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18-09-12张申
张申
摘 要: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成长环节中最重要的阶段。文章结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阐述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对体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體育锻炼;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G80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3-0087-02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现状
中学阶段的心理发展关系到整个人性格成熟和身心发育,是人成长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因此关注此阶段的心理发展也变成了中学生教育的一个重点内容。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年龄大约在12岁~18岁之间,身体与心理素质都在快速地发展。该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错综复杂,其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世界观初步形成,智力发展显著,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且自尊心较强,但遇到挫折困难较容易灰心丧气,不能持之以恒。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社会竞争的加剧,也给中学生带来了一些影响,包括升学压力变大、外界不良诱惑的增多等,这些都导致了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如强迫症、忧郁症、焦虑症、偏执或人际关系敏感,甚至自杀或沉迷于网络游戏等。有调查显示,存在心理异常表现的中学生占20%以上,甚至有10%~2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异常的心理问题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解决中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目前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体育锻炼以强身健体、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在促进心理健康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体育是中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要求教师正确地引导中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对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起到干预和阻止的作用。因此,研究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社会价值。
二、体育锻炼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影响
1.体育锻炼可以培养中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
一方面,学生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他们的心脑血管、呼吸系统、肌肉力量等方面的功能,提高免疫力。另一方面,参加锻炼的学生,尤其是主动参与锻炼的学生,他们往往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练习内容,能够胜任所选的运动项目,并能在锻炼的过程中获得满足,对生活产生充实感和满足感,保持乐观积极饱满的心理状态。
2.体育锻炼有益于培养中学生积极坚强的意志品质
有研究表明,通过体育锻炼,锻炼者相对于那些不锻炼者有着更坚定的信念。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学习、模仿、体会和练习,不断地克服来自心理、生理以及外界的困难和压力,最终达到相应的目标。同时,体育锻炼能增强中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引导他们立足实际、开拓进取,不断地实现既定的目标。因此,中学生应该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以缓解课业繁重的压力,从而改善自己的心理状况。
3.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中学生们参加体育运动,尤其是集体竞赛运动,如篮球赛或足球赛等,运动员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需要队员间的互相协调与合作。这也激励了队员们要更加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产生了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甚至是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中学生经常参加此类体育锻炼,既锻炼了身体也经历了团队精神,对自身价值观的树立和社会情感的培养方面也起到了理想的促进作用。
4.体育锻炼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智商
中学时期是人生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该时期大脑的机能增长飞快,记忆力和理解力逐渐增强,且精力充沛,求知欲强,若能进行科学的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智力与创造力将得到极大的发展。但如果大脑长时期高负荷运转,这种促进作用将变成反向的抑制作用。而学生脑力劳动后若进行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给大脑补氧,并通过神经与智力两个信号系统之间的协调,调节学习的紧张程度,让头脑更清醒,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中学生的智力发展。
三、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体育锻炼对中学生的心态、意志、集体荣誉感以及智商等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
1.根据学生的实际特长与兴趣,建议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活动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学习时抓住他们的个体特征和心理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让他们练习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从而达到直接的满足感和愉悦感。
在课外活动课中,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创新,根据学校现有的体育器材与设施,规划活动的时间、人员和场地,并根据学生的特长与兴趣,设立适合学生的各种体育兴趣小组,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进而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在体育教学中多设计增加竞赛性和趣味性的体育运动
传统的“示范——模仿——训练”体育教学模式,不仅会让学生消耗较大的体力,而且容易使学生厌倦,产生消极学习情绪,影响教学成效。教师可以改进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将体育运动以竞赛活动、趣味游戏的形式体现出来,优化体育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愉快地学习必要的体育技能,在不断提高中享受运动的乐趣。例如,在寒冷的冬季,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长跑,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耐力又考验了学生的毅力。同时,在平时的课堂上,教师可设计以小组为单位的“袋鼠跳”比赛,以增加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体验团体精神。
3.在课堂教学中直接融入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学
常见的体育教学大多在教室外上课,进行的也大多是运动类型教学,除了这种室外教学模式之外,在课堂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也是可以的。例如,教师可以开设室内体育课,设计内容简单且容易吸引中学生的体育课本;也可以在课堂上介绍心理健康知识,并让学生在课后自己翻阅了解。通过这种形式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学生能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专业知识,从本质上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
总之,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有益影响已经得到了相关人士的认可。同时,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校大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科本身的应有职责,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一步步地理清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将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锻炼活动有机结合,为培养中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炳传.体育锻炼与中学生乐观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2]陈明坤.体育锻炼干预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功能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3]徐飞.体育锻炼对中学生智力和学习的影响[J].成才之路,2011(27).
[4]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