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地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中保护范围的划定
——以山西陵川黄庄传统村落为例

2018-09-12石谦飞王秀芝

关键词:村落文化遗产传统

石谦飞,王秀芝

(太原理工大学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一、引 言

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遗产,是一个文化容器,是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1]。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再加之近些年新农村建设的推动,村落的传统民居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与风貌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刻不容缓,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成为目前村镇建设中极为紧迫的课题。

山地传统村落因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衰败和消亡的速度愈来愈快。重振乡村社会已成为国家的农村发展战略,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规划就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过程中,保护范围的划定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中,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可以有效促进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村落的发展是坚持以保护为前提的利用,即“以保护为前提,合理利用为途径,增强传统村落自身发展的能力”[2]。由此看来,探讨保护问题、科学合理地划定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实际项目中,常常出现对保护范围划定的不合理,范围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保护工作无法正确及时的实施。

二、保护范围划定的作用、原则和方法

1.作用

保护与发展规划对于传统村落的未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技术性指导文件,可以避免村落保护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同时又可以预防村落发展的无序性和破坏性建设[3]。保护范围的划定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具有关键的指导作用。传统村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载体[4],不仅需要保护村落现存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在时代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下又不得不考虑如何更好发展,以适应村民需要和城镇化的趋势。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是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保护范围的划定明确了传统村落与其整体的环境、风貌等在空间、范围和地域上的关系,使传统村落有了保护与发展的统一标准,实现了对传统村落科学合理的保护,同时推动了村落的可持续发展,为未来传统村落发展空间的有效拓展提供了条件。

此外,当前实际应用的划定方法存在一些弊端。传统村落保护范围的划定如果过大,超过了实际保护的能力并且使保护过于盲目、没有重点、不够明确,最终难以实现;如果过小,则使村落中的部分历史文化遗产遗漏在保护范围之外,限制了传统村落的发展空间,不能充分保护传统村落的整体性、原真性、延续性和独特性。因此对于传统村落保护范围划定方法的研究具有关键的意义。

2.原则

(1)真实性原则。传统村落的布局结构、形态、风貌、建筑(构筑)物的形制、营造方法、材料及风格、街巷肌理等具有无价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文物价值、科学价值及体验观赏价值[5]。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要求对各类遗产的多种属性进行真实、原真性的保护与维护,才能使遗产持续发挥其综合价值。

(2)整体性原则。保护传统村落整体的环境风貌,不但包含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本身,而且包含与其关系密切的外部环境、生态环境、道路、街景、古树、院墙等构成整体风貌的各个要素。

(3)保护活态民俗民风与民情的原则。传统村落与其它静态文化遗产的最大区别就是物质空间蕴含着鲜活的生活及文化内涵[6]。保持好本地居民的生活空间,就是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土壤。传统社会关系,应在保护中得以稳定与维系,并且可以长久发展。

(4)合理利用、永续利用的原则。历史文化遗产也有其现实价值,如通过一定程度的开发使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给其所在地带来经济收益。但必须进行恰当、科学、合理的利用,以避免过度的人工干涉对历史文化遗产及整体环境带来破坏。因此以保护为原则对其进行合理利用,才能永续发展。

(5)文化延续性原则

充分挖掘黄庄村的历史文化要素,建立历史文化保护和延续机制,提升文化吸引力,强化文化自组能力。考虑到历史文化遗产与其周围人文自然环境的特殊关联,应对其与社会的这种联系进行保护,采用“保护—更新—延续”的方式,从而切实保证文化遗产的持久生命力。

3.方法

应在充分研究和分析传统村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和特色的前提下,结合各类遗产的分布情况、完整程度、风貌特征等现状,来划定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我国采取分层级的划定方法来划定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主要包括三个层级,分别为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和环境协调区,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保护内容和整治措施。依据这种层级划分的方法,可以更方便准确地确定保护的内容和力度。

