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可监管可追溯的消化内镜测漏研究

2018-09-12李天庆周闻博吴晓敏高海鹏宋平

中国医疗设备 2018年9期
关键词:浸液漏水常见故障

李天庆,周闻博,吴晓敏,高海鹏,宋平

1.中日友好医院 a.医学工程处;b.消化科;c.院办,北京 100029;2.北京惠泽智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引言

消化内镜(电子胃镜和电子肠镜)是用于消化道检查、诊断治疗的主要设备,结构精密,价格昂贵。在临床应用中漏水和浸液是最常见的严重故障,维修时间长,费用高,严重影响了临床使用。测漏能够早期发现内镜的漏水部位,可以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避免二次损害发生,减少严重漏水和浸液等故障[1]。内镜漏水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处理,轻则引起内镜内部的腐蚀、生锈、甚至CCD的烧毁等,带来高额的维修费用,重则引起院内感染等不良后果[2]。每天检查结束后例行测漏,早发现问题早检修能挽回重大损失[3]。但在原卫生部印发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中未要求测漏[4],在实际操作中,清洗消毒的测漏工作开展的并不好,很多单位每周才做一次测漏,距离每条内镜每次清洗前先测漏还有太大的距离。国家卫生计生委于2017年1月下发了《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明确要求配备测漏仪器,配备的内镜清洗消毒机宜具备测漏等功能,并对测漏流程提出了7点要求[5]。但如何规范测漏,如何对测漏进行全过程监管,提高测漏的完成率和检出率,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实际困难[6-9]。本研究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消化内科74条内镜的测漏工作进行监管和追溯,提高了测漏工作及时性和规范性,减少了内镜严重漏水和浸液等故障的发生。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74条内镜,均为同一品牌。其中,40条胃镜、34条肠镜,其中胃肠镜使用年限在1~7年,平均使用年限3.7年;从该品牌内镜北京维修中心调取2013至2016年医院内镜中心内镜的故障及维修记录。

1.2 方法

1.2.1 故障分析

4年来内镜中心胃肠镜共发生ABCD四级故障共138次,总维修费用3051684元,其中A级故障14件,占10.14%,费用占41.82%;C级故障74件(B级维修均按C级核算),占53.62%,维修费用占56.5%;D级故障50件,占35%,维修费用占1.67%(表1,图1)。

表1 医院4年消化内镜故障等级分布 [n (%)]

图1 医院4年消化内镜各等级维修费用情况

我院A级、C级故障数量均高于以消化科为优势学科的同级同类某医院,其中A级故障数量高2.94%,C级故障数量高9.87%(表2)。

表2 2013~2014年我院与某医院发生故障情况对比

根据医院消化内镜 4年的数据分析,每条胃镜平均日检查2.51人次,每条肠镜平均检查2.45人次,4年来共发生A级故障14次,C级故障74次,每条维修耗时30天,不计算D级故障,四年合计少诊治6468人次(2.45×30×88)。

综上所述,我们应努力减少A级和C级故障的发生率,同时与兄弟医院比较,我院降低A级和C级故障发生率是能实够实现的。

1.2.2 故障原因分析

14件A级故障中,有12次是由于漏水后继续使用造成内部大范围浸液,继而造成CCD组件损坏、操作部或EL部腐蚀,所占比例高达85.6%。全部138次故障中,漏水故障97例,占70.29%,详细情况见图2;43件因漏水后未及时发现并维修造成浸液范围扩大,升级为A级或C级故障,占31.16%,详细情况见图3。从图中看出,减少内镜的漏水和浸液是减少内镜严重故障和一般故障的最重要因素。

图2 97件漏水故障分类

图3 43件漏液情况分类

1.2.3 规范测漏

及时规范测漏是减少漏水和浸液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我院消化科由于工作量大,清洗消毒人员少,一直以来每周测漏一次,且测漏操作不规范,不能及时发现漏水和浸液。根据同级同类医院的标准,科室改为每天测漏一次,医工处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厂家配合加强相关培训,早期方案如下(图4~5)。

图4 规范测漏分工

图5 测漏流程

(1)按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测漏操作培训,并进行考核,确保能够正确操作。

(2)每条镜子均张贴不易腐蚀、损坏的二维码,用于镜子机身识别,且不影响正常检查、清消过程。

(3)测漏人员首先扫描工牌条形码;然后第1次扫描内镜二维码后开始测漏;测漏30 s至1 min[6],结束后第两次扫描内镜二维码;如发现有漏气情况,第3次扫描二维码,直接报修。

(4)加装硬件,对图像进行实时采集。每条内镜的唯一机身编号会在图像检查界面上显示,通过实时自动采集和分析内镜主机输出端口的视频信号,自动识别设备检查界面和每条内镜编号(图6)。

