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现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目标的可能性分析

2018-09-13方福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强国现代化经济

方福前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8-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这是新时代的两步走战略,其目标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那么,从经济方面来看,这个两步走战略目标能够实现吗?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什么条件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分析。

一、经济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中共十九大报告把它界定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标志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得到全面发展和全面提升。其中,富强(物质文明)是其他现代化内容的物质基础。富强就是民富国强,就是经济发达,人均收入和人民生活达到一定的高水平,国家繁荣昌盛,国防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强大。

现代化强国不应和高收入国家划等号。[注]从中文字义上看,“现代化强国”和“现代化国家”也是有差别的,现代化国家中的强者才能称得上是现代化强国,但是为了简化起见,本文把现代化强国等同于现代化国家。现代化强国应当包括经济强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政治强国、军事强国、文化强国、外交强国、环境生态强国等。高收入国家是指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一定的高水平。高收入国家可能是经济强国,也可能不是经济强国。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高,国民经济体系完整、独立,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它就是经济强国。如果一个国家仅仅是人均收入水平高,没有完整、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创新能力不强,其产品也谈不上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力,它就不能算作经济强国。现代化强国一定是经济强国,一定是高收入国家,经济弱国和低收入国家进不了现代化国家的行列,但是高收入国家不一定就是经济强国和现代化强国。例如一些海湾国家是高收入国家,其中有些国家的人均收入还高于美国,但它们并不能算作经济强国和现代化强国。它们没有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科技实力、军事实力和创新能力也不强,除了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丰富以外,产品也没有国际竞争力,这样的国家不能算作经济强国,更谈不上是现代化强国。新加坡主要靠港口贸易获得高收入,也很难说是经济强国和现代化强国。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许多学者提出了现代化国家的界定标准和指标体系,包括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其中,国内外比较常用的现代化标准是美国学者英格尔斯(Alex Inkeles)于1970年提出的11个评价指标和标准,即“英格尔斯标准”[注]根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谢立中教授的研究,“英格尔斯体系”实际上是由另一位美国学者拉西特(B.Russett)研发并提出的,英格尔斯只是引用了这套指标体系。参见谢立中:《关于所谓“英格尔斯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几点讨论》,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3)。(见表1)。

表1英格尔斯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1970年)

注:转引自陈柳钦:《国内外现代化指标体系和标准概述》,载《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1(1)。

用英格尔斯现代化标准指标来衡量,到2016年,中国除了人口自然增长率这个指标不达标[注]笔者认为,把人口自然增长率现代化指标设定为小于1‰似乎不合理,这可能是来自一些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某个时期的经验数据。以外,其他10个指标均达到现代化标准(见表2)。显然,这个现代化标准是一个低标准,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全面奔小康的经济体,离全面现代化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经济目前也不能算作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表2中国现代化水平评估(2016年)

资料来源:除注明出处外,其他数据均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或根据这个数据推算得出。

英格尔斯标准实际上是一个工业现代化标准,并且只能算是20世纪70年代的工业现代化标准,还不能算是一个国家全面现代化的标准。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前10个指标仍然有参考价值,但是这些指标的设定值大多偏低,这个标准体系显然是过时了、落后了。特别是把人均GDP设定为大于3 000美元更是一个低标准。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2016年高、中、低收入国家的标准是:低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年收入低于1 045美元;中低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年收入在1 046~4 125美元之间;中高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年收入在4 126~12 735美元之间;高收入国家的人均国民年收入在12 736美元以上。人均收入3 000美元只是中等收入国家中的低标准。

但是,不论是按照英格尔斯标准还是其他现代化标准,人均GDP都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了现代化国家的首要指标。虽然高收入国家不等于现代化国家,但是国民收入(GDP)和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的高水平能够为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GDP和人均GDP或人均GNI[注]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GNI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即国民总收入是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个生产概念,所以本文的人均收入指标采用的是人均GNI而不是人均GDP。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是不是现代化国家的两个重要的经济指标。

中共十九大报告没有就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目标提出具体的数量指标,例如经济增长率、GDP与人均GDP或人均GNI指标、翻几番等,十九大报告强调的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质量、效率、协调和美丽,强调促进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如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给出的路径是:坚持一个方针,就是质量第一、效率优先;坚持一条主线,就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三大变革——质量、效率、动力;建设一个四位协同的产业体系——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建设“三个有”的经济体制——市场机制要有效、微观主体要有活力、宏观调控要有度。

