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平:把脉未来 守护承诺
2018-09-12韩华敏
文/韩华敏
翻开杨志平的工作履历,1988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2017年就任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医院院长。在30年的成长之路上,他曾举身赴国难,冲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他承担医改重任,托管县级医院创佳绩、勇闯市医院改革路。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只要利国利民,君子不惧立于危墙之下。
2016年12月,杨志平接下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医院院长重担之时,正是国家医改进入深水期之际。医院搬迁新址,运营压力骤然加大,成立60年形成的发展优势与积攒多年的矛盾同时凸显。如何“把脉”医院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冲出重围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如何着眼于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深化医改?一系列问题等待着杨志平给出答案。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医院必须要以新心态适应新常态,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怎么改?其他医院做不了的,我们要能做;别人能做的,我们要做得更好”对医院未来的把脉,他更是有着独特的见解。一场深化医改的破冰之旅由此开启。
做好顶层设计,让救治水平“升”起来
上任伊始,杨志平聚焦医改重点,抓住三级医院看大病、难病的功能定位,顺应“整合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缜密思考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急危重症救治中心为核心的‘八大中心’(急危重症救治中心、肿瘤中心、康复医学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生殖妇幼中心、信息中心、质控中心、医改中心)”的发展目标。
建筑面积近20万平米的新区医院,使“八大中心”的实施变得“一切皆有可能”。重新规划整合的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充分兼顾急危症重症患者的整体需求,将各领域、各学科最优质的技术、专业、人员、设备等资源深度整合和有效利用,使院前急救、院内救治与重症监护无缝对接,“多学科协同救治的大急诊”体系的建立、先救治后结算的付费模式,以及与国内顶尖医院学术合作的多重发力下,患者从入院到检查、手术、治疗的时间大大缩短,一些在全市乃至全区处于技术空白的高难度新技术、新项目陆续开展,大病、难病、重病患者的救治质量和效率快速提升,令许多原本救治无望的患者收获“重生”之喜。特别是2017年年底,出资600万元引入直升机救援的创新之举,更是地空对接、综合救援、打造边疆“空中生命线”的一次大胆尝试。短短5个月时间,10例心梗、车祸等边远急危重症患者因救治及时、费用低而成功脱险,真正打通了生命急救的绿色通道。
肿瘤中心组建了胃肠外科、泌尿外科、心胸外科等相关学科为一体的专业医疗团队,有机划分为胸腹部肿瘤、泌尿妇瘤、头颈乳腺3组,打破传统医疗和单科医疗的界限,学科组之间增强横向和纵向联合,采用以疾病为链条、MDT(多学科综合诊疗)的工作模式,同时借助引入的全球知名IBM“沃森肿瘤认知计算系统”,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规范、先进的肿瘤治疗途径,治疗效果大大提升,成为巴彦淖尔市肿瘤治疗的新“名片”。
在康复医学中心建设上,杨志平提出走大康复之路,由康复医学科牵头,心脏康复科、神经康复科、中医科、骨科、儿童医院等多学科参与构建新的康复模式。他积极联络,从人员、环境、设备、技术上全方位打造。开辟了2000平米的康复训练厅,通过低碳渠道投资1500万元引入3000万元的国内一流设备,建立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国医堂等多个工作室,同时借助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协作帮扶,使医院从单纯医疗型向预防医疗、康复综合服务型转变,积极推动康复医学中心由自治区重点学科向国家级重点学科的目标迈进。
