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前派中的象征性与寓意性
2018-09-12马驰
马驰
摘 要:拉斐尔前派始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绘画题材丰富多样,包括宗教、道德、神话传说等,在文学、建筑等领域亦有所建树,其艺术价值毋庸置疑。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绘画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实践方式,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思想情感。而拉斐尔前派以自然现实为基础,在梦想与现实的冲撞中,描绘着心中独属的桃源梦,其背后的内涵韵味令人深思。文章基于对拉斐尔前派发展历史及艺术理念的简述,重点就其中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拉斐尔前派;艺术理念;象征性;寓意性
拉斐尔前派作为一个特殊的绘画派别,代表画家众多,创作了很多不朽的作品。以当时的社会发展形态来看,英国民众更偏爱于古典姿势和优美画面为主导的学院派画风,凸显了贵族品质。而拉斐尔前派则认为这种画风已然被学院派的教学方法所腐化,缺乏创新性,因此他们竭力主张回归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通过细节刻画、色彩运用,展现了真实细腻的画作内容,多以神话、宗教或文学故事为主题,深沉含蓄,又常常伴有伤感情调和神秘的意味。
一、拉斐尔前派的发展历史
拉斐尔前派成立于英国宪章运动高潮期,此时正值工业化社会变革,资本主义取代了封建主义,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冲突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困惑和危机,审美习惯也受到了极大影响。进一步突出的贫富差距,一定程度上使得英国画家们沉迷于上流社会,并触发了新的艺术消费潮流,资产阶级在画作上的消费大幅增长,并要求融汇到自己的生活中,以此来显现自己的贵族气质。基于此环境背景,很多英国画家为了迎合上流社会需求,绘制了大量涂红抹绿的艺术作品,几乎未曾考虑其本身的意义及价值,秀媚甜俗,空虚浅薄,导致整个画坛毫无生机。而就在这样一个时代,拉斐尔前派犹如异军突起,打破了画坛沉闷格局,他们追求高尚,反对卑劣,是社会改革者,同时亦是理想主义者。其独特的艺术理念,通过富有象征性和寓意性的画作,给予了人们精神上的当头棒喝,竭力批判了漠视人权、急功近利的社会不良风气,对推进现代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并影响了后期绘画艺术的发展。
二、拉斐尔前派的艺术简析
(一)艺术理念
早在拉斐尔前派发展之初,曾一度被误解为是“拿撒勒派”,否认了拉斐尔艺术主义。但事实上这只是对其的一种浅薄认知,并未深挖其艺术背后的象征性和寓意性语义,正如拉斐尔前派典型代表威廉·亨特所述,他们并非反对拉斐尔大师的艺术,也未曾忽略其作为学院派绘画最高典范的影响作用及地位。恰恰相反,拉斐尔前派中的大多数成员认同文艺复兴初期及以前的艺术成就,并将之视为历史上最高的艺术典范,崇拜波提切利、乔托等。基于基督教义思想的影响,拉斐尔前派绘画艺术注重内涵塑造,强调真理,并通过浪漫主义、自然主义以及象征主义等手法运用,形象地展现了唯美、柔情、忧伤等情绪。纵观拉斐尔前派艺术的整体表现,其在塑造审美的同时,通过联想画面使得受众体味作品背后蕴含的深刻寓意。直至發展后期,拉斐尔前派也未能找到中世纪文化与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契合点,在艺术理念的冲突中,形成了由亨特、米莱斯领导的现实主义倾向派和罗塞蒂,莫里斯领导的中世纪回归派,其中的象征性与寓意性韵味浓厚。
(二)艺术价值
绘画作为艺术实践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本身附带有物质性的精神活动韵味,在创造和欣赏的过程中发挥价值。单纯从认知价值层面上讲,艺术能够以意象的形式再现社会生活、社会风俗的变迁,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留下的历史痕迹。拉斐尔前派产生于没落的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忠实于自然,从生活中取材,真实、无情地展现了事实。约翰曾经评述到,拉斐尔前派的每个诗人、画家、雕塑家的思想都源自于他们的那个时代,他教导人们尊重古老的圣人,而非敬仰自己的家庭偶像。在拉斐尔前派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生活的种种,有男女橘色、阶级劳动、浅析移民等,象征和寓意着一种社会现实,而它又并非单纯的事件罗列,而是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及方式描绘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拉斐尔前派画作中总是带有一丝生气,描绘内容容易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进而挑战了人们的神经和眼球。而细细品味下来,其又并非表象那样,背后的涵义那么深刻,值得人们体味和反思,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三、拉斐尔前派中的象征性与寓意性
