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公共艺术规划转型的城市雕塑规划
——以广州为例

2018-09-12艾勇军

中国名城 2018年9期
关键词:城市雕塑广州市雕塑

艾勇军

1 前言

诞生于古埃及文明的雕塑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从神坛走进城市、从艺术家的私人陈列走进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成为城市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类型。也由此产生了针对包括城市雕塑在内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新领域。

2 国内外城市雕塑规划的特点

2.1 国外城市雕塑规划的主要特点

雕塑艺术诞生于古埃及文明,而真正意义上现代雕塑则起源于20世纪以来的实验性艺术。早期的雕塑主要为室内陈列的艺术品,没有进行规划的必要。直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期间,为帮助经济大萧条时期大量无以谋生的艺术家,美国政府将公共艺术作为公共投资的新市场,首次大范围、大规模地将艺术从市内引入室外公共空间,雕塑也逐渐从室内走向室外,发展为城市公共艺术,从而产生了针对包括城市雕塑在内的城市公共艺术的城市规划新领域。美国作为公共艺术的发源地,是公共艺术规划实践最为丰富、经验最为成熟的国家,从其大量的公共艺术规划实践中可以发现国外城市雕塑规划的一般特点。

2.1.1 城市雕塑规划的附属性

在国外,几乎没有单独针对城市雕塑的规划,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类型,其规划往往依附于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公共艺术规划的对象非常广泛,包括雕塑、绘画、景观小品、灯光影像、标牌广告和经过艺术化设计的城市家具、公共设施、地面铺装等,甚至公共艺术活动都常被纳入公共艺术规划。由于城市雕塑与其他公共艺术形式在建设机制上并无二至,多是社区自下而上的自发行为,因此,并没有针对城市雕塑单独编制规划的必要,只是在公共艺术规划中有部分涉及城市雕塑的内容。

2.1.2 规划目标侧重于对公共艺术内在价值的挖掘

国外城市公共艺术规划在早期比较重视公共艺术在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的价值。然而,新城市主义运动以来,公共艺术在激活城市空间,反映社区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内在价值得到更多关注。公共艺术规划的价值观不再停留于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而逐渐成为一种构建共同文化纽带的手段。如2009年,美国俄勒冈州尤金市的公共艺术规划就以“建立一个持久的公共艺术藏品库,并以此成为社区自豪感的重要源泉”为目标。

2.1.3 规划内容侧重项目策划,弱化规划控制

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城市公共艺术规划的内容有所差异,但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弱化规划控制,强调实施引导。制定公共艺术发展策略、进行公共艺术项目策划是国外公共艺术规划最为重要的内容,而对公共艺术本身的规划控制则相对次要。以美国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为例,在局部地段针对公共艺术制定的设计指引往往仅对公共艺术的设计形式、设计意义、材料、色彩、与城市空间的互动方式、周围景观等进行一些说明,一般不会使用明确的形体和数字规定。在悉尼,公共艺术规划即“公共艺术发展策略”(City Art: Public Art Strategy),其主要内容是对永久性公共艺术项目、临时性公共艺术项目、公共艺术保护项目、公共艺术社会合作项目等4类的策划和实施建议①。从国外公共艺术规划经验来看,公共艺术规划是对城市艺术空间的设计大纲,而非详细设计,表达的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关于艺术文化发展的远景构想。

2.1.4 公共艺术规划的层次

美国的公共艺术规划体系相对健全,一般包括两大层面、三大类型。两大层面即城市整体层面和分区层面,在分区层面又包括了局部地段、线性空间和特定场所三类空间的公共艺术规划。城市整体层面的公共艺术规划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明确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主要目标,并通过一系列的公共艺术项目策划和实施策略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整体层面公共艺术规划的另一个重点就是明确需要重点发展城市公共艺术的城市空间,并区分这些空间的类型,以为分区层面针对这些空间制定更为详细的公共艺术发展指引提供依据。在分区层面,则结合各类空间的构成要素,将公共艺术资源合理地进行配置。例如结合区域内公共设施的形态布局、功能分区、重要景观节点和绿化系统、视线通廊和交通流线等要素合理布局公共艺术项目,并对公共艺术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机制进一步细化。