在健康管理中心的打造上,凸显三级医院资源优势,通过独立区域、充实设备、扩展学科、专家评估、提前干预等系列规范,让市民全程享受一站式服务;同时,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系统管理,将健康体检向精准体检、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发展。
作为妇儿生殖中心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儿童医院,联合多学科拓展业务范围,为患儿提供更具专业性、针对性的诊疗服务,特别是冬季传染病高发期,最大限度满足了全市患儿的就诊需求;产科加强与北京协和医院博士团队的协作,发挥技术优势,使疑难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明显提升;满足新时期国家全民健康及二孩政策需求,即将开展的基因检测、人工辅助生殖等技术将造福全市妇女儿童。
明确的定位为医院发展指明了方向,理念的更新带来了模式的转变、流程的优化和整体医疗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目前,首批成立的五大中心运行日渐规范,整合效益凸显。据统计,五大中心成立运行以来,门诊、住院、手术人次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三四级手术开展近万例,同比翻番,B-entall手术+全主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远端支架术,主动脉夹层腔内覆膜支架隔绝术、动脉瘤破裂的覆膜支架置入术等多项高新技术填补巴市及自治区技术空白;急危重症救治中心救治成功率达85.14%;全年为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达170万元,成为巴彦淖尔市170万各族群众生命健康的“安全岛”。
“八大中心”的改革实践得到了中国整合医学理论倡导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的赞同与肯定,称“巴彦淖尔市医院对整合医学的实践已经走在了前列”。世界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选择在巴彦淖尔市医院建立工作站,他评价说,“医院的医疗改革超前、细腻、富有成效,特别是在急慢分治方面的改革,当属全国前沿。”
整肃重点,让群众看病“省”下来
“医改必须以改善群众就医体验为核心,公立医院不能在医改中追逐利益而迷失方向。”了解基层群众疾苦的杨志平始终不忘服务老百姓的初心,老百姓关注什么、期盼什么,医院改革就抓什么。
巴彦淖尔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地广人稀,176万群众散居于7个旗县区,尽管政府倾斜投入,但占人口80%的农牧民看病依旧“贵、难”。为实实在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杨志平下决心突破制度的桎梏和利益固化的藩篱,从改革的难点、老百姓关注的热点——“药品、耗材”利益链条开刀,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祭出“组合拳”,从源头切断灰色利益链条,打破以药补医格局,让利给老百姓。
2017年3月,药品取消加成;4月,清退遴选药耗供应商;6月,引进药采统一结算平台;7月,建立耗材专用库;9月,确定耗材主供应商;11月,推行药采两票制;12月,成立药监小组、签约主供货商华润;2018年3月,药品实行二次议价、医联体带量采购,6月,红利再返患者……以时间为节点的“专项整肃”一气呵成,一年时间,药品与医院收入彻底脱钩,原65家药品供货商清肃至6家;淘汰临床辅助用药及非治疗性用药;没有降价且年采购量较大的8种药品,停止或限量使用;原本969个医院药品目录减少为841个,除不需要议价的药品外,共有425个药品实现降价,其中下降幅度15%以上的有107个;带量采购的返点优惠用于西药价格再降2%。耗材供应商由原来129家遴选清退至26家,并确定一家主供应商,在医院原有供应价基础上,所有高值耗材至少下降20%,低值耗材至少下降10%。
整肃有效,改革红利显现。以正本清源、切断以药补医利益链为宗旨的药品耗材阳光管理,充分挤压水分,药价虚高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医疗成本明显降低。2017年,医院医疗费用增幅、药占比、检验占比均控制在指标以下,患者门诊、住院费用分别下降32.5%、16.7%,农牧民看病贵问题获得阶段性破解。
“改革肯定要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但我们为什么仍要改革,就是要通过改革保障更多人的利益!为医改闯出一条血路,总要有人先行先试,我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面对来自改革的阻力以及断了财路的供应商威胁,杨志平在全院职工大会上郑重表态。
优化结构,让机制运行“活”起来
