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非飞行小型兽类调查
2018-09-13赵文德
赵文德,刘 洋,罗 剑
(1.越西县林业局,四川 越西 616650; 2.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61;3 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 越西 616650)
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东部,于2002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337.00 km2,是以保护大熊猫(Ailuopodamelanolcuca)、小熊猫(Ailurusfulgens)、珙桐(Davidiainvolucrata)、红豆杉(Taxuschinensis)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境为主的野生动物和森林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最低海拔 2 130 m,最高 3 957.4 m,相对高差约 1 800 m,年平均降水量约 2 000 mm,植被垂直带普明显。保护区位于凉山山系西端,是凉山山系大熊猫种群分布的最西南端,也是凉山山系与相岭山系可能连接的重要通道。保护区与毗邻的美姑大风顶、甘洛马鞍山、马边大风顶、雷波麻咪泽和峨边黑竹沟等自然保护区共同构成了凉山山系大熊猫保护区网络,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是凉山山系保护区网络连接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飞行小型兽类作为捕食者或被捕食者,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拔或生境类型的不同决定着非飞行性小型兽类群落组成及种群数量变化。部分非飞行小型兽类的物种亦可作为生态系统优劣的指示物种。
保护区自成立以来,尚未对非飞行性小型兽类进行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充实保护区非飞行性小型兽类基础信息,摸清物种的组成、分布,为今后保护区疫源疫病监测、科研管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等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和方法
非飞行小型兽类调查采用铗日法和陷阱法。2008年7月和2018年4月分别采用铗日法和陷阱法对保护区非飞行小型兽类进行了调查,重点区域分布于拉吉坝至美姑烂龙公路沿线,监测资料来自保护区日常巡护。铗日法在傍晚下铗,铗距5 m,第2日上午收铗。陷阱法主要用于采集劳亚食虫目物种,陷阱用深约20 cm塑料桶埋于地下,8个为一组,桶距5 m,桶平面低于地表约5 cm,以陷阱为中心,挖放射状小沟4条,以猪肉为诱饵,连续观察3 d。捕获的标本经过杀灭体表寄生虫后测量,测量数据包括头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高,并取组织块和雄性阴茎标本保存,标本浸泡于10%福尔马林溶液中保存。标本在实验室制作成假剥制标本,用于物种鉴定;鉴定使用Smith和谢焱(2009)作为鉴定工具。
统计两次调查数据及获取的巡护资料,小型兽类样方32个,下铗2 811个,收铗2 805个;埋设陷阱192桶·次。
2 结果
2.1 种类
两次调查共捕获小型兽类212只,结合监测资料所得,保护区共有小型兽类3目12科40种。其中劳亚食虫目16种(分属3科);啮齿目22种(分属7科);兔形目两种(分属2科)(见表1)。
表1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非飞行小型兽类名录
2.2 区系
根据中国动物地理区划(张荣祖,1999),保护区分布的40种非飞行小型兽类,古北界种类3种:巢鼠、褐家鼠和中国蹶鼠,占7.5%;广布种2种:岩松鼠和托氏兔,占5.0%,其余35种是东洋界种类,占87.5%。
从分布型看,40种非飞行小型兽类有6个分布型(张荣祖,1999)。它们是古北型3种,包括巢鼠、褐家鼠和中国蹶鼠;云贵高原分布型1种:大绒鼠;东洋型12种,包括白尾鼹、隐纹花鼠、赤腹松鼠、红白鼯鼠、霜背大鼯鼠、社鼠、黄胸鼠、大足鼠、针毛鼠、白腹巨鼠、普通竹鼠、马来豪猪;南中国型有6种,包括中国鼩猬、斯氏缺齿鼩鼱、四川短尾鼩、喜马拉雅水麝鼩、中华姬鼠、高山姬鼠;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16种,包括等齿鼩鼹、长尾鼹、长吻鼩鼹、少齿鼩鼹、黑齿鼩鼱、川西缺齿鼩鼱、褐腹长尾鼩、缅甸长尾鼩、纹背鼩鼱、小纹背鼩鼱、蹼足鼩、复齿鼯鼠、大耳姬鼠、凉山沟牙田鼠、中华绒鼠和藏鼠兔;不易归类广布型2种,岩松鼠和托氏兔。
2.3 分布
保护区面积不大,小型兽类的水平分布规律不明显,但保护区海拔跨度大,垂直分布差异较明显。两种家鼠分布在海拔相对较低的人居环境;高山姬鼠、针毛鼠等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次生林;赤腹松鼠分布海拔较低的人工林;社鼠、四川短尾鼩分布海拔较宽,3 000 m以下区域均有分布;普通竹鼠分布于有竹类生长的区域;喜马拉雅水麝鼩和蹼足鼩分布于水质清澈的水体;3种鼯鼠主要分布于冷、云杉林中,分布海拔较高;其余种类分布海拔均在 2 200 m以上,尤其等齿鼩鼹、中国蹶鼠、大绒鼠、中华绒鼠、凉山沟牙田鼠等一般在3 000 m左右。
3 讨论
3.1 本研究是第一次对申果庄自然保护区的小型兽类进行公开报道。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丰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但有关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报道很少,需要加强该方面的工作。
3.2 四川申果庄自然保护区小型兽类丰富,有非飞行小型兽类40种,和毗邻的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相比 (刘洋等,2004),小型兽类种数相当。本研究是在进一步更新知识后开展的研究,如相关研究已经明确凉山山系没有云南绒鼠、间颅鼠兔分布(刘少英等,2016)。本研究增加的种类主要集中在食虫类,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有食虫类11种,而申果庄自然保护区有16种,主要是因为2018年增加了陷阱法的调查方法,陷阱法对食虫类有高的捕获率(杨玉花等,2017),同时在2018年采用的陷阱法也捕获了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中发现的等齿鼩鼹(刘洋等,2013)。食虫类分布海拔相对较高,且只分布于生态环境良好、植被群落演化到顶级或接近顶级的环境中。保护区有如此多的食虫类,表明保护区生态环境优良。
3.3 刘少英等(Liu et al.,2007)在四川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新种凉山沟牙田鼠(Preodromyslaingshanensis)在申果庄自然保护区也有采集。这是凉山沟牙田鼠记录的第4个分布点。原来记录于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金阳百草坡自然保护区及雷波嘛咪泽自然保护区,说明该种在凉山山系分布比较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