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对婴幼儿母亲发热知识及自我管理水平的干预研究
2018-09-12贾玉臻潘景梅
贾玉臻, 潘景梅
(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 儿内科, 山东 潍坊, 262500)
发热是婴幼儿常见且多发的症状之一,是病原体侵入婴幼儿身体后的一种自我保护性反应,也是婴幼儿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重要过程[1-2]。但由于婴幼儿发热多伴有感染,且患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体温过高和(或)持续时间过长均可影响患儿机体各系统正常生理功能,降低患儿发育及生存质量,并且发热还可能是部分患儿危重疾病的早期表现,不仅影响患儿身体健康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3-4]。临床治疗的同时加强和提高患儿发热管理水平具有积极意义。母亲在其子女成长过程中承担重要的职责,在患儿康复中也同样扮演重要的角色[5],但是目前包括患儿母亲在内的家属对发热管理知识掌握不足,加强患儿家属发热管理能够提高患儿病情控制质量[6],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本研究开展以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并对医院儿内科2个病区合计137名发热患儿的母亲开展调查,旨在分析最合适的健康教育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医院儿内科2个病区内住院且0~3岁的发热患儿的母亲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儿年龄0~3岁;②患儿病程中出现发热症状;③取得患儿母亲同意且均知晓本研究目的;④患儿母亲愿意合作并具有交流能力;⑤患儿母亲愿意接受教育并能自行完成调查问卷。排除标准:①调查问卷未填写完整者;②婴幼儿母亲精神或认知能力障碍者。
共计纳入137名患儿的母亲。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将患儿母亲分成对照组(n=67)与研究组(n=70)。对照组67例,20~25岁31例,26~30岁25例,>30岁11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4例,高中14例,专科16例,本科及以上13例。研究组70例,20~25岁30例,26~30岁27例,>30岁13例;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27例,高中16例,专科17例,本科及以上10例。2组患儿母亲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根据2016版《0~5岁中国儿童不明原因发热的诊疗指南》、《基础护理学(第5版)》、《儿科护理学(第5版)》和2013版《新编儿科护理实践指南》中发热及护理内容作为基础,科室自行编制儿内科婴幼儿发热管理健康教育教材,并由5位儿科主任医师审核后,作为护士对患儿母亲健康教育的标准工具。
对照组67例患儿母亲给予传统健康教育方式培训发热管理知识,主要内容:婴幼儿正常体温,婴幼儿发热的常见原因,婴幼儿发热时的表现,婴幼儿发热合理用药及常用退热药物,婴幼儿正确的降温方法,不良事件预防,发热护理等。
研究组70例患儿母亲给予同伴教育法培训发热管理知识。同伴教育法具体步骤:①同伴教育者招募:对象招募标准为年龄25~35岁的女性,日常时间充裕,为一孩或二孩的母亲,大专及以上文凭,产后1年及以上,理解及沟通能力较强,自愿担任同伴教育者这一角色,且经中国心身健康量表(CPSHS)评定为身心健康者[7]。符合要求者14名。②同伴教育者培训:采用医院自行编制的儿内科婴幼儿发热管理健康教育教材,由专业授课老师进行面对面的培训,定期采用《住院婴幼儿父母对婴幼儿发热知识的认知及应对措施调查表》对同伴教育者进行考核,如成绩不合格继续进行教育培训,直至同伴教育者符合要求为止。③同伴教育实施:将70例患儿母亲随机分给14名同伴教育者,采用日间面对面和夜间微信2种方式进行指导教育,其主要内容同对照组。2组患者教育培训时间均为3 d。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教育培训前和教育培训3 d后,采用《住院婴幼儿父母对婴幼儿发热知识的认知及应对措施调查表》对婴幼儿母亲进行问卷调查,了解2组婴幼儿母亲对发热基础知识的认知情况和自我管理水平。《住院婴幼儿父母对婴幼儿发热知识的认知及应对措施调查表》由笔者查阅相关文献后自行设计,并由5位儿科专家指导修改。修改后量表的Cronbach'sα=0.867。问卷由发热相关知识与应对措施2部分组成。①发热知识:婴幼儿正常体温,婴幼儿发热的常见原因,婴幼儿发热时的表现,发热多少度需要药物治疗,婴幼儿正确的降温方法,婴幼儿常用退热药物等。