任何改革都不会一帆风顺,市医院的改革成就背后充满了艰难与阻碍。据干部职工介绍,最初各大中心的格局调整、药品耗材灰色利益链条的切断以及一系列体制机制的革新,打破了多年固有的管理思维和利益格局,使许多干部职工出现不理解、消极,甚至抵触的情绪,导致制度出台落实难,改革举措推行受阻。
堵不如疏,疏不如导。针对如何引导职工适应改革新常态、增强职工获得感等问题,杨志平开始了他的“疏导”工程。通过各类会议、培训讲座、学术研讨、学习参观等多种形式,杨志平作为改革的领导者,把“铁了心抓改革”的信号充分释放出来,把“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导向树起来,把“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的标尺立起来。
一年来,杨志平亲自主持召开各类会议、培训近60场,外送管理及业务骨干培训学习超过800人次,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教授来院讲学61人次,举办各级各类学术会议50余场;与此同时,加强与国内名医、名院、名校的深度合作,郝希山院士工作站、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北京世纪坛医院腹膜癌诊疗李雁博士工作站等相继落地,极大拓展了全院干部职工的思维和视野,在医院管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持续助力提质增效,医院核心竞争力、职工改革执行力与日俱增。
职工有没有获得感,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改革能否持续有效。杨志平在“堵后门”,切断灰色利益链条的同时,“开前门”,增加医务人员阳光收入,通过优化薪酬结构,调动员工积极性,盘活运行机制。分配方面,突破原有“天花板”,按照“临床、医技科室绩效工资上不封顶下要保底,行政科室绩效工资上要封顶下不保底”的指导原则,对 “RBRVS”绩效考核分配方案进行调整,大幅提高临床医技科室特别是职业风险高、技术难度大、责任担当重等重点岗位的绩效工资发放比例,并根据医院内部医疗诊治结构的重置,完善了诊疗科室与执行科室工作量核算方法,进一步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2017年,全院医务人员人均绩效工资临床科室同比增长97.06%,医技科室同比增长50.69%。同时,医院每年增加投入2000万元,实现护理等编外人员的同工同酬。推行“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上岗和聘期管理制度,一部分有能力、品行好的年轻干部脱颖而出;创新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多渠道、多方位为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加大先进典型的选树表彰;设置爱心书屋、按摩椅、健身器材,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鼓舞士气,激发干劲。
一大批具有积极导向作用的内部管理运行机制陆续修订出台,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内部运行活力增强,干事创业氛围良好,推动了改革顺利、高效实施。
上联下通,让基层看病“快”起来
为了实现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医,杨志平更是顺医改之势,把三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向外辐射,通过远程网络会诊系统“上联”国际、国内知名医院、顶尖专家,“下通”周边旗县、乡镇医院,实现了国际国内知名医院专家——本地三甲医院专家——基层医院患者点对点服务的模式,给百姓看病带来更多的方便实惠。
如今,医院相继加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医院、北京宣武医院的心律失常、高血压防治、远程脑卒中医联体;与中日友好医院合作建立呼吸科、疼痛科专科联盟,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学科专科联盟,并成为北京协和医院博士专家团队协作医院,一次性出资300万元,免除患者的专家会诊和手术劳务费;随着中国西部国际远程会诊中心、沃森智能肿瘤会诊中心、西京消化病医院巴彦淖尔整合医学中心、中国工程院石学敏院士工作站、北京世纪坛医院腹膜癌诊疗博士工作站先后落地,节省时间、降低费用,不用出巴市就能享受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医疗服务正在内蒙古西部区变为现实。