图1 Northgate地区重要公共艺术品规划布局图②

图2 Northgate地区各类公共艺术项目计划

图3 整体层面的公共艺术规划——华盛顿特区公共艺术项目分布图

图4 分区层面的公共艺术规划——针对特定场所的佛罗里达机场公共艺术规划

图5 分区层面的公共艺术规划——针对局部地区的达拉斯艺术区公共艺术规划(规划旨在探索公共艺术各种形式发展的可能,把音乐、表演等演艺与艺术有关的形式作为公共艺术项目分配在城市空间中,并将公共艺术项目与交通组织和城市绿化有机结合)

图6 芝加哥市政府公共艺术项目的甄选流程图

2.1.5 健全的规划实施机制

美国的行政体系分为联邦、州、郡和市等级别,不同的行政层级设置有对应的公共艺术行政机构。例如,联邦政府成立了国家公共艺术委员会,对国家层级的公共艺术项目进行审批和资助。对于国家层级以下的州、市一级的政府机构则设立公共艺术委员会。资金筹措是公共艺术项目操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美国政府部门颁布了关于公共艺术项目资金筹措一系列的政策法案,其中包括百分比艺术法令和公共艺术基金。在公共艺术项目甄选的过程中,邀请社区代表、艺术家代表与政府管理者一起甄选公共艺术作品。在公共艺术规划设计评审阶段,政府部门会通过审查和听证的方式来引导和控制公共艺术项目的质量和发展方向,通过评审保证公共艺术规划中一些原则政策的执行。公共艺术的设计评审主体一般是公共艺术委员会,通常由政府管理部门、规划部门、社区机构、艺术家以及工程建设者等组成。美国也十分注重对公共艺术规划的动态维护,一般每隔5年会对每一件公共艺术品进行重新评估,针对市民的调查和反馈,检视艺术项目对城市环境和文化的意义,从而决定艺术作品的去留。在对公共艺术品的管理和维护方面,建立城市公共艺术项目信息库,实时监督,建立与市民合作的关系,鼓励市民将需要维护的公共艺术品及时报告政府,采取政府与业主单位或地方政府合作的形式进行公共艺术品的日常维护。

2.2 我国城市雕塑规划的局限性

与国外城市雕塑规划依附于公共艺术规划存在不同,我国城市雕塑往往是城市公共艺术的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他类型的公共艺术尚不多见。加之城市雕塑的设置多出于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因此,在国内,城市雕塑规划往往独立编制,而少有城市编制综合性更强的公共艺术规划。

从1998年深圳制定了我国第一部城市雕塑总体规划以来,西安③、铜陵④、长沙⑤、上海⑥、哈尔滨⑦、天津⑧、杭州⑨、武汉⑩、苏州⑪等城市均相继编制了城市雕塑总体规划或针对局部地段的城市雕塑规划。从规划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城市雕塑的题材选取、总体布局、分区导控和近期建设计划(表1)。与国外作为公共艺术规划的理念和技术体系相比,我国的城市雕塑规划具有三点局限性:

2.2.1 重政府意志,轻公共价值

由于早期国内城市雕塑建设多为政府主导,雕塑的题材也以政治题材居多,因此,城市雕塑规划不可避免地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政治色彩,市民对城市雕塑规划的参与和认知度较低,城市雕塑布局与市民活动空间结合不够,城市雕塑主题与城市历史和市民文化的契合度不足。伴随公共艺术的发展和市民意识的觉醒,城市雕塑规划有必要走向公众视野,并逐步向公共艺术领域转型,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规划价值观的转变,将满足政府诉求为主的雕塑发展计划转变为以符合城市公共价值观的公共艺术发展方向。

2.2.2 重规划控制,轻规划实施

我国的城市雕塑规划关注对物质实体的规划管控,针对城市雕塑制定了布局、题材、色彩、材质等方面的详细要求,这对于规范城市雕塑的设置具有积极意义,但也限制了艺术家自主创作的空间,过度规划管控导致大量无功无过的平庸作品,而缺乏具有创意的优秀作品。而在国外城市公共艺术规划中最重要的公共艺术项目策划和规划实施策略在我国城市雕塑规划中则被普遍忽略。