核心保护范围是指传统村落内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较为完整、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的地区[7]。在核心保护范围之外划定建设控制地带,该区域内的建构筑物应严格控制其体量与风格。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确定应边界清楚,便于管理[8]。

位于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之外,对传统村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起整体协调作用的区域,可根据实际情况划定为环境协调区。

山地环境传统村落,在山地环境作用下,村落依山就势,结合地形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形成了极富村落自身特色的空间布局和景观特点。山地村落着重强调的是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构成了“人—建筑—自然”完整统一的有机整体。山地地形所形成的自然景观作为村落的母体、依托而存在,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村落与周围自然环境完美的融为一体,建筑、街道等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达到和谐统一。而平原传统村落的景观构成主要以村落中的人工环境为主,村落对于地形地貌的依赖较少。

所以从保护角度来看,对于山地传统村落,应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起来重点保护;而对于平原传统村落,则以村落人文景观保护为主。也就是在制定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中,山地环境传统村落的保护范围,应结合村落建筑和周边自然景观环境来划定。核心保护范围的划定以村中传统建筑为依据,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以村中传统建筑结合自然景观为依据,环境协调区的划定以村落地形地貌和周围自然景观为依据。

三、案例分析

黄庄村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西河底镇,2016年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位于三面环山的台地上,是典型的山地环境传统村落。村落中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院落和寺庙具备典型的晋东南风格,砖木石三雕精美,拥有历史、艺术、民俗、科学和社会文化等多重价值。为了黄庄村的历史文化得到充分的保护和未来更好的发展,制定了黄庄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并将黄庄村保护范围的划定作为黄庄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规划的重点。

1.黄庄村现状分析

为了能更科学合理的划定黄庄村的保护范围,我们首先应该对村落现状进行深入了解,包括村落整体环境、传统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等传统资源的分布情况和保存现状情况等,并通过了解初步判定村落保护范围层级和区域。

(1)黄庄村传统村落整体环境分析。黄庄古村依山就势,南北长,东西窄,西北低,东南高,呈人字形布局,一条大道沿着中轴线由南向北蜿蜒穿过村庄,村落古建筑群依道路两侧分布。村落位于一座台地之上,四周是冲击沟壑,有季节性河流存在;再向外扩展便是三面所环山脉,西面为老五顶,村南为南山,村东是松柏坡,村北地势较低,但远处有大山。从村内向四周望去,天际线便是四周几座山峰的轮廓线(图1,图2)。

(2)黄庄村传统村落资源分析。村内不可移动文物建筑与建议历史建筑多为清代建筑,分布相对较为集中,连片成群,占村内建筑总量的42%。其中传统民居多沿道路分布(图3),寺庙多分布在村落四周和主要街巷交汇处。历史环境要素多伴随着历史建筑分布,二者分布区域大致相同。主要街巷之间多建阁楼和一些公共建筑(图4)。

图1 黄庄村传统村落整体环境分析

图2 黄庄村传统村落全貌

图3 黄庄村传统民居

图4 黄庄村传统村落传统资源分布

根据黄庄村传统村落传统资源分布图,将黄庄村传统资源的分布归纳为“两点一路三片区”(图5)。两点分别是位于村落北端的玉皇庙和位于村落南端的关爷庙,连接两座庙宇的便是“一路”——村内的古道当街(图6),由古道串联的三个片区是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所集中的区域。

(3)黄庄村传统村落景观视域分析。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做古村东西向的剖面,绘制出黄庄村景观视域分析示意图(图7),可以清楚地看到村落与周边环境的高差及视域关系。初步划定核心保护范围位于历史建筑较为集中的台地区域,建设控制地带以冲沟为界,环境协调区以景观视域边界的山顶连线为界。