有条件的市民就医解决了,偏远地区农牧民患者、贫困患者的就医问题始终是杨志平的牵挂和心结。杨志平不忘发挥自身公立医院引领作用,勇担责任,消除多重制度障碍,牵头与全市7家二级医院、20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层卫生院建成医联体、医疗集团、专科联盟、远程协作等多形式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签了约不等于医联体就实现了,市医院将体现三级医院担当,与大家利益共享,真正实现优质资源下沉,老百姓受益”,在全市医联体建设推进会上,杨志平掷地有声做出承诺。面对基层医院普遍存在的人才短缺和技术薄弱两大瓶颈,杨志平提出通过信息化建设先行,在医联体成员单位率先实现远程视频会诊、查房、手术,重点推广市医院在急危重症救治、多学科诊疗、大康复模式以及医师助理、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等方面的先进成熟经验,逐步实现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病检、检验、影像、洗消供应等一体化管理的深度融合,变“输血”为“造血”,从根本上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
巴彦淖尔市医院医联体的签约,不仅成为旗县医院的发展机遇,更是巴彦淖尔市百万群众的期待与福利。据了解,一年多来,市医院通过纵向管理、人才培养、技术指导、资源共享等多种形式的帮扶协作,与自治区级贫困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医院深度融合,“小病不出旗县、大病康复在基层”,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边境线上的农牧民也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三级医院的医疗服务;两家旗县医院借市医院之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走上良性运行的发展轨道,让首创的巴彦淖尔市“医院托管模式”达到了政府、百姓、医院、医保“四赢”的局面。
创新服务,让群众就医体验“好”起来
“敢想、敢干、敢担当,重感情、讲义气、接地气”这些周围人赋予杨志平的不同标签,实质上是“服务百姓”精神在杨志平身上的一以贯之。然而,这位面对非典死神没有退却,面对利益商恐吓威胁不曾动摇的北方汉子却也有其鲜为人知的一面,那就是面对老百姓时的柔软和善良。
杨志平将主要精力用于管理的同时,这些年也一直坚持医疗业务工作,作为泌尿外科专家,出门诊、手术、查房一样不落下。为更好地提升群众就医感受,他将“厚德精医、仁爱创新”的院训精神赋于医疗服务全流程,倾心打造医院“家文化”。
进入门诊大厅,琴声悠扬,绿植青青,爱心书屋、母婴室、健康小屋宁静雅致,咖啡厅、便利店、文印店、近邻宝、洗衣店一应俱全,为老弱病残提供助行的爱心服务车穿梭于院街。
20多位医师助理、全科医生环坐服务台,快速预检分诊、开单检查、用药咨询、慢病管理,挂号、叫号、诊治一路流畅;检验采血8窗同开,取号、采血、自助打印报告同区完成;预约挂号、App付费、系统叫号、分时段就诊、就医一卡通、电子卡住院,使得高峰期5000人次的就诊依旧井然秩序。
门诊检查区,爱心早餐车流动服务,为空腹检查患者提供免费茶点;中午无法脱机的透析患者,可以免费午餐;重症家属可以就近休息,免费提供折叠床、夏凉被;住院患者冰箱、微波炉、电视点餐、送餐非常方便;贫困患者在“爱心衣屋”“爱心书屋”自由领取职工捐赠的衣物和文体用品;就诊儿童开辟游乐活动区放松……
开放手术室“现场直播”环节,患者家属在等候区全程观看,并用麦克与主刀医生交流;住院病区的“医患沟通屋”内,原木小桌、素色沙发、饮品、装饰画,医患近距离术前谈话、交流……特色服务开启了医患沟通新模式,点点滴滴,尽为改变。
一系列接地气、有实效的人性化服务举措无不融入了杨志平有温度、有情感的百姓情怀,也营造出了“尊医敬患”医疗文化氛围,老百姓真正享受到医改带来的实惠,医院社会影响力和信誉度显著增强,医患关系空前和谐稳定。据统计,2017年医务人员以代缴住院押金方式退还红包合计金额10万余元,医疗纠纷赔偿额同比下降达50%。
“2017年是医院改革力度最大、也是最艰难的一年,可以说一年做成了过去多年想做而未做成的事,得益于杨志平带领的院领导班子站在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谈起医院的发展现状,巴彦淖尔市医院副院长岳勇感慨良多。
面对医院未来的发展,这位靠苦干实干一步步成长起来的优秀院长感到任重而道远。他认为,“医疗作为国家最大的民生工程,就是要真正解决基层的、贫困的百姓就医问题,因此一个合格的医院管理者,必须通过改革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水平、更具人性化的卫生和健康服务,满足新时期群众不断增长的就医需求。同时,国家要帮助广大医务人员改善工作生活条件,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提升全民健康的幸福指数。”
这对杨志平和巴彦淖尔市医院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