2.2.3 重新建雕塑,轻既有雕塑

在国外公共艺术规划中,构建各个时期的公共艺术藏品库是很重要的规划内容,其中包括对历史遗留的城市公共艺术品进行空间再配置、功能优化和淘汰清退。而在我国,城市雕塑规划几乎只关注对新建城市雕塑的规划引导,缺乏对既有城市雕塑的系统普查和处置策略,导致劣质城市雕塑得不到及时清退,占据了宝贵的城市空间,既有的优秀城市雕塑得不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新建城市雕塑与既有城市雕塑存在雷同和冲突等一系列问题。

3 广州市城市雕塑规划的背景

3.1 广州市城市雕塑发展历程

广州的现代雕塑艺术可溯源至近代西学东渐时期,由清末旅外人士从欧洲带回的汉白玉小天使像、狮身人面像等室外小型雕塑,它们是城市雕塑的雏形。上世纪30、40年代,李金发、梁竹亭、潘鹤、尹积昌等雕塑艺术家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和创作,塑造了一批反应战乱、饥荒等历史题材的优秀作品。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在政府支持下,城市雕塑创作逐渐活跃,孙中山纪念像、五羊石像、解放广州纪念像等一批广州标志性的城市雕塑落成。城市雕塑主题以歌颂领袖、缅怀先烈的纪念性石雕为主。改革开放以后,广州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城市雕塑的发展也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广州市政府成立“城市雕塑规划领导小组和雕塑艺术委员会”,开始对城市雕塑进行统一的规划建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英雄广场、人民公园、天河体育中心和广州起义指挥部旧址的4组共25座主题雕塑。到1990年,全市城市雕塑已经超过200座。这一时期城市雕塑的主题不再局限于历史纪念等政治题材,而是逐渐趋于亲民化和大众化。2000年以来,广州市城市雕塑迎来了一个短暂的高峰,借“九运会”之机,广州开始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城雕建设工程。2003年,市委宣传部、文化局决定以每年100件左右的速度,在著名景点、小区设立300件城市雕塑作品。一时间城市雕塑成为广州的公共话题。但在此雕塑建设热潮褪去后,广州的城市雕塑发展则趋于停滞,城市雕塑规划建设水平逐渐落后于国内先进城市。

表1 我国部分城市雕塑规划的内容和范围

3.2 广州市城市雕塑规划的必要性

步入后亚运时代的广州,城市面貌显著改善,但城市公共艺术却发展缓慢,尤其是城市雕塑缺乏精品和创新,标志性的城市雕塑还是上世纪50、60年代创作的作品,当代试验性和创新性雕塑作品缺乏。同时,由于缺乏城市雕塑创作和展示平台,雕塑创作领域相对沉寂,市民与城市雕塑的互动不足。城市雕塑的价值更多地体现为表彰或纪念政治意图、美化城市环境等表面功能,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公共艺术品在激活公共空间、丰富市民生活、塑造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内在价值。因此, 2013年,广州市启动了《广州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旨在发掘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内在价值,以城市雕塑展现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底蕴、岭南文化内涵和自然山水景观,以此强化城市共同文化纽带。引导城市雕塑融入公共空间、走向市民生活,营造活跃积极的城市雕塑审美和创作氛围。

4 广州市城市雕塑的现状特点与存在的关键问题

广州市城市雕塑历经80余年发展,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但广州却一直未开展全市性的雕塑普查。因此,系统摸查广州市城市雕塑现状是开展雕塑规划的基础。调研范围涵盖广州市域7434km2。调研形式包括田野踏勘、公众问卷、部门访谈三种。由于在调研前对城市雕塑的位置缺乏足够信息,因此,田野勘测重点锁定为市域主要公园绿地、公共服务中心、道路广场、居住区、滨水空间等较有可能设置城市雕塑的地区,对已有城市雕塑的数量、分布、类型、主题、功能、体量、色彩、材质、观赏与使用体验、与周边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等信息进行核查评价与登记建库。为保证调研评价的公正客观以及数据建库的统一便利,在调研前期,制定了《广州市城市雕塑调查技术规程》,对调研的具体内容以及统计方式和评价标准做出了详细规定,避免因调研人员的差异而产生调研结果的偏差。在田野踏勘之外,还针对市民、雕塑艺术家、政府部门开展问卷调查和访谈,从各个视角了解城市雕塑现状。