②应对措施: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物理降温的方法,退热药物使用的注意事项,退热药物的服用剂量,如何预防和处理婴幼儿惊厥,退热后如何护理等项目。共计40个条目,均为选择题,由患儿母亲自行作答,选对得1分(正确),选错不得分(错误),初次计分为粗分,粗分×2.5=标准分,标准分<60分为不及格,60~79分为及格,80~89分为良,90~100分为优秀。越高表示患儿母亲对发热知识的认知越好,自我管理水平越高。由护理人员发放问卷,当研究对象答完问卷后实时回收,对调查问卷以及数据进行检查与核对,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培训前后2组患儿母亲对发热基础知识认知情况
培训前,2组患儿母亲发热基础知识认知正确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3 d后,2组患儿母亲发热基础知识认知正确率均较培训前提高(P<0.05),且研究组患儿母亲对于问题3、问题5、问题7、问题8、问题9、问题10回答正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儿母亲培训前后自我管理水平
培训前,对照组患儿母亲自我管理水平调查评分(52.36±10.62)分,研究组为(50.67±11.45)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3 d后,对照组患儿母亲自我管理水平调查评分(77.46±13.63)分,研究组为(92.36±10.38)分,2组患儿母亲自我管理水平调查评分较培训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患儿母亲的评分高于对照组患儿母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培训前后2组患儿母亲对发热基础知识认知正确率比较[n(%)]
3 讨论
发热是婴幼儿常见且多发的病症之一,主要见于细菌或病毒感染后,也是其他疾病的先驱症状之一[8]。发热属于机体免疫的重要过程,可实现自我防御系统的建立和促进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9]。但是,长时间和(或)体温过高易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轻者脱水、酸碱平衡紊乱、抽搐,重者损伤心、肺、肝等重要脏器功能,更甚者出现脑水肿,威胁生命安全[10]。母亲在婴幼儿生长和发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对患儿身体素质和发育状态十分熟悉,当婴幼儿出现发热时,母亲往往能首先发觉异样。但是,目前多数患儿家长依然使用手触摸患儿额头、手心、脚心的方法来判断,且对发热及发热后患儿的护理缺乏足够认知。多数发热患儿的家长对发热体温界定、合理用药以及发热利弊的认识存在较大的误区,且表现为过度焦虑和担忧,导致不合理用药或过度依赖医疗服务[11]。可见提高患儿家长对发热的认识,开展发热期间正确处理方式和应对策略的培训和指导,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同伴教育是利用人们趋众倾向的心理,采用与被教育人年龄、知识背景、自身情况、兴趣爱好等相仿的同伴教育者,以科学、规范的方式给予被教育人正确的指导和建议,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达到教育的目的[12-13]。同伴教育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最早出现在艾滋病的防治、艾滋病和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的改善方面,而随着人们对同伴教育不断学习和认识,同伴教育也逐渐应用于慢性疾病的预防、控制和治疗中[14]。牛林艳等[15]研究显示,同伴教育是糖尿病患者教育的新型方法,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质量。徐六妹等[16]人对艾滋病患者实施心理联合同伴教育的研究中表示,同伴教育可有效降低患者心理压力,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本研究将同伴教育应用于婴幼儿发热管理中,结果显示,2组患儿母亲培训前发热基础知识认知正确率与自我管理水平评分较低,提示被调查的患儿母亲对发热认知及管理方式存在认识不足。培训3 d后,2组患儿母亲发热基础知识认知正确率与自我管理水平调查评分均较培训前提高(P<0.05),且同伴教育效果优于传统教育方式(P<0.05)。
综上所述,儿科护士主导的同伴教育能有效提高患儿母亲对发热的正确认知,提高发热自我管理水平,值得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