可见,十九大报告不再强调数量指标特别是经济增速高低的重要性,而是把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质量放在优先和突出位置,这既是基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所做出的判断,也是对过去过分强调数量而产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不协调和经济发展付出的高代价的经验总结。

但是,不强调数量指标不等于不要数量指标。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质量总是以一定数量为基础的,没有一定的数量,质量就无从谈起。显而易见的是,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就谈不上经济发展,更谈不上由全面小康迈向现代化。

基于上述理由,本文着重考察现代化的两个重要经济指标——GDP和人均GNI,能否以及在什么条件下实现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战略目标。

二、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分析

到21世纪中叶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不是瞄准一般的发达国家标准,而是发达国家中的强国标准,特别是美国。中国将在经济总量(经济规模)上赶超美国,在人均收入上达到高收入国家标准。

具体来说,到21世纪中叶,中国现代化强国的经济目标是:(1)中国GDP规模赶上或超过美国。(2)中国人均GNI达到美国的50%。[注]2016年美国总人口3.23亿,中国总人口13.83亿,中国人口约为美国的4.28倍。所以,到21世纪中叶,中国GDP超越了美国,人均GDP和人均GNI也不可能赶上美国。根据世界银行2016年的划分标准,人均GNI达到美国的1/4(12 736美元)就进入了高收入国家行列。按3年平均汇率法计算,2016年高收入经济体人均GNI平均为41 046美元,是2016年美国人均GNI(56 181美元)的73%,差不多是美国3/4。取1/4和3/4的均值即为美国人均GNI的50%。

下面对中美GDP和人均GNI增长的估计基于以下假设:(1)中美GDP增长沿袭2010—2017年增长趋势,中美人均GNI增长沿袭2010—2016年增长趋势。考虑到美国经济正在复苏和特朗普政府实施的美国复兴计划,以及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追求高质量而不是高速度发展阶段,我们适当调高了2017年以后美国GDP增长率和人均GNI增长率,适当调低了中国GDP增长率和人均GNI增长率。(2)从2017年开始到本世纪中叶,中美经济和世界经济不会出现大的波动,也就是排除大的经济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3)到本世纪中叶,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维持目前的水平,不会出现大幅度升值或贬值,或汇率虽有波动,但均值与目前的汇率水平相当。也就是排除汇率变动对中国GDP规模和人均GNI水平的影响。显然,后两个假设有些武断。之所以做这样的假设,是为了使问题分析简化。因为经济波动和汇率波动我们现在无法预测,并且这两种波动既可以向上波动,也可以向下波动,也可以上下波动,我们目前无法预测今后30多年它们将如何波动和波动的幅度有多大。

(一)经济总量(GDP)中国赶上美国的时间节点

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2017年,美国实际GDP年均增速为2.1%,2016年美国GDP为18.624万亿美元。2010—2017年,中国实际GDP年均增速为8.0%,2016年中国GDP为11.199万亿美元[注]2017年各国GDP还是初步核算数,所以这里中美GDP用的都是2016年的最终核算数。(见图1)。

图1 中美实际GDP增长率(2010—2017年)

资料来源:中国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美国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开放数据库。

2010—2017年这8年,中国经济增速是美国的3.8倍;2016年中国GDP是美国的60.1%,或者说,美国GDP是中国的1.66倍。

表3中国追赶美国GDP的时间节点(GDP:万亿美元)

根据近8年中美两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和以2016年的实际GDP(扣除物价变动因素,按现价美元计算)为基数,假设美国从2017年开始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2.5%,则美国GDP翻一番达到37.2万亿美元的时间节点是2044年;如果美国从2017年开始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3%,则其GDP翻一番达到37.2万亿美元的时间节点是2040年。如果中国自2017年开始年均经济增长率为6%,则中国GDP翻一番达到22.4万亿美元的时间节点是2028年;如果2028年以后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下降到5%,则GDP达到37.2万亿美元的时间节点是2039年;如果2028年以后经济增长率下降到4%,则中国GDP达到37.2万亿美元的时间是2041年。不难看出,这里我对美国经济增速给出的是乐观的估计,而对中国经济增速给出的是保守的估计。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2040年前后,中国GDP规模追平美国没有多少悬念;从21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经济规模将跃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二)中国人均GNI达到美国50%的时间节点