4.1 广州市城市雕塑的现状特点

通过摸查发现,广州市共有1245座城市雕塑,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雕塑分布极不均衡,其中89%集中于都会区⑫,其中仅越秀区就有415座。第二,城市雕塑所在的公共空间相对封闭,可达性和开放度较低。有近半数的城市雕塑位于公园绿地和城市广场,另外校园也是城市雕塑布局的主要空间类型。这些公共空间相对封闭,可达性不高,城市雕塑难以被发现和展示,商业设施、交通门户、城市街道等人流密集的公共空间则缺乏城市雕塑。第三,城市雕塑主题单一,政治色彩较浓。广州市城市雕塑主题可大致分为名人造像、历史事件、生活场景、语言故事、抽象意象、仿真造型、其他类型等七类。其中名人造像类雕塑最多。第四,功能和形式单一,试验性雕塑匮乏。城市雕塑以静态观赏型单体圆雕为主,功能和表现形式较为传统,试验性和学术性城市雕塑匮乏,城市雕塑与观赏使用者的体验互动不足。第五,地标性的精品雕塑缺乏。虽然广州市拥有1245座城市雕塑,但是真正主题特色鲜明,设计制作水平高,群众耳熟能详的地标性城市雕塑却极为有限,通过公众问卷调查,仅有30座城市雕塑被选为地标性的城市雕塑。最后,城市雕塑管理松散。广州市城市雕塑缺乏市一级层面的统筹规划和统一管理,一般以各区为主体自行建设、属地管理;同时,各区雕塑管理部门不一,部门间责权界定不清,缺乏稳定的雕塑建设维护资金来源和筹资渠道。

图7 广州市城市雕塑分布密度

图8 广州市各类主题雕塑分布及各区雕塑主题构成

图9 广州市各类主题雕塑空间差异

4.2 雕塑规划存在的关键问题

由于城市雕塑公共性的觉醒,因此,针对现状问题以及规划目标,可确定规划的7大关键问题。

(1)城市雕塑层次不分明,地标性城市雕塑不突出。需要构建多层次的规划体系,对不同重要性的城市雕塑和城市地段实行分级导控,突出重点。

(2)雕塑总体布局极不均衡、不成系统。需要系统梳理城市雕塑总体布局总体结构。

(3)作为公共艺术品的城市雕塑选址与公共空间不匹配。需要识别城市主要公共空间,以公共空间分布决定城市雕塑选址。

(4)作为公共艺术品的城市雕塑难以反映城市公共价值和自然人文特色。需要梳理影响城市雕塑主题选择的主要自然人文要素,以要素特征引导雕塑主题选取。

(5)城市雕塑创作领域沉寂,试验性和先锋性的雕塑艺术缺乏。对城市雕塑的规划引导应该明确重点,适当留白。对涉及历史文化保护和景观风貌保护的地区加强规划导控外,对于一般地区的雕塑设置应弱化管控,为艺术家预留充足的创作空间。

(6)规划管理缺乏统筹,无章可循。需要强化规划实施机制,完善城市雕塑管理。

(7)公众对城市雕塑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低。需要搭建城市雕塑展示交流平台,充分征询公众和艺术家的城市雕塑发展意见,并与艺术家和市民开展协同规划。

5 广州市城市雕塑规划的主要特点

基于广州市城市雕塑的现状,规划制定需借鉴国外公共艺术规划的先进经验,尝试突破国内传统城市雕塑规划的局限性,注重对城市雕塑公共价值的发现,引导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融合,同时,注重对既有雕塑发掘整理,从公共艺术的视角对城市雕塑进行规划引导。规划的主要特点表现在7个方面:

5.1 重视对既有城市雕塑的普查和处置

规划前期对全市现状城市雕塑进行了系统摸查和建库,并对每一座城市雕塑在艺术设计、制作水平、管理维护、观赏体验等方面进行评价,对既有城市雕塑提出了原址保护、迁移重建、淘汰退场等处置方案,并从中筛选出优秀雕塑作品作为规划的地标性城市雕塑,重点加强宣传展示。

5.2 搭建市域-分区-重点地区三层次规划体系,突出重点,适当留白

在摸查广州市城市雕塑现状的基础上制定市域-分区-重点地区三层次内容的规划框架。市域层面城市雕塑规划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全市城市雕塑进行空间布局结构引导和主题分区指引,同时结合市域主要公共空间的分布确定城市雕塑建设的重点地区。分区层面一方面结合都会区范围,对重点地区城市雕塑进一步实施分级管控,明确重要城市雕塑布点。另一方面结合各辖区的管理需求,将市域层面的规划内容落实到各辖区。重点地区层面则对城市雕塑进行更为详细的要素导控。对其余地区则弱化规划管控,仅对城市雕塑主题选择提出方向性的指引,为雕塑艺术家留下足够的创作空间。