图5 黄庄村传统村落传统资源分析

图6 黄庄村当街街景

图7 黄庄村传统村落景观视域分析示意

图8 黄庄传统村落保护范围

2.黄庄村保护范围的划定

通过分析,并根据初步划定的保护范围,继续深化得出具体的保护范围边界,科学合理地确定村落的保护范围,并采用“整体保护、分区对待”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黄庄村的传统风貌、整体环境和历史格局(图8、图9、表1)。

图9 黄庄传统村落村域及保护范围用地

(1)黄庄村核心保护范围的划定。核心保护范围是黄庄村历史文化价值集中体现的区域,其范围是以黄庄村的历史文化价值为影响因素而划定的。在对村落现状科学的价值评估基础上,明确了村落的保护目标、保护对象和保护重点,以此来确定村落的核心保护范围。核心保护范围分为三部分,共10.5公顷,村内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明清传统院落及建筑、传统风貌好的民居建筑都归入其中。此外,将村落北侧玉皇庙(以建筑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10米的范围)和南侧小寨上也划为核心保护范围。在这个范围内能使黄庄村古老的空间街巷格局,古树、古磨、古碑、古井、古墓葬、古构件等传统资源,村落中人情味重、能体现居民生活习惯的地方,保存完好的古民居、古建筑群等资源都得以很好的保护。

表1 村域及保护范围用地

(2)黄庄村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分布在核心保护范围外围,应对其范围内建设行为进行有效的控制,最大限度的保护村落的历史风貌。其范围根据黄庄村传统村落的地形地貌、整体历史风貌等进行具体划定,尽可能地考虑完整性[9]。

黄庄村位于三面环山的台地上。村落建设控制地带的范围以村落所居台地来划定,区域面积为48.9公顷,北侧以道路交叉口连线为界;西侧向南与三嵕庙山头连接并向南延伸,以小寨上关爷庙西侧和南侧建筑边缘为基线向外延伸10米为界;南侧以山谷为界,并结合等高线划定,向东以养猪场建筑边缘为基线向南延伸100米,向东延伸10米为界;东侧以炮厂建筑边缘向外延伸10米为界。在这个范围内严格控制村落整体结构形态、建设用地及建(构)筑物性质、建(构)筑物体量高度、建筑形式及色彩。

(3)黄庄村环境协调区的划定。自然环境要素是传统村落风貌的背景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规划的过程中应当从维护传统村落整体生态格局稳定的角度入手来加强对村落周围自然环境的保护,包括地形地貌、山体水系、森林植被等自然环境要素,从而达到延续传统村落与山水田园和谐共生的关系[10]。黄庄村环境协调区的划定就是为了维护黄庄村落周围的自然环境要素。

环境协调区位于建设控制地带之外,根据需要,划定控制建设强度、建设形象和自然地形地貌的区域。我们通过景观视域因素来确定黄庄村的环境协调区。其范围以村落周围丘陵和小山的山脊线以及村域界线来划定,也就是以村民、游客视线能到达的地方为边界,面积为126.7公顷。北侧以道路交叉口连线为界,西侧以山头连线为界,南侧和东侧以村域界线为界,在这个范围内保护村落的景观生态格局。林地、古树,地形、地貌,农业种植耕地等自然与生态环境构成要素,以此来协调村落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使黄庄村在保护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得到合理永续的利用。

四、结 语

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载体,负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山地环境传统村落依托山地环境而存在,达到“人、建筑、自然”的高度和谐,更是传统村落中的精华所在。编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对于有效地指导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保护发展规划中保护范围的划定是重中之重,要充分认识保护范围划定的意义、原则和方法,合理、科学、准确的划定传统村落保护范围,为实现传统村落的原真性、整体性、文化延续性,达到合理利用、永续利用以及保护与发展的和谐统一等要求奠定重要的基础。避免因划定范围过大或过小而导致没有重点的盲目保护或限制了村落的保护和发展空间,最终使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都不能得到正确的开展。

猜你喜欢

村落文化遗产传统
林中村落
静谧村落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
——围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老传统当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