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都匀建成黔南美丽城市
——访黔南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王建忠
2018-09-12杨刚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杨刚
精准定位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要遵循科学规律,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相关配套改革,鼓励各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胆创新。都匀在定位自身城市发展时如何彰显地方特色?
王建忠:都匀是贵州省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南地区出海重要交通枢纽,黔中经济区五大主要城市中心之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都匀是黔南发展的“火车头”,距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仅78公里,与贵阳“半小时交通经济圈”、与珠三角城市群“四小时交通经济圈”逐步形成,具有承接沿海城市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
当前,都匀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新发展理念”,突出发展优先、生态优先和民生优先,深入实施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一圈两翼”发展三大主战略,力争在创建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中走前列、作表率,围绕建成国家多民族创新发展示范区、贵州南部中心城市及现代产业发展集聚区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都市进程,奋力把都匀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协同进步、民族文化繁荣、生态优势突出、民主法治健全、人民幸福安康的美丽城市。
:贵州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扶贫思想,深刻领会“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任务”等十个重要论述。就都匀市而言,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助推脱贫攻坚?
王建忠:一城多乡是都匀的特点,城市和乡村之间怎么做到自然和谐的过渡,并形成一幅和谐画卷?我认为城乡融合就是要打破城市和农村发展的壁垒,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协调发展,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比如都匀正在实施的老城区、经济开发区和各中心城镇带动周边多个村庄联动发展的“1+N”模式,统筹建设城镇和周边农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布局现代农业园及山地高效农业,优化产业园区布局,重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造一批精品景区,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业;引进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以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变农民为产业工人,变周边村庄为社区,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
推进人的城镇化
:棚户区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都匀推进棚户区改造有何现实意义?预期的目标是什么?
王建忠:都匀市曾有十几个棚户区,路面坑洼不平,街巷狭窄拥堵,基础设施滞后,居住条件较差,安全隐患也很突出,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和城市形象。通过棚户区改造,“十二五”期间,都匀城区面积从过去的24平方公里扩容至68平方公里,先后荣获2015年度、2017年度“中国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
在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以棚户区改造为抓手,着力提升城市品质。按照计划,2018年至2020年都匀将实施9个棚户区(其中,都匀市8个,经开区1个)改造项目。根据每个棚户区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因地制宜,规划打造金融、办公、商业、居住、人文等各具特色的新型城市区域。
都匀坚持以城镇化集中安置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时期,将实施2990户12393人易地扶贫搬迁。图为黔南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王建忠(前右二)和都匀市委副书记、市长邓忠学(右一)在都匀易地扶贫安置点了解建设情况。(文勇 / 摄)
预计到2020年,都匀市常住总人口达7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2万人,城镇化率达74.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到260亿元左右;中心城镇大扩容,全面完成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任务,构建山地特色新型城镇体系,基本形成适应“双百”城市(面积100平方公里、100万人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交通、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体系;生态建设大拓展,完成主体功能区布局,绿色低碳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国家公园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环境模范城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突出成效;民生福祉大改善,农业农村大投入、大规划、大建设、大变样,农村贫困人口按国家现行标准全部脱贫。:棚户区改造涉及“拆、建、管”各个环节,如何做到有效衔接和保障?
王建忠:推进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市级层面,都匀成立了“124”(一大,即党的建设工作;二急,即脱贫攻坚工作、2019年承办黔南州旅发大会筹备工作;四重,即城建和棚改工作、园区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工作、2020年承办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建设工作、服务开发区建设管理工作)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组建7个工作专班,城建和棚改属于“四重”之一。
通过分类施策做到有的放矢。分别针对棚户区改造城中村农民、易地移民搬迁农民、本市在城区和集镇区租房的农民工、外来人员和返乡农民工落户都匀制定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市民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融合发展做到共融共生。一是“新型城镇化+脱贫攻坚”,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实现“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的就地就近城镇化;二是“新型城镇化+双创”,建立都匀市农民工创业园,出台《都匀市创业奖励补贴实施办法》等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文件,吸引外来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创新创造。
通过搞好配套做到稳住转户。都匀不仅制定了《都匀市外来经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管理办法》《都匀市住房保障配套政策措施》等公共服务配套政策文件,还通过项目建设解决城市中“看病难”“上学难”“出行难”“活动难”等问题,保障各类新增市民进得来、住得下、能发展。
构建智慧都市经济圈
:都匀市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力争通过五年努力,让都匀更加富有实力、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在国内更有影响力。
王建忠:在新形势下推进城镇化,肯定不能像过去那样大拆大建和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必须选择一种新的城镇化模式。
特色品牌的城镇化。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特色的产业、特色的品牌,这样才能形成竞争力,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都匀以“都匀毛尖”独有的资源禀赋和自然优势,构建起具有都匀色彩的产业体系;同时大力培育以毛尖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绿色文化、三线文化为特色的剑江文化,塑造都市文化品牌。
集群的城镇化。城镇化像产业集群一样,发展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只有通过集群的城镇化,才能促进城市之间的分工协作,提高整个城市体系的运行效率,达到优化资源配置、保护环境的效果。从“大都匀”建设,到“泛都匀”经济圈构建,再到“都匀”变“都市”战略定位,都体现了这种理念。
智慧的城镇化。建设物联网、互联网,通过推进智慧城镇化的建设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早在2015年11月,都匀就编制了《云上都匀智慧城市总体规划》,如今“云上都匀”“政务110”“多规合一信息化”“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大数据应用平台已在都匀有了很好的“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