图10 规划的技术路线与层次体系

5.3 发掘城市公共价值,丰富城市雕塑题材

城市雕塑是展示城市自然人文风貌的窗口,广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岭南文化的中心地、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拥有2200余年的历史积淀,又有云山珠水造就的自然格局。然而,现状城市雕塑的主题却难以反映广州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广州城市雕塑规划首先分析了广州各类历史文化线索(包括各界名人、历史事件纪念地、传统风俗,以及历史村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等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将其与现状历史人文主题的城市雕塑对比,发现现状城市雕塑无论从主题的丰富性和分布的广度方面来看,都远没有展现广州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海,地势北高南低,拥有山、水、城、田、海构成的丰富自然景观格局和众多的生态绿地和城市公园。然而,广州反映景观风貌的城市雕塑极其有限,众多地理标志、自然胜景没有得到很好地展示。

因此,要对广州市城市雕塑主题进行引导,使城市雕塑的主题更多地反映广州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自然景观风貌,而不仅仅局限于政治色彩浓厚的纪念性雕塑。

图11-1 城市各类历史人文资源要素分布

图11-2 历史人文类主题雕塑分布

图11-3 自然景观资源与相关主题雕塑分布

图12 城市雕塑主题分区指引

规划以广州市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资源的空间分布为基础,结合城市功能和用地布局规划,利用GIS空间分类和聚类分析,将全市以1km2空间栅格为基本单位,初步划分主题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需要重点加强主题控制的历史地段、滨水地区、生态公园等地段进行修正。最终划分出自然生态型为主、自然生态与人文主题兼备、滨水景观为主、滨水景观与人文主题兼备、历史纪念、地域风俗、日常生活场景、现代城市风貌、现代产业发展等9大主题类型。重点对历史地段、城市生活岸线、生态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等空间的雕塑主题加强引导。

5.4 识别重要公共空间,优化城市雕塑布局

广州目前城市雕塑布局的一个最大问题即在于城市雕塑与城市重要公共空间结合不紧密。尤其是商业设施、交通门户、城市街道等人流密集的公共空间缺乏城市雕塑,城市雕塑与市民交流、互动的界面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重视城市雕塑作为公共艺术品与城市公共空间相结合的特点,在确定城市雕塑总体布局结构的基础上,依据城市重要公共空间分布,识别城市雕塑规划建设的重点地区。规划将城市公共空间分为公共服务中心、城市绿地广场、历史文化地段、交通门户枢纽、生活型和景观型道路沿线、城市生活岸线等类型,通过层次分析和重分类,将市域城市空间分为重要公共空间、次重要城市公共空间和一般城市空间三类。同时,结合各区近期规划建设的重点片区以及地块边界对重要公共空间进一步修正。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共空间的性质和城市雕塑建设主体的差异,将重要城市空间分为以政府开发为主导的纪念性城市空间以及以市场开发为主导的其他重要城市空间。政府开发为主导的重要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地段、景观生态绿地、滨水生活岸线和重要公共服务设施等需要对城市雕塑题材和艺术要素进行严格控制的地区。以市场开发为主导的重要城市公共空间,主要包括商业中心、交通门户、社区中心等地区,城市雕塑的主题和艺术要素可以相对灵活,但必须设置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特色雕塑。而在两类重要公共空间之外的一般城市空间则不对城市雕塑的设置做过多规定,鼓励雕塑创作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图13-1 市域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结构

图13-2 市域城市重要公共空间识别

图13-3 修正后的城市雕塑布局重要公共空间

5.5 服务各辖区规划管理,制定分区规划指引

由于广州市大部分城市雕塑建设管理的主体是各区政府,因此,为了满足配合各区政府规划管理的需求,在市域总体规划引导的基础上,针对广州11区制定了“三图一表”的规划指引,包括:城市雕塑主题分区指引图、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结构图、城市雕塑重点地区分布图、重点地区城市雕塑规划指引表。简明扼要的规划指引,便于各区明确城市雕塑管控的重点和需要统筹协调的内容。

