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探赜
2018-09-12何妹
何妹
摘 要:问题情境不仅能为学生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也会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动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具有悬念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促进联想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动手实践的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教学质量;悬念;联想;动手实践;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23-0023-0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重要理念是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数学、感悟数学和理解数学,这就要求数学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指呈现问题的刺激模式或场景,它的设置和问题表述符合学生的认知状态,有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不仅能为学生学习数学拉开成功的序幕,也会成为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动力。然而,现在很多教师陷入传统教育中某些落后教育思想的泥潭难以自拔;有些教师仅仅追求时尚,为了设计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而绞尽脑汁,效果却事与愿违。现结合教学实际,探讨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基于学习兴趣的激发,创设具有悬念的数学问题情境
为了提升初中生的数学兴趣,教师往往会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样才能让学生徜徉在数学知识海洋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富有悬念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以八年级下的“普查与抽样调查”为例,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情境:小张的爸爸承包了20亩猕猴桃果园,在即将丰收的季节,得知市场上猕猴桃的均价是每千克12元,他很想知道,这个果园有多少猕猴桃?猕猴桃的重量是多少?根据市场价能卖多少钱?要求学生想办法帮其计算。教师要告诉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很好地掌握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这一情境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了联系,并设置了具有悬念的问题。这样做,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基于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促进联想的数学问题情境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学生在学习中往往难以全面理解数学概念和定理,容易发生错误。教师在纠错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的情境,把易错知识点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结合起来,激励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展开联想,探寻数学的奥秘。以八年级下的“二次根式”为例,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时,容易出现■=a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再结合原因进行处理。错误原因是学生忽视了■的正负情况,因为■=|a|=a(a≥0)-a(a<0)。对此,教师可创设以下联想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人们平常外出时,通常会结合气温来确定穿衣方案,可将■中的a比作自己,將■比作房子,将| |比作院子。当a≥0时,表示温度在0 ℃及以上,就可以直接从院子走出来;反之,当a<0时,则表示温度在0℃以下,就需要戴上围巾再出门,也就是“-| |”,这样才能避免感冒。
三、基于知识生成过程的体验,创设动手实践的数学问题情境
传统的教学是被动式教学,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了解往往是通过教师的演示和讲解而间接得到的,这使得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和主体性被忽视,无法培养数学素养。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体验之中,从而提升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做到在动手实践中学习,做到手脑并用,实现学用结合。以八年级下的“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两幅三角板中任意选取两个三角板,拼接成一个四边形。同时,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可以拼成多少个不同的四边形,这些四边形中有没有平行四边形,并要求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不仅能利用学习工具动手操作,还能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探究,从而促进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四、基于学以致用的目的,创设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广泛地应用于生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将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将数学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九年级下的“相似三角形”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进行自学,然后将学生带到操场上,借助太阳光,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计算旗杆的高度。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比教师的单纯说教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多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内容,针对性地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加强数学知识的应用。
五、结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并注意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效地发挥出来,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在教学情境的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才能进一步认知、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金光一,韩禹.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2]柯炳四.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