再来看中美人均GNI增长的比较。

虽然2016年中国的GDP是美国GDP的60.13%,但是中国的人口规模目前约为美国的4.28倍,这导致中美两国人均GDP和人均GNI差异悬殊。2016年美国和中国人均GNI分别为56 810美元和8 250美元,中国人均GNI只有美国的14.52%,或者说,美国人均GNI是中国的6.89倍。2010—2016年美国和中国人均实际GNI年均增速分别为2.4%和12.3%[注]世界银行开放数据库显示,2010—2016年美国人均实际GDP年均增速为1.34%。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10—2016年中国人均实际GDP年均增速为7.56%,中国是美国的5.64倍。这个倍数接近于中美两国人均GNI倍数。,见图2。

图2 中美实际GNI增长率(2010—2016年)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开放数据库。

中美两国人均GNI测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中国人均GNI达到美国50%的时间节点(人均GNI:美元)

由于美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国家,GDP和人均GNI基数都很大,在正常情况下,其经济保持低速稳定增长,所以我把美国人均实际GNI增长设想成以下两种可能性:

可能性1:如果自2017年开始美国人均实际GNI年均增速达到2.5%,那么美国人均实际GNI翻一番、达到11.4万美元的时间是2044年,2050年美国人均GNI将达到13.22万美元。

可能性2:如果自2017年开始美国人均实际GNI年均增速达到3%,那么美国人均GNI达到11.4万美元的时间是2040年,2050年美国人均GNI将达到15.32万美元。

如图2所示,2010—2014年中国人均实际GNI增速在10.6%~17.6%之间,但是此后大幅度下滑,2015年和2016年的增速分别只有5.7%和3.8%。考虑到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体制还在转轨时期,可能会出现人均GNI增长的大幅波动,以及随着GDP和人均GNI的增大,其增速将会不断走低的趋势,我把中国人均实际GNI增长设想成以下四种可能性:

可能性1:如果自2017年开始中国人均实际GNI年均增速为10%,那么中国人均GNI翻一番、达到1.65万美元的时间是2023年。如果2023年以后人均实际GNI年均增速降低到8%,那么中国人均GNI再翻一番、达到3.3万美元的时间是2032年。如果2032年以后人均实际GNI年均增速可以保持6%,那么到2050年中国人均实际GNI将达到9.42万美元。

可能性2:如果自2017年开始中国人均实际GNI年均增速为9%,那么中国人均GNI翻一番、达到1.65万美元的时间是2024年。如果2024年以后人均实际GNI年均增速降低到7%,那么中国人均GNI再翻一番、达到3.3万美元的时间是2034年。如果2034年以后人均实际GNI年均增速可以保持5%,那么到2050年中国人均实际GNI将达到7.20万美元。

可能性3:如果自2017年开始中国人均实际GNI年均增速为8%,那么中国人均GNI翻一番、达到1.65万美元的时间是2025年。如果2025年以后人均实际GNI年均增速降低到6%,那么中国人均GNI再翻一番、达到3.3万美元的时间是2037年。如果2037年以后人均实际GNI年均增速可以保持4%,那么到2050年中国人均实际GNI将达到5.49万美元。

可能性4:如果自2017年开始中国人均实际GNI年均增速为7%,那么中国人均GNI翻一番、达到1.65万美元的时间是2026年。如果2026年以后人均实际GNI年均增速降低到6%,那么中国人均GNI再翻一番、达到3.3万美元的时间是2038年。如果2038年以后人均实际GNI年均增速可以保持5%,那么到2050年中国人均实际GNI将达到5.93万美元。

我们看到,根据中国人均GNI增长的第一种可能性,无论美国人均GNI增速是2.5%还是3%,到2050年中国人均GNI都会超过美国的50%。根据中国人均GNI增长的第二种可能性,如果美国人均GNI增速是2.5%的话,到2050年中国人均GNI能够超过美国的50%;但如果美国人均GNI增速是3%的话,到2050年中国人均GNI将达到美国的47%,接近50%。根据中国人均GNI增长的第三种和第四种可能性,不论美国人均GNI增速是2.5%还是3%,到2050年中国人均GNI都无法达到美国的50%。