图14-1 海珠区城市雕塑主题分区指引图

图14-2 海珠区城市雕塑空间布局结构图

图14-3 海珠区城市雕塑重点地区分布图

表2 面向实施的近期行动计划一览表

5.6 制定近期行动计划,建设雕塑展示平台

借鉴国外公共艺术规划注重实施的经验,规划策划了包括雕塑公园(场馆)建设、城市标志性雕塑建设、城市雕塑展示平台建设、城市雕塑网上信息数据库与城市雕塑管理体制建设等四大类近期行动计划。

5.7 加强公众参与,与雕塑艺术家协同规划

广州拥有广州美院雕塑系、广州雕塑院为代表的强大雕塑科研创作团队,然而一直以来,雕塑艺术家在城市规划领域缺乏话语权,其艺术作品也缺乏展示的平台。规划尝试搭建与雕塑艺术家和市民协作的平台,一方面,委托雕塑艺术家开展都会区35处重要城市雕塑的设计指引,参与近期建设的城市雕塑展示平台规划,由雕塑艺术家通过场地考察确定具体选址、提出设计意向,并参与重点平台城市雕塑设计导则的制作。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研摸查广州市民对于城市雕塑建设的意见,最终将艺术家和市民的意见纳入规划之中。

6 结语

作为对公共艺术规划的探索性城市,广州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虽然系统地借鉴了国外公共艺术规划的成熟经验,注重从雕塑布局、雕塑主题、平台建设等方面体现城市雕塑的公共价值,但对比国外的公共艺术规划,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首先,规划对象局限于城市雕塑,未涉及其他如绘画、景观小品、灯光影像、标牌广告和经过艺术化设计的城市家具、公共设施、地面铺装等众多类型的城市公共艺术。第二,对于公共艺术活动和公共艺术项目的策划欠缺,对于公共艺术建设的资金来源缺乏考虑。虽然在规划编制的同时启动了《广州市城市雕塑管理办法》的编制,对于雕塑建设机制做了相应规定,也尝试设立公共艺术百分比基金用于城市雕塑建设维护,但相关内容由于缺乏法律依据,并未纳入规划。第三,作为总规的专项规划,为保证规划的有序实施,雕塑规划如何与法定规划衔接,尤其是与控规相衔接是有待探索的重要内容。第四,虽然规划采取了公众问卷调查以及与雕塑艺术家合作工作的形式加强公众参与,但是对于如何搭建长期、持续的公众参与城市雕塑创作、规划、管理的平台仍然缺乏应对措施。最后,虽然规划对现有城市雕塑进行了系统梳理,也搭建了城市雕塑基础信息数据库,但是对于城市雕塑的动态维护,对现有雕塑的处置方式,尤其是劣质雕塑的认定标准以及淘汰、退场机制缺乏系统研究。

伴随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和市民意识的觉醒,城市雕塑已经远远超越政治纪念或环境美化等浅层次功能,而逐渐具有更多公共艺术品的特征和内在价值。因此,城市雕塑规划也应逐步向公共艺术规划转型,从对雕塑艺术的详细设计转变为对雕塑发展的远景构想,从精细化的规划引导转变为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从以政府、规划师主导的精英型规划转变为政府、规划师、艺术家、公众共同参与的公众型规划。

注释:

①City art: Public art strategy, Public Art Advisory Panel, 2007.

②Northgate Public Art Plan, Department of Planning &Development Seattle Public Utilities Office of Arts & Cultural Affairs, 2005.

③西安城市景观雕塑体系规划,2003。

④铜陵市城市雕塑规划,2004。

⑤长沙市城市雕塑规划,2004。

⑥上海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2004。

⑦哈尔滨城市雕塑布局规划,2006。

⑧天津市中心城区城市雕塑规划,2011。

⑨杭州市城市雕塑总体规划,2008。

⑩武汉市主城区微型广场城市雕塑规划。

⑪苏州市城市雕塑规划研究,2008。

⑫广州市都会区范围包括越秀、荔湾、海珠、天河、番禺五区以及黄埔南部、白云南部地区,总面积约为1339km2,占市域总面积的18%。

猜你喜欢

城市雕塑广州市雕塑
巨型雕塑
麓湖春天观景
广州市岭南耐火材料有限公司
我的破烂雕塑
广州市一元文化有限公司
广州市中淲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雕塑
自然雕塑
挪威城市雕塑
公共环境与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