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与CT诊断的应用价值对照
2018-09-12李增文
李增文
【摘要】目的:探讨X线与CT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表现特征,明确其各自特征,评估诊断价值,以指导临床诊断工作。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在我院同时进行X线与CT诊断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对其进行分析与归纳,同时和手术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参与本次研究的150例病例,X线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手术结果相符29例,确诊率为48.33%,CT診断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手术结果相符55例,确诊率为91.67%。与X线诊断诊断情况相比较,CT诊断的确诊率显著提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X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相对较低,而CT能够较为清晰的呈现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向与严重程度,以及神经根与硬膜囊,CT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CT;诊断价值分析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纤维环结构破裂后,髓核突出,对神经根造成一定压迫,以腰腿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腰间盘可以被视为一个微动关节,透明软骨板、纤维环和髓核是其主要构成成分,被广泛分布在腰椎骨间内。腰椎间盘突出症为骨科中一种极为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的特点,对患者生活与工作质量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早诊断、早治疗对本病症康复具有很大现实意义。当下,CT检查技术已经将传统X线平片与脊髓造影方法取代,成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最为可靠的诊断手段。故此,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的表现,对本病症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开展均具有一定指导作用。本次研究旨在明确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与CT诊断价值,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做出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6年4月-2017年8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经手术证实确诊,且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36~59岁,平均(42.6±2.1)岁;病程6~25个月;平均(17.2±1.4)个月。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要不疼痛以及坐骨神经痛,其中46例患者主诉有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乏力、瘸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38例,感觉异常者36例,腰部能棘肌痉挛着者26例,肌力下降者43例,反射异常者37例。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岛津DR机,拍摄腰椎正侧位,正位各参数设置如下:75Kv、28mA、44ms,侧位参数:90Kv、32mA、60ms,继而采用西门子16全身CT机对L5~S1、L4~5、L3~4三个椎间盘进行扫描,120Kv,150mA,层厚3mm,层距3mm。
1.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x±s)表示计量资料;率(%)表示诊断率,x2进行检验。将P=0.05设为组间差异检测标准。
2 结果
x线直接诊断椎间盘突出症者29例经手术确诊,CT诊断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手术结果相符55例。
(1)X线平片显示,29例患者均存在不同彻底侧弯崎形,脊柱生理曲度变直或者反弓,椎体边界骨赞生成或者椎体后下角后翘凸起,腰椎间隙体现前窄后宽8例(13.33%),前后宽度相等者25例(41.67%),产生SChmorl's结节者9例(15.00%),L3~4推间盘突出者5例8.33%),L4~5椎间盘突出者15例(25.00%),L5~S1椎间盘突出者9例(15.00%)。60例患者中例平片只能诊断腰椎骨质出现退行性改变,但是手术过程中均发现入组病例均存在椎间盘突出或脱出现象,漏诊率为51.67%(31/60)。
(2)CT表现:最直接征象是突出于椎间盘边界的部分软组织影,密度匀称,CT值为80~120HU,周围可存有钙化现象。间接征象是硬膜外脂肪缝隙缺乏对称性或完全消失;硬膜囊结构遭到一定压迫或受压迫脊神经根位置发生偏移,同时还可产生一些合并症状,以椎体及关节突增生、黄韧带肥厚钙化、椎管及伪陈窝狭窄等常见。本组中硬膜囊受压者32例(53.33%),脊神经根受压者27例(45.00%),侧隐窝狭窄者17例(28.33%),后纵韧带肥厚、钙化者13例(21.67%),黄韧带肥厚钙化2例(3.33),椎小关节及关节突退行性变者5例(9.33%),椎管狭窄者8例(13.33%)。突出方向,本组病例中央型突出者17例(28.33%);旁中央型突出者38例(63.33%);外侧型突出者例(8.33%)。L3~4椎间盘突出者6例(10.00%);L4~5椎间盘突出者34例(56.67%);L5~S1椎间盘突出者20例(33.33%);L4~5以及L5~S1椎间盘同时突出者13例(21.67%)。CT诊断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和手术结果相符55例,确诊率为91.67%。CT漏诊的5例患者中,3例(60.00%)仅能诊断椎间盘膨出,2例(40.00%)仅诊断是骨质增生。与X线诊断诊断情况相比较,CT诊断的确诊率显著提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椎间盘突出症又被叫做椎间盘疝,腰椎是本病症好发区段,颈椎次之。有研究资料显示,20岁左右时,个体椎间盘就有可能发生退行性改变,且伴随着年纪的增加,髓核会陆续出现脱水、变性、韧性降低等症状,纤维环产生裂痕与缝隙,周边韧带松弛度增加等退行性病变,这是诱发椎间盘突出的内在因素。除了退行性病变之外,急性或慢性损伤也可导致椎间盘内部压力上升,其被称之为诱发纤维环破裂以及髓核突出的外在因素。
在CT机在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诊断应用之前,X线平扫在本病症诊断中发挥的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尽管X线平扫无法呈现出椎间盘突出的直接征象,但是其能够清楚的呈现出腰椎侧弯和生理曲度改变情况。参与本次研究的60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的侧弯与生理前凸减小、顺直或后凸,大部分患者为两者并存。其作用机制是前纵韧带与后纵韧带相比较,相对较厚,并且纤维环前部较后部较厚,故此椎间盘突出症状多产生在后外侧,压迫神经根受到一定压迫,进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与表征。而为了减轻神经根承受的压力,邻近椎体将会保护性侧弯。在机体健康状态下,腰椎间盘呈前窄后宽,生理曲度为向前。在腰椎间盘产生向后突出症状时,椎间内容量相对减少,椎间隙变窄,以致X线提示腰椎端生理前凸变小或平直。
CT机的空间分辨率、密度分辨率均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且扫描结果易于观察,在扫描过程中检查人员能从肉眼上直观的看到椎间盘突出征象,并明确腰椎问盘突出严重性、方向、神经根及脊髓被压迫的情况以及是否产生病理性改变、椎体以及椎体边界骨质病变以及其他合并症等[4]。由此可见,CT机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正确诊断就有很高价值,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相符率也相对较高。本次研究,CT诊断正确率为91.67%,之所以有5例患者被漏诊,可能是因为椎管中脂肪含量较低时,突出的椎间盘和硬膜囊、神经根等结构分离存在较大难度,也可能是由于髓核在椎管中位置发生偏移,以致扫描范畴部分区段没有异常表征。
对本次研究结果进行整体分析,认为X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相对较低,而CT能够较为清晰的呈现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向与严重性,以及神经根与硬膜囊,CT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葛强.X线结合双排CT诊断10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8):3430~3431.
[2]谢义业.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及X线平片、CT诊断观察[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5(02):52-53.
[3]欧阳立国.X线结合CT扫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应用价值分析[7l.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12):116-117.
[4]王伟.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2(B12):376-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