根据上面的推算我们发现,要实现两步走战略目标,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必要的。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应当是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过程中保持中高速增长。这个中高速增长是指人均实际GNI年均增速至少应保持在6%至8%之间。在中国人均GNI增长的第三种可能性中,如果2017—2025年人均GNI增长8%,2026—2050年人均GNI增长6%,那么2050年中国人均GNI将达到7.04万美元,差不多是美国2050年人均GNI的50%。

上述估算结果告诉我们,到本世纪中叶,中国人均GNI要达到美国的50%是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不难发现,如果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这30多年内,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和(或)中国人口规模减小,例如由目前的接近14亿人口降低到12亿或10亿,那么在同样的经济增速条件下,将使中国人均GNI水平提前达到美国的50%(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条件下),或使中国人均GNI达到美国50%的概率大为提高(在中国经济保持中低速增长的条件下)。

由上面的推算我们也发现,根据2010年以来的人均实际GNI年均增速和经济转轨转型的情况推算,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高收入国家是不成问题的,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均实际GNI将超过3万美元,达到3.3万美元。按照世界银行2016年的划分标准,人均实际GNI在4 126~12 735美元之间为中高收入国家,人均实际GNI在12 736美元以上的为高收入国家。按照现在的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年均3%上下),到21世纪30年代中高(中上)收入国家的人均GNI上限很难超过3万美元。

从动态来看,到21世纪中叶,中国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从人均GNI来看,还只是高收入国家中的平均水平以下的经济体。中国要在高收入国家中跃居中等水平以上,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三、中国经济增长还能再创奇迹吗?

上面的分析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中国经济总量在2040年前后赶上美国,中国人均收入在21世纪40年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中国人均收入要在21世纪中叶达到美国的50%则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中国人均GNI要在21世纪中叶达到美国的50%,意味着从2017年开始到21世纪中叶,中国GDP必须保持年均4.5%~6.0%的增速,而GNI还必须保持高于GDP的年均增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38年(1979—2016年)年均增速超过9%的超高和超长纪录,到21世纪中叶,中国经济增长还能再次创造长期中高速增长奇迹吗?我的看法是,确实有难度,但并非不可能。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中,只有日本和韩国创造了长期高增长的纪录。但是,日本经济的年均增速超过8%的高增长只保持了24年(1950—1973年),韩国经济的年均增速超过8%也只保持了34年(1963—1996年),中国经济保持了38年的高增长已经超越了日本和韩国,接下来不可能再保持30多年的中高速增长了,中国经济将和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走过的轨迹一样,将进入年均3%上下的低速增长阶段。

上述观点不无道理。但是我认为,中国经济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不能完全比照日本、韩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轨迹来刻画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

我们看到,日本经济高增长的终结是由于1971年和1973年两次国际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的打击,后来又遭遇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韩国经济高增长的结束是由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如果没有这些大的外部冲击,日本经济和韩国经济很可能还有持续若干年的高增长。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依据日本和韩国的高增长持续时间的长短来裁量中国经济高增长和中高速增长的周期长短,日本经济和韩国经济高增长的终结不等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宿命。主要原因在于:(1)无论是原材料、能源的进口还是产品的出口,日本经济和韩国经济对国际经济的依赖程度远远高于中国经济,外部冲击对这两个经济体的影响很大。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虽然也对中国经济造成不小的负向冲击,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较高,经济的底盘大而稳固,加上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强,中国经济能够在危机冲击之后较好地通过深化改革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来恢复经济增长。(2)中国有13亿多人口,有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并且处在小康经济向现代化经济的转换时期,国内市场广阔,内需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并且内需增长仍然有较大的空间。(3)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远比日本和韩国丰富。特别是中国广大农村和农业还不发达,中国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落后东部地区很多,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还不高,制造业发展和工业化水平还没有进入世界第一梯队,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占比还不到53%,这些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中国经济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花盆中的树木不能长得像田野或山岭中的树木那样高大,是因为花盆中的土壤没有田野或山岭中的土壤宽厚。

从经济方面来看,两步走战略目标面临的现实挑战是,在未来30多年里,我们既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如何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保持中高速增长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大文章。进一步来看,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保持中高速增长,需要形成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需要找到推动中高速增长的动力源。

我们实事求是地分析实现两步走战略目标的可能性和条件是为了克服盲目乐观和过于保守这两种偏向,使我们能够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制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和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实现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目标。