(5)与PACS系统进行数据关联,结合实时镜身编号识别和测漏流程管理,将整个电子内窥镜检查过程,可以进行操作人员、检查患者、测漏人员、所使用内镜等的有效追溯。

图6 硬件实时采集图像并识别镜身唯一编号

(6)所有信息(测漏内镜总数,每条内镜的测漏人员、测漏时长和完好情况)集成后可以通过手机APP实时推送给管理人员(图7)。

图7 测漏信息实时推送

项目实施过程发现存在一些问题,进行了持续改进,改进方案如下:① 针对二维码数浸泡后易模糊和脱的现象,更换防水耐磨二维码;② 改进软件系统,确保测漏过程能够实时记录;③ 增加语音提醒,避免重复测漏;④ 改为消号式测漏界面(图8),列表中使用过的内镜测一条消失一条,便于寻找未测漏内镜;⑤ 根据内镜购置年限、购买维保情况和故障发生的记录自动生成优先推荐内镜列表,提示临床优先使用参保的、故障风险低的内镜(图9)。

图8 消号式测漏界面

2 结果

自从2017年9月11日开始规范测漏以来,方案进行了持续改进,2017年底方案定型。从2018年1至3月,发生故障中,A级0次、C级2次、D级/M2级7次,共计9次,维修费用6.0万左右,按照一季度推算,全年维修次数共计36次、维修金额24万,与其2016年相比,下降近70万元(表3、图10)。

表3 2018年1至3月故障发生情况及维修费用

图9 优先推荐内镜列表

图10 内镜故障次数与维修费用比较

3 讨论

研究表明,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对及时规范测漏进行有效监管,显著降低内镜严重故障和一般故障的发生率,不仅大大减少了内镜严重故障的发生,同时,提高了内镜的使用效率,更好地为患者服务[10-12]。

下一步在信息系统中设置每一条镜子的预防性维护(PM)提醒,当单条内镜使用次数达到设定值时,信息系统自动锁定编号,限制内镜作用,并提醒需进行PM[13];通过分析监测数据,自动推送使用次数低内镜编号,确保平均使用每条内镜;将故障信息、检查时间与术者、疾病诊断等进行综合分析,为病例分析、术式把握和有针对性培训等提供依据。信息化手段监管取得的数据有着更多有待深入研究开发利用的空间[14-16]。

[参考文献]

[1] 彭仁君.电子内窥镜测漏的重要性[J].医疗装备,2014,11:93.

[2] 孙敏.电子内镜系统维护及常见故障处理[J].医疗装备,2013,3:63.

[3] 朱竹兰.电子内镜故障的预防及排除[J].医疗装备,2015,12:4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2004年版)》(卫医发【2004】100[EB/OL].(2004-06-07)[2018-01-02].http://www.nhfpc.gov.cn/mohyzs/s3593/200804/18624.shtml.

[5] 刘运喜,邢玉斌,巩玉秀.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WS507-2016[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6):587-592.

[6] 梅海珠.测漏是延长电子胃肠镜使用寿命的唯一途径[J].医疗装备,2012,2:64.

[7] 徐艳,段晨虹.新时代背景下内镜测漏护理的必要性及其相关技术探讨[J].饮食保健,2017,4(20).

[8] 陈云,陈慕蓉,王上东.根本原因分析法在降低软式电子内窥镜故障率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7,32(10):97-99.

[9] 张平.消化道电子内镜故障发生规律的探讨[J].中国医疗设备,2015,30(9):172-173.

[10] 杨素萍.浅谈消化内镜常见故障原因分析与防护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24).

[11] 战丽美.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提升支气管软镜清洗合格率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90).

[12] 王美蓉,关国琼,田秋露,等.根本原因分析法在降低电子护理记录缺陷发生率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6,17(4):13-15.

[13] 徐琼,严喆,毛雅芬,等.根本原因分析法在手术室内镜清洗的效果分析[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C].2012.

[14] 关珊珊,管强,于亮,等.奥林巴斯290系列电子内镜的常见故障及预防[J].医疗装备,2018,(7).

[15] 韩冰冰,黄天翔.软性内镜的常见故障与预防[J].医疗装备,2017,30(9):55-56.

[16] 王亮.软性内窥镜常见故障对应概论[J].工程技术:文摘版,2016,(7):00287.

猜你喜欢

浸液漏水常见故障
铂钯精矿酸浸与还原工艺的试验探索
石煤钒矿酸浸液中萃取提钒的研究进展与前景
滴ī答滴答,漏水啦!
百分表的常见故障及其修理维护
房屋漏水后的“奇观”,实属罕见
漏水的鞋
DR 的维护及常见故障处理分析
下雨时才漏水
分析110kV GIS开关常见故障
从低浓度含钯硝浸液中富集钯工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