生安全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每个实验室门口标注实验室功能和安全警示范围,做好实验室宣传;通过制度上墙,明确规范要求;根据学校和专业特点,将实验室设施、设备、物品的摆放、实验环境营造成仿真的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场景,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职业环境;将企业的安全文化引入实验室规范中,让学生在实验室环境中感受企业安全生产氛围,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和职业使命感。例如,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品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检验出来”等标志性的理念,张贴于实训车间的走廊、墙壁等处,在加强学生对实验室安全规范了解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生的行为规范。
(2)动静结合,感受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动静结合,感知实验室安全文化。“静”为人手一册《实验实训安全宣传册》,将实验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问题、实验室基本规范等,通过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加以呈现,让学生有一个直观、感性的认识,这符合学生的求知兴趣。“动”即开展实验室安全宣传活动,例如,进行常见玻璃仪器展示、安全实验警示标志认知、实验室安全宣传图片展、实验室事故逃生演练、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实验室安全的宣传,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四、小结
对一名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安全素质的形成是医药环境的要求。走进医药企业,接触到的化学药品种类多,有易燃、易爆、有毒性的药品;接触的设备多,有玻璃的、有机械的设备;工作环境复杂,有高温、高压,甚至放射性的工作环境。因此,安全技能和安全规范是医药人工作的基础。医药专业学生安全素质的形成是医药产品生产的要求。药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药品的安全关乎患者的疗效,关乎公众的生命安全,是对人们健康的维护。安全意识和安全责任是对医药人的必然要求。因此,学生安全素质的形成是保障学生自身安全,使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医药人的必要条件。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医药行业的特点,笔者学校以学生安全素质的形成为目标,以实验室安全内容为支点,通过建立制度、教育、文化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体系,在制度规范大框架下,责任到人,形成自我管理意识;准入必修,把好实验室安全第一关;课堂内外呼应,将安全素质形成和专业知识技能获得相结合;文化感知,从学生安全素质养成的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理念出发,让从自上而下的教变成自下而上的学,让教育和养成形成互动、相辅相成,保障实践教学的质量,使学生掌握较为全面的安全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和强烈的安全责任感,逐步培养学生安全素质,这些都是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凸显了医药人的职业性。
参考文献:
[1]周定平.公安院校学生公共安全素质拓展的思考——以公共安全课程的教与学为视角[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
[2]程诗敏.风险社会视域下大学生安全素质提升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4.
[3]廖国礼,关清安,荆宁川.矿山安全管理核心框架结构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1).
[4]谭大志,郭青青,蔡靖雯.安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5(1).
[5]林燕.高职院校实验室类企业文化内涵构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
(作者单位: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