从总体上看,实现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目标需要我们积极创造以下条件,做出以下努力,为高质量发展和中高速增长提供可靠支撑。

(一)政治和社会稳定

政治和社会稳定是保证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一个社会矛盾频发、冲突不断的经济体不可能有良好的投资环境、生产环境和消费环境,微观经济主体不可能形成乐观、稳定的预期,从而无法保持长期稳定的消费、投资和经济发展。政治和社会动荡必然导致经济秩序混乱和经济主体信心丧失。一些拉美国家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而不能突围,就是因为这些国家长期存在宗教冲突、民族矛盾和党派之争。印度建立市场经济制度早于中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和资源大国,并且地缘政治环境好于中国,印度的经济发展之所以落后于中国,主要原因就是其政治和社会不稳定,全国上下凝聚力不强,宗教冲突和种族冲突不断。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少喊口号,多干实事,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途径和重要经验,今后仍然需要这样做。“上下同欲者胜。只要我们13亿多人民和衷共济,只要我们党永远同人民站在一起,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注]习近平:《2017年新年贺词》,载《人民日报》,2016-12-31。,就一定能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我们上述的估算表明,到21世纪中叶,中国人均GNI要达到美国的50%左右,中国GNI的增速必须高于GDP增速1个百分点上下。这就要求在今后3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要保持一定的正增长;这种正增长主要是通过更多的中国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力)和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来实现。

中国经济之所以在改革开放后能够实现跨越式、加速度发展,一条基本经验就是中国经济不断扩大开放,更深更广地融入经济全球化。21世纪初,中国成为WTO成员国大大促进了中国的进出口繁荣增长和经济繁荣增长,“一带一路”建设将是中国经济在21世纪扩大开放的重要实现路径,将是中国GNI增长的重要支撑。

(三)不断推进改革和制度创新

中国经济最近40年的高增长主要得益于体制改革和制度转轨,体制改革和制度转轨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和新的动力,今后的高质量发展和中高速增长需要借力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

全面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总体目标是要建立这样一种制度和体制:能够有效地把个人的自我改善的欲望和逐利动机转化成对经济和社会有利的行为,充分调动个人和企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促进国民财富稳定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重点内容是:(1)如何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落实到体制机制创新建设上来。(2)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构建政府与市场的新型关系,既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和经济治理方面的积极、有效的作用。(3)政治体制改革如何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协调相配合。(4)如何通过产权制度、土地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使人才、企业安心在国内长期发展,在国内进行长期投资。(5)如何通过改革减少或消除经济活动中的特权与垄断,消除生产要素和产品自由流动的障碍,构建相对独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和充分竞争的市场体系。

(四)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

中共十八大以来,通过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革,经济体系逐步走向现代化。但是,经济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是我们的一项长期任务,将是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经济结构失衡和僵化,经济发展不可能是平稳的和持续的,更谈不上是高质量的。

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对调结构的方式进行改革,应当把以政府为主导的调结构转向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调结构。[注]方福前:《中国式供给革命》,第八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优化,是否合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主要看供给结构是否符合需求结构和需求水平的要求,经济结构是否与现有的技术结构和技术水平相匹配,是否随着技术进步和需求结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升级。需求及其结构变化,技术进步及其技术结构变化,是推动供给结构和经济结构变化的动因,供给结构和经济结构能否及时地随着需求和技术变化而得到调整,主要是依靠市场机制自动调节而不是政府的事后干预或亡羊补牢。

(五)转换经济发展动能,寻找长期增长的新动力

中国近40年经济高增长的主要源泉是高要素投入、高资源消耗和高人口红利。到目前为止,支撑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主要是进口技术、模仿创新和改进型创新。未来的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高速增长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和颠覆型创新。要素提质增效、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的“三引擎”。[注]方福前:《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1-03。

推动一个经济体长期增长和发展的动力源主要是自由宽松的市场环境,个人和企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以及建立在自主创新基础上的技术进步,而提供这种动力源的则是有效率的制度环境。所谓有效率的制度环境就是法治的、自由的和遵守诚信的制度环境。因此,归根结底,实现新时代两步走战略目标依赖于改革的深度和力度。

猜你喜欢

强国现代化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茅以升 立强国之志 建强国这桥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学习强国”礼赞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秦晋争霸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