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养老:中国社会养老新模式
2018-09-13
吉祥寺的善念
“照禅法师创办吉祥寺的初衷颇具戏剧色彩”,养老院院长能清法师介绍。20世纪90年代,照禅患骨癌,医生宣告无法继续医治,让他回寺庙准备后事。照禅被病痛折磨得颇为难受,遂在病床上对佛发大愿,如能康复就收养100个无人照料的老人。
据传奇迹终于出现,照禅康复了。于是,他创办了吉祥寺,并开始常年免费收住老人。因照禅身体虚弱,他的弟子能清成为养老院的实际当家师父。
能清说,1999年至今养老院共收住两百多位老人。这些年能清见惯了老人们的悲欢故事,也见惯了死亡。“在吉祥寺,往生(佛教用语,指死亡)一般很平靜,老人家是带着尊严走的。”
一入吉祥寺,万般世俗皆成空,“佛门视生命平等,来了大家吃的住的都一样,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也都一样,不会因为你家庭条件好就吃住比其他人好,也不会因为你当过官就不用做功课”。
因为吉祥寺坚持不收费,为了避免因入住老人发生意外与吉祥寺产生纠纷,民宗局要求吉祥寺与每个老人的子女签订一份免责入院协议。该协议规定,免费入院,但老人须无传染病,入住自由,离院自由;入住期间,老人须吃斋念佛,不适应可以走;入住期间,若老人发生人身意外或生病,责任不在养老院,约定由其监护人出资治疗,寺院酌情提供部分治疗费用。
一场社会实验
在沙县统战部副部长罗莉看来,吉祥寺养老院像一场各界参与的社会实验,很多偶然因素促成了吉祥寺的成功。
首先是吉祥寺和镇头村之间的良性互动。镇头村村委会主任冯鸿祯说,1999年能清修缮完破败的寺院,钱财几乎耗尽,众僧连每天的饭食都成问题。
能清到镇头村化缘,当时的村干部没有任何迟疑就发动全村村民,很快拿出了解决方案。他们决定全村12个小组每组轮流供养吉祥寺一个月,每月提供米面。镇头村的供养计划持续了一年多,帮助吉祥寺渡过了最初的难关。
财务压力缓解后的吉祥寺也在回报镇头村。冯鸿祯上任后,吉祥寺每年给村里情况困难的老人发放3000元左右的现金。为避嫌,每年冯鸿祯都让僧人自己去老人家里发钱。
社会力量也没有排斥这家寺庙养老院。罗莉说,她还在沙县工商联合会任职时就经常向企业家推介吉祥寺,“可以打包票地说,很少有拒绝的。”吉祥寺2007年新建工程,一位捐赠最多的香港施主,在与沙县统战部沟通后几乎没有犹豫就为吉祥寺提供了善款。
供不应求
政府补助缓解了吉祥寺的经济压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这家佛教养老院从此能一帆风顺,“我感觉他们能力有限,固定的护工太少,号称有400个护法(义工),但绝大多数是流动性的,有空才去,养老院的专职人员只有十几人,”罗莉说。
即便如此,这一切也不能阻止寺庙养老的吸引力。罗莉认为,这种养老模式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入住老人在物质层面的平等和精神层面的富足,“现在可以说是供不应求,吉祥寺的床位都快不够用了”。寺庙养老俨然成为中国社会养老的一种新模式。
(摘自《文史博览》 翟星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