(一)主张追寻真理
拉斐尔前派始终坚持对真理的探寻,作品中的每一个物象组成均来自于写生,并用心理学、解剖学、植物学以及考古学等的精确严格要求自己,细致入微的画面描绘,清新脱俗的画风展现,触发了艺术界的极大振动。从绘画技术上,拉斐尔前派率先使用纯白色背景,并在画面上刷上一层白色底子,在湿底子上作画,有效捕捉住了光与色完全新鲜的感觉,可谓是对主流学派美术的一种创新,象征寓意着其忠实于自然的态度。此外,拉斐尔前派最具进步意义的特征还表现为,通过道德说教和文学感染致力于文艺“移风易俗”的社会宣传作用,其中韵味十足。例如,拉斐尔前派著名画家米莱斯的《营救》,画的是一名消防员背着两个被救的儿童走下正在燃烧的楼梯,孩子的母亲感激不尽。抛开画作内容不论,单从其创造背景而言,米莱斯在画室中放了一块铁皮,把燃烧的木头放在上面,在浓烟滚滚的环境中对火写生,画面展示效果尤为逼真,使得其中寓意栩栩如生,折射了作者的情感精神,令世人赞叹不已。
(二)重视物象特征
纵观拉斐尔前派中的每一幅画作,其基本的特性就是真实,哪怕是最小的细节也必须来源于自然,汇合了作者巨大的精力和耐心,完全颠覆了学院派懒散而不完美的风格,使得其中象征性语义更加鲜明。正是基于“忠实自然”的信条,拉斐尔前派对自然事物的刻画细致入微,并流露出作者真实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其中典型代表之作,亨特的《瓦伦丁从普特斯手中营救西尔维娅》,细节处理细腻无比,通过对传统艺术手法的创新,将作者眼中的真实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受众犹如身临其境,所感所悟都是那般的真实贴切,其中的象征语义扑面而来。正如罗斯金所评述的那样,“霍尔曼·亨特,像米莱斯和罗塞蒂一样面临着一个矛盾:把一种极度的现实主义运用到历史的、文学的或者宗教的事件中去。”从某种层面上讲,正是由于拉斐尔前派对自然真实的无限追求,才造就了独特并且影响深远的艺术价值,进一步增强了读者的主观感受,其所要表达的象征性与寓意性情感清晰而鲜明。
(三)遵随主观意愿
拉斐尔前派中的画家们普遍认为,只有认真写生,才知道如何表现自然,继而使得画作由灰暗走向明亮。一抹色彩、一种光束的渲染,使得整个画面的神秘色彩加重,更富于象征意味。不同画作所鸣唱的情感主题有所差异,如《盲女》带有一种伤感的浪漫情调,《道德的觉醒》更像是一颗人类灵魂的细语,其中对色彩的运用恰到好处,与作者的主观意愿相随。亨特可以说是对宗教主义的狂热追求者,在其几近二十余幅的绘画作品中,大多与基督历史神话故事相关,细节处理真实细腻,如《道德的觉醒》。《道德的觉醒》创作于1853年,当时的人们看似同过去一样信奉基督,一样绅士淑女,其实不然,背后隐藏着爱慕虚荣的审美价值,即便是最为圣洁的圣母玛利亚亦被比作受孽狂型。在亨特敏锐特色的目光下,这样的事实被披露出来,他为了恢复过去淳朴、虔诚、真实的宗教道德,创作了《道德的觉醒》,其中的谴责意义十分浓厚。画面中的每一个细节处理都具有象征意义,如桌下的猫、不忠的女人、无精打采的叶子,无一不映射着主题。
(四)继承神秘主义
拉斐尔前派画作家继承了欧洲中世纪的神秘主义特征,隐晦地描绘画中人物真实情感和内心活动,其中迷茫、伤感、惆怅之情跃然纸上。例如,罗塞蒂的《白日梦》,一位女子在绿色勃发的花丛中,一手压着一本翻开的书,一手扶着枯树,因爱情迷失了方向,陷入了沉思,她在做着“白日梦”。而透过她那清澈而又惆怅的双眸,可以领会到其内心波澜的情感。女子手下压着的那本书是道德教义,是维多利亚时代基督教森严的法典规范,同时亦是诸多拉斐尔前派艺术家排解情欲的介质,将失魂落魄的女子置身于浓浓绿色的树丛中,仿佛象征着她将要香消玉殒。从整个画作的表现来看,这种富有神秘、愁绪、倦怠的女子形象,无不是罗塞蒂内心的真实写照,同时亦折射出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后期社会外盛内衰的形态,可以说是所有人被压抑人性隐匿的凄婉感受。《白日梦》既是真实,又是虚幻,透过女子沉醉于神秘梦幻的外表,似乎能觉察出她内心的波澜和躁动。继承了神秘主义之后的拉斐尔前派绘画创作,其中象征性和寓意性更加令人深思回味。
四、结语
总而言之,拉斐尔前派中的象征性和寓意性令人深省,其特殊的艺术处理方式,更是让人精神一震,在这个绘画艺术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个人能力有限,本文作出的研究可能不够深刻或全面。因此,作者希望学术界的大家广泛参与此课题研究,从不同维度对拉斐尔前派进行解读,并分析其背后的象征性和寓意性,更加深刻地领悟作者情感,并裂解出其中的道德价值观,使之艺术价值得到释放,并影响现代艺术创作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陈雨.论拉斐尔前派绘画中的自然主义因素[J].美與时代(中),2017,(06):58-59.
[2]谢楚余.论拉斐尔前派绘画艺术的唯美主义特征[J].艺术百家,2017,(01):217-218.
[3]朱立华.拉斐尔前派“灵肉一元”文化观述论[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01):60-64.
[4]刘嘉欣.唯美的歌者——浅析拉斐尔前派画家米莱斯的艺术创作[J].艺术科技,2014,(02):146.
作者单位: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