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共享共赢医疗生态圈
2018-09-12文/朱福
文/朱 福
2016年4月,徐汇区—中山医院医疗联合体正式签约启动。医联体启动以来,成功构建了内部分工协作机制,促进了医联体内部优质医疗资源贯通联动。
资源下沉“润物细无声”
徐汇区—中山医院医疗联合体采取院部、职能科室、临床科室三级联动和紧密联合管理模式,由中山医院全面托管徐汇医院,建立了新的管理团队,有效提升医院整体管理能力。其次,职能部门管理以“顾问制、常态化、规范化”为核心,中山医院职能处室负责人担任顾问,对标中山医院制度管理,提升管理质量和水平。第三,在临床科室建设中秉承“中山专家请进来,中心医生走出去”的理念,将中山专家请进徐汇区中心医院担任临床科室学科带头人,引领学科发展,目前已有中山医院的58位国际、国内著名专家全面负责科室工作。第四,围绕“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16字方针,畅通医联体对接机制,上联中山,开通中山—中心绿色通道,下联社区,使中心—社区联合流程顺畅。
近两年来的实践证明,医联体建设之初设计的领导管理架构显现了优势,中山医院将管理思路方法和技术专家优势带到了医院,并以“润物细无声”方式落地,中山、中心、社区构建了和谐包容、共享共赢的生态医疗圈。
医院各项指标也出现“四升二降”的良好局面,即医院的业务总收入、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人次明显上升,平均住院日、药占比明显下降。医院医疗技术能力水平明显提升,人才梯队越来越完善,部分学科实力已跃居市同级医院前列,医院可持续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医联体同时也紧密对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业务交流,提高双向转诊量。共举行社区咨询17次,咨询2699人次,社区门诊接诊病人19445人次,“徐汇云医院”在社区布点 36个,网上就诊790人次,大型检查预约1561人次。这些举措树立了医联体公益形象,扩大了医联体的影响力,为社区群众提供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目前医联体内5家社区的居民“1+1+1”签约率逐年上升,2017年同比上升为19.2%,本地居民对医联体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全面对标上级医院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为核心的院士工作站在徐汇区中心医院成立一年来,医院心内科水平在全市及全国地位逐步提升,群众认可度越来越高,医疗技术服务数量、质量均快速提升。医联体成立后,心内科手术量上升63.68%。
由“大国工匠”周平红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的内镜中心正式启用。一年来,新组建的内镜中心成为集内镜下诊断、治疗、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开展了国内领先的微创治疗。目前,已成为同级医院中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质量最好的内镜中心。
依托中山医院神经内科,联合医院神经内科,成立神经康复中心。大力培养基层医院医学人才队伍,建设神经康复领域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医疗技术的高层次学术平台。医院已纳入上海市脑卒中治疗中心体系。
近两年来,中山医院的专家指导手术、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专家门诊量达5130人次,有效提升了中心医院业务能力和水平。
徐汇区中心医院护理部与中山医院护理部紧密联合,邀请了原中山医院护理部主任徐筱萍担任护理部顾问,并邀请中山医院护理部来院加强护理管理、队伍建设、质量督查,更新护士长护理管理理念,开拓管理思路。先后选派5批共70名护理骨干赴中山医院培训,大大提升了医疗护理水平。在上海市护理质控督查中,由2016年的倒数第二上升至2017年全市第一。
在教学方面,徐汇区中心医院也积极对标中山医院要求,逐步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体系。由中山医院牵头、徐汇区参与的多个科研项目均已启动。
资源共享推进分级诊疗
医联体内部拟定双向转诊流程,开通转诊绿色通道,在医疗机构之间建立统筹协调和分工合作机制,逐步实现中山-徐汇互补、共赢。徐汇区中心医院设置专用病房共105张,普外科由半个病区28张病床增加至3个半病区共150张床位,胸外科恢复独立建制,开设床位8张,新增拥有30张床位的肿瘤介入科。这些措施缓解了中山医院床位压力,为缓解患者住院难的问题,医院结构明显改善,以往的薄弱学科由弱变强,成为医院发展的重中之重。
医联体实际运作以来,医院的医疗业务量明显增加,医联体的多层级合作、分级诊疗工作迈出了比较快的步伐,成效明显。医联体带来的改变在外科系统尤其明显,医院总体的手术难度得到提高,手术量大幅增加,其中III、IV级手术人次5710台,同比增长55.63%,比2015年增长292.9%。
基于“徐汇云医院”系统,医联体内部实现了互联互通,云医院信息资源与医联体成员单位间覆盖对接,更好地满足分级诊疗直通服务要求。借助云医院平台,中山医院MDT团队参与医联体的MDT讨论,进行线上会诊讨论,帮助医联体成员单位切实有效地解决了疑难杂症、危重病人的诊断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