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陶艺课进入美术课堂的思考
2018-09-12张芳宁
张芳宁
摘 要:陶艺教育进入中学课堂,目的在于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陶艺学习制作开发学生的大脑,使学生在陶艺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挖掘自我创新的潜能,丰富学生们的想象力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创造性思维方面能有所提高。但在陶艺课堂实践中也产生了系列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陶艺制作环节的繁琐,导致学生的课堂时间不够无法完成一件作品;其次,同学对陶艺材料不熟悉,容易造成陶土资源的浪费。由于教材有限,大多学生首次接触陶艺也比较茫然,导致作品人云亦云,缺乏新意和创造力。
关键词:陶艺课程;必要性;课堂分配;资源;完善策略
陶瓷艺术在中国有着近万年的历史,陶艺教育为当代的美术课程不断注入新能量,多数学校开设陶艺课程。虽然陶艺课程进入中学只有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开设陶艺课程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冒出,这些学校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地区。陶艺作品可塑可感,可满足学生创造实物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从陶艺作品制作过程中的揉土、塑造、上釉、进窑、烧制,到成为成品,这是一个是漫长的蜕变过程,作品最后成型的不确定性能给学生一种期待感,是普通美术课堂用画笔在纸上画画所无法感受的。陶艺是对陶土的再次揉捏塑造的过程,其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甚至是工艺制作技术于一体,是一种不局限于重塑的独特艺术,有着其深深的魅力。通过揉捏、塑造、雕刻、绘制等工序,结合其他艺术表现方式的融会,使陶艺作品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百花齐放百鸟争鸣般展示出来。
一、陶艺教学进入中学课堂的必要性
陶艺是一门具有浓厚中华民族气息的艺术,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陶艺教学进入校园已经不是一件稀罕事儿了,成为学校中的特色课程,美术课堂中的新成员。在陶艺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导者引导学生学习陶艺课程。在学校的陶艺教学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中国的陶艺文化的发展史、演变史,已达到学习和传承中国陶艺文化为目的。陶艺教学在无形中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不但使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开发,并且能让学生对此产生好奇,用心去学习去探索,对陶艺深邃文化进行一个探究。陶艺教学不但可以为学生带来美术学习中的审美、造型等知识,更能传授给学生更多课外的知识,使学习不再拘束于美术课本中。但由于陶艺课程作为新内容出现在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陶艺教学的方式,才能尽最大所能上好陶艺课,让学生在陶艺课中学有所成。目前中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已经成型,陶艺课程打破了美术课堂的传统,化解了美术课堂缺乏特色的难题,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中学美术的陶艺课堂。
二、中学陶艺教学的重要意义
中学阶段,由于课业负担重,升学压力大,美术课成为大多数学生放松的课程。正是这个学生学习的契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在陶艺中得到放松,感受学习的快乐。
从前的美术教学通常注重的方面为某一知识或技能的传授,着重点为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相关内容和技能,而未能对学生的心理和想法进行深入的探究。但陶艺课堂的教学则能打破此常规,能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并让学生在动手中体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感受生活带给我们的情趣和身心的愉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为我们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源泉,学生们更可在艺术中感受生活,挖掘生活有趣的一面。陶艺教学是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注重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陶艺对于学生来说应当是一门轻松而愉悦的课程。
中学陶艺课旨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对中国的陶瓷艺术传统进行了解,感受其中蕴含着的独特美感。陶艺具有实用性与观赏性为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通过陶艺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内涵和陶瓷艺术自身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情趣,陶冶情操,形成健康向上、向美、向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念。
