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工匠精神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018-09-13毛林萍
毛林萍
摘 要:在新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高技能人才工作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社会认知、机制体制制约、企业积极性不高等。本文分析提出,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技工院校等多方联动,弘扬工匠精神,深化改革,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开发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与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社会氛围和成长平台,促进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 工匠精神 培养
作为人才队伍的组成部分,具有优良素质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是推动技术创新、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力量。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高技能人才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推进技能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养一批素质优良、技能过硬的高技能人才,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实现中国制造走上中高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一、认清形势,明确新时代的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技能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打造提出了新要求。为此,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重点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都对劳动者队伍的规模、结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制造强国建设,都急需一大批具备高超技能、良好素养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这是新形势下重视和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原动力。
二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技能人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工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屡次提及“工匠精神”,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努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政府部门也在积极行动,譬如人社部与湖北省签署了《共同推进湖北技能强省战略工程备忘录》,浙江省制定了《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这些都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工作部署,指明了努力方向,明确了工作重点。
三是要努力满足技能人才自我发展的新需求。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讲话中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奋斗目标。就业是民生之本,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实现充分就业与高质量就业更是民心所向。技能人才也期盼有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广阔的发展空間、更高的社会地位、更好的生活品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满足技能人才的发展需求,不断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劳有所得、居有所安、病有所养、业有所成,是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应有之义。
二、当前高技能人才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在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目前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技能人才的成长环境明显改善,技工教育实力不断增强,职业培训发展迅猛,职业资格评价鉴定机制逐步规范,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一大批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明显提升,有的还登上了世界舞台展现了中国技能人才的独特风采。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斩获了15金7银8铜和12个优胜奖,高居奖牌榜榜首,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这项成绩充分展示了我国职业技能发展的整体实力,集中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的优异成果,极大地提振和鼓舞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信心和士气。
然而,对照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强劲需求,现阶段高技能人才的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短缺,特别是在信息通信、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技能型人才的严重短缺已成为制约企业转型发展的瓶颈。形成目前这种局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观念滞后。从社会氛围上看,人们对技能人才的认识仍存在偏差,尤其是中西部地区,“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仍有待提高。
二是社会机制制约。与德国、英国等国家相比,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成熟完善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激励保障机制仍不够健全,技能人才普遍面临着薪资待遇低、发展通道窄等困境,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有待进一步提升。以职业技能评价为例,现有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体系五花八门,缺少具有权威性、公信力高的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且不能与技能人才在企业里的薪资待遇有效挂钩,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笔者在实地走访企业、与校企合作一线教师接洽的过程中发现,尽管国家大力倡导校企合作,各级政府部门也先后出台了诸多政策,但是部分企业对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仍不够重视,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和顶层设计,舍不得投入人力物力,走形式、搞过场,使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徒有其表,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收效甚微,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成果大打折扣。
三、多措并举,努力开拓新局面
一根指头难抵片瓦,五根指头握成拳头才有力量。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时代所需,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破解目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难题,开拓新局面,需要多方联动、多措并举。
一是把高技能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接“中国制造2025”、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需求,切实把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省市关于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政策文件精神和决策部署贯彻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动员职业院校、企业行业、人社部门以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来,明确各个参与主体的责任,健全现有的高技能人才投入保障、选拔激励制度,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涉及培养、使用、选拔、评价、激励、保障等诸多环节,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要不断深化改革,创新技能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各项改革试点:推动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形成社会鉴定、企业评价、行业评定、院校认证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全方位贯通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多样的发展空间和上升通道;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各项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实现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给予他们足够的荣誉和支持,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为技能人才提供均等化、普惠性、贯穿职业生涯全过程的技能培训服务,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快速发展。
三是继续加快发展技工教育。技工院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和基地,因此要继续鼓励技工教育发展,制定并落实支持技工院校科学有效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推广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化校企融合和产教融合,以职业训练院试点建设、名校建设等为契机,探索技工院校转型发展道路,培养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同时,围绕立德树人这个中心环节,在日常课程教学、实践实训、德育课程、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工匠精神,通过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熏陶,深切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行为习惯。
四是充分調动企业的积极性。企业是高技能人才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的直接受益者,更应该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因此建议政府从行政和立法两个角度,引导企业转变观念,进一步提高对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求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创新机制体制,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和奖励激励制度,以新老员工传帮带、技能竞赛、岗位练兵、技术观摩、研讨攻关、技能培训等为载体,开展大规模、分层次的企业员工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激励优秀青年职工不断提升技能、开展技术创新。以企校合作为纽带,以新型学徒制为载体,深入推进企校合作、产教融合,鼓励更多的企业主动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与职业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组师资队伍,共训学生员工,共促技术革新,共同培养技能人才。
五是继续加大宣传表彰激励力度。要重视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新闻舆论媒体的作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的先进事迹和重要贡献,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全面展示优秀技能人才的风采,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发技能人才钻研技术、提升技能的积极性,鼓励更多年轻人走技能成才之路。
综上所述,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既要有先进的装备作为基础,也要有数量充足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作为支撑。破解当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需要政府、社会、企业、技工院校等多方联动,弘扬工匠精神,深化改革创新,健全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和开发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与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社会氛围和成长平台,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从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作者单位:杭州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