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的教学实践探研

2018-09-12蔡晓露

成才之路 2018年23期
关键词:衔接教学教学实践

蔡晓露

摘 要:针对初高中的语法教学标准缺乏系统性,未形成一定的知识链条现象进行探讨,指出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的教学实践方式就是做好预习、概念先行,归纳总结、把握规律,课课练习、夯实基础,有的放矢、系统训练,使学生将语法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语法;衔接教学;教学实践;零存整取

中图分类号:G632.4;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3-0086-0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和修辞知识教学。”同时,古诗文“评价建议”中也提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语法知识现状

语法知识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只集中出现在以下几处:七年级下册附录《汉语词类表(实词)》,八年级上册附录《汉语词类表(虚词)》,八年级下册附录《短语结构类型表》《句子成分简表》,九年级上册附录《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常用修辞格简表》。同时,语法知识不作为中考考试内容,只做简单考查,出现在仿句题、修改病句等中。并且初中文言文在课下注释的帮助下,学生能独立理解。因此,教师在初中对于语法的教学明显弱化,处理起来随意性比较大,导致学生的语法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高中的语法知识在教师的实际教学中难度很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课程目标(阅读与鉴赏)”中写道:“(现代文)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人教版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语文》教材共五本,课文80篇,其中古诗文有32篇,占40%,均难度较大,此外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古代诗歌散文篇目多达21篇,古代散文文本篇幅均长。高一学习要求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能“梳理”,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对语法知识有较为系统的了解,且能灵活运用到实际语境。初高中语文语法在教学程度的深浅方面明显不同,二者跨度太大,“沟壑”难平。初高中的语法教学标准缺乏系统性,没有形成一定的知识链条,导致多数高一学生缺乏语法知识的总体构架,语法知识掌握不扎实。同时,衔接的概念模糊,即使教师进行教学,若不系统,依然是收效甚微。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初高中语法教学衔接时,必须切实找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思考如何在紧张的教学进度中提高学生语法的掌握水平。

二、教学时语法运用“零存整取”的方法

语法的学习和运用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运用“零存整取”的方法。这样,学生对语法知识既能进行小额累积,又能长期累积,可集零成整,从而形成知识系统。

1.做好预习,概念先行

教师应重视学生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疑惑,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他们更快地掌握语法知识。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先弄清语法的一些基本概念知识,并借助网络等便捷的学习途径,在经过筛选和判定的前提下,对语法进行更快速、更深入的学习。

2.归纳总结,把握规律

学生课前可将自己的疑难问题进行整理,在课上与同学互相启发、共同探讨,并在组长的协调下分工合作,再由语法知识掌握较好的同学和老师提供帮助。这样,教师积极引导,能促进学生对语法知识的主动建构。

高中文言文众多,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后,及时对文中的文言语法进行总结归纳。教师还可让学生设置专门的练习本,每课按照“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模块进行整理。课后以小测、阶段性考试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样能及时发现学生语法学习上的缺漏,及时弥补。

3.课课练习,夯实基础

语法知识的教学如果仅凭一段较短时间的强化训练,就不能使学习效果明显,且有持续性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把握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将初中的语法积累合理过渡到更精深的高中语法运用中。而结合具体课文的课堂语法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滕王阁序》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悟已往之不谏。”句中“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果从语法分析入手,可以让学生先分析句子的主谓宾,主语“我”省略,谓语“悟”“已往之不谏”充当的是句子的宾语。再分析“已往”“不谏”又是主谓,为了使之成为整句的宾语,于是添加“之”字,所以“之”字的作用就是位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此一来,学生就容易理解了。类似的“之”字在本课随处可见,学生通过对“觉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青云之志”等进行对比练习,辨清句子的主谓结构,判清词语词性,就能在反复的实践中强化学习效果。

4.有的放矢,系统训练

在语法学习中,阶段性的系统学习加上平时的“零散”学习,是很有必要的。二者的相辅相成,能使学生不会因学习目标太大而止步不前,也不会因学习课程的凌乱无序而事倍功半。

文言知识的教学,可以安排在高一进行,教学目标设定为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虚词,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能把握句子的诵读节奏并进行断句。

当然,这些语法内容的教学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让学生完全掌握。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每个文言单元中的课文侧重点进行了不同的设计。例如,《鸿门宴》中出现的“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两句,均为宾语前置。借此,教师就可明确宾语前置的其中一种规律,即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宾语前置。同时,教师可在本单元结束时安排2~3个课时,将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不同类型进行有条理的归类,整理出各自不同的规律,这对学生以后的文言文学习乃至课外文言文的阅读都会有很大帮助。

对于现代汉语知识,教师可以按照汉字的构字、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和单句的成分、复句(限于二重)的主要类型以及修辞、句式的变换和选择,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方面进行系统教学。这个系统性的训练,可以安排在若干单元之后,也可以在高二进行“语言文字应用”时,以专题的形式,集中时间段,配以针对性的练习单独进行训练。

“动机——结构——序列——强化”,布鲁纳提出的这四条教学原则,从理论上提醒教师对语法的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历年的《高考考试说明》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要求包含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辨析并修改病句,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以及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常见的18个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等。在语法习题的选择上,教师可以从初中的课文中选取,也可以以高考语言题为模板,这样能更加有的放矢。这是因为高考题是经过反复推敲最后形成的,一定的规范模仿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结语

学生语言训练的缺乏,必将导致其在阅读和写作中逻辑、修辞等的混乱。而学生通过语法的学习,能更准确地理解古代语言的精妙,感受古代文化的美好。总的来说,语法是语言的基础,也是学习语言的重点和难点。初高中语文语法的衔接教学的研究与分析,是整个中学语文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大的教学循环系统有着积极的影响。教师解决好语法这个问题,必将使更多高一学生的学习尽快步入正轨,将语法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钱音.试论初高中语文语法教学的衔接问题——以现行苏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为例[D].苏州大学,2013.

[3]于达.初高中语文语法衔接刍议[D].辽宁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衔接教学教学实践
例谈如何进行初高中英语教学的衔接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初、高中化学计算衔接教学的探索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