三、中学陶艺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陶艺课堂的教学资源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由于多数学校的陶艺课程为校本特色课程,陶艺课程作为新鲜课程因而在陶艺教学课程中并没有专业的课本,多数依靠课堂中ppt的放映和教师的讲解。教师在陶艺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按照中國陶艺的历史基本原理进行讲解,使用的教学材料比较具有代表性,因此学生们所学习到的陶艺知识属于一个比较片面和零碎的部分。学生进行陶艺创作的过程中,诸多学生大多是根据ppt放映的内容或是教室中摆放的陶艺作品进行模仿或稍作改动进行重构,学生的创造能力没有得到挖掘和开发,往往最后的作品缺乏创造性。部分学生也处在较盲目的创作状态,时常人云亦云。由于大多数学生为第一次接触陶艺,学生对材料的不熟悉,学生们在短时间内难以构思出自己要做的陶艺作品,学习较为被动,仅有较少的人能当场在课堂中完成成品。陶艺课的开课时间不长,教师在陶艺技能上也未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在普及和推广方面同样面临着一些家长的质疑。
如何更好地解决陶艺教学的资源问题,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呢?笔者以为,需要加强对陶艺教材编写的研究,对陶艺的历史和文化、陶艺的制作工序等进行详细的说明,有助于学生制作过程中发挥天马行空的想象,制作出有创意的作品。其次,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通过查找资料、短期进修等手段来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有利于陶艺教学的质量提升。
(二)陶艺课堂存在的时间不足的问题及改善策略
多数学校的陶艺课程为体验课,只在开设一段时间的陶艺课程上,学生不能系统完整地对陶艺进行学习。中学课外活动较多,陶艺课一旦和其他活动发生冲突,会导致学生对陶艺课程所学内容遗忘。刚开课教师通常会介绍中国陶艺的演变以及工具的使用,并让学生感受陶土的变化以及使用的方式,根据教师所指点的捏、揉、拍、挤等技法,经过切泥、捏泥到上色等制陶程序。教师通常无法在课堂中详细讲解陶艺理论体系。学生由于每节课课堂时间有限,要花费较多时间准备工具、陶土材料等,下课前还要花费较多时间收拾工具、清理教室。这样课中用于陶土制作的时间就不多了,由于陶土的特殊性,学生很难利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制作一件复杂和完美的作品,陶艺教学的课堂效果因而大打折扣。
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解决陶艺课堂时间问题的最有效方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个人认为,首先将学校一周两节美术课调整在一起形成连堂课,这样课堂教学的时间就比较充分,在创作前不再是匆忙思考,能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构思,也可以和同学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走动倾听学生的构思并提出意见帮助学生改进,更好地完成作品。最重要的是学生也能有充沛的时间进行自己的陶艺创作,来不及完成的陶土不再被浪费,可以细心去完成一个作品。其次,陶艺课堂结束后的陶艺器材的收拾,也有了较为充裕的时间,不但保证了陶艺器材为下一班级的堂课使用效果,还能延长陶艺器材的使用寿命。陶艺课能完整上完的前提是一定要确保美术课能按照安排的按部就班的进行,课业的繁重和学业的压力以及让学生感到无形地压力,而美术课正是学生可以放松的一个课程,陶艺课更是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陶艺课堂的陶土资源问题及解决策略
陶土干了之后是无法使用的,有些学生创作目的没有得到明确,缺乏新意,课程结束时往往造成陶土资源浪费。部分同学在陶艺作品捏塑时没有注意用泥浆衔接,因而导致作品晾干时作品开裂或是部分地方进行脱落,而此情况在之后是无法修复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陶土资源造成了浪费。在上釉环节中,大多学生对制作及上色的过程不熟悉,很多作品在烧制过程中都会剥落损毁,一般只有百分之七十的作品能够完整面世,其中大部分作品在釉的颜色上会与学生的心理预估出现差异。由于陶艺课程安排少,陶艺教室的使用频率不高,大多时间为封锁未开放,但由于投入了巨大的金额,在使用度和利用率上应当有所提高。
学校对于陶艺教室的投入巨大,但由于课程安排少陶艺教室时常封锁,造成了一定资源的浪费。若是开设陶艺班,陶艺兴趣小组等,可以让一些喜欢陶艺的同学在课余时间也能充分感受到陶艺创作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同时亦可开放给学校教职工和教职工子女,让他们在课余之时也能感受到陶土为他们带来的快乐。
四、陶艺课堂为学生带去的额外收获
陶艺课走进校园为学生带去的收获是无法估量的,通过教师正确的陶艺教学,可以强化学生们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实践力和灵活性。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更是在提倡个性化的今日让学生可以发展个性,提高创新力、实践力和创造力。陶艺是传统陶瓷生产的同胞兄弟,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建立在其中的艺术,是以培养学生的欣赏和提高学生的審美为主要目的。陶艺有着其自身的表现手法,而每个学生在其中通过自己的巧手赋予了其独特的生命和语言,对陶艺课的是否开展提出相应表现力。教学是从不停止脚步的,每个学校应根据自身学校的资源和条件的建设方案,倘若在师资、硬件资源和软件教学资源情况都匮乏的状况应当慎重考虑。而倘若学校拥有条件,但教师对此不够上心,没有创新思想和超前的意识,学校提供的条件再好也无法让其发挥出有效的作用。陶艺课程已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众多家长也开始接受这一新型的为孩子带来欢乐的课程,但陶艺教学进入初中课堂的的推广和改进任重而道远,望随着时代的发展陶艺课程可以开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熊岩.陶艺教学之我见[J].科技信息,2013,(23):327-327.
[2]赵少锋.生活是艺术的源泉[J].科技信息,2010,(08):141-141.
[3]都兴麟.创新思维下的中学陶艺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6,(01):159-159.
作者单位:
集美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