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馨的家园
——栗木敬老院二三事(纪实文学)

2018-09-12王智源

夜郎文学 2018年3期
关键词:养女敬老院孤儿

◎ 王智源

在敬老院工作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当我以局外人的身份再次拜访它时又是另一番情景。五年间,断断续续的与敬老院发生的故事让我难以忘怀,感慨良多。

1、初当院长

从林业部门调动到民政局工作不久,我被委派到栗木敬老院当院长。对于新工作,我则兴奋加新奇;作为一名有16年党龄的干部,我创新地开展工作,在敬老院成立党支部,并与管理员们一道,逐渐打开了局面。

栗木敬老院位于边阳镇栗木村西南面一土堡上,正南面围墙外是一片枫树林子。敬老院占地面积11867平方米,建筑面积2360平方米,三层楼房,共有50间居室,总工程投资368万元。院里有空闲的菜地,可以组织老人们下地适当劳动,活动活动筋骨。大院右侧场地上安装了篮球架,只是半边架子,那也是院民玩球锻炼身体的地方。

我们找人安装好水、电、闭路后,2010年3月20日顺利开院纳人。正是喜庆的日子,各乡镇民政办组织辖区内的服务对象前来报名。家住边阳镇下坝村的田孟云母女随同镇民政办工作人员一起来,当天报名入住了敬老院。

我带着田家母女上二楼领取生活用品,并安排好房间。细看老人身旁的田仁毅,小女孩9岁的年纪,头上留着羊角辫子,很可爱的样子。尽管进入了春天,但这里天气不算热,小女孩还穿着大红的羽绒服,淡灰色的皮鞋。第三天后,她被转学到栗木小学复读三年级。

细问才知,田孟云老人原有一对子女,谁知两个孩子长到17岁先后病死,丈夫把这事怪罪在她的身上,吵架了多次。丈夫长住县城,很少回家,后来两人不得不离婚了事。

人到中年的田孟云曾是村民小组组长,思想积极上进,还是一名中共党员。在田孟云孤苦无依的时候,生活对她出现了微笑。

一天卖完菜回家的路上,田孟云路过边阳镇第四小学旁边时看到一大纸箱,内有一女婴。她如获至宝地抱起婴儿,放进背篓里,快步走回家,生怕别人看见。尽管娃娃幼小,营养不良的样子,但田孟云当作自己亲生女一样看待。自己没有奶水,就变戏法似的每天牛奶、豆奶间隔着喂,女娃很瘦,还喂过酒药、健胃消食片,她盼望孩子身体慢慢地好起来。

田仁亿是养女,与田孟云同属土家族。她入了户口,又办了领养手续。养女田仁亿从小是乖乖女,性格外向,胆大心细,乖巧可爱,她越看越喜欢。田孟云年纪渐大,繁重的农活已干不了,镇里知道她的情况,建议其到敬老院生活。田孟云没有什么顾虑,养女听说院里还有其他孤儿,就同意来了。

在平时,敬老院注重对孤儿们的心理疏导和特长培养,请校外的爱心人士来教腰鼓和舞蹈,几十个孤儿都愿意报名参加了各种兴趣小组,每个周末便是她们最快乐的日子。于是每到年节,需要表演节目时,她们便积极组队上场。

现在,手语表演《感恩的心》成了敬老院里最拿手的保留节目。

2、采访田孟云

2013年5月,我离开民政部门,抽调到县电视台当新闻记者,才隔一年多时间,当我回到敬老院时,则以记者的身份采访敬老院的新鲜事,与老人们共度端午佳节。

端午节当天,敬老院的几位老人和膳食小组的工作人员在大餐厅里围成一圈,开始选叶子,拌糯米,包粽子。63岁的田孟云包粽子最有经验,她在示范,教大家包粽子的方法,包着包着,情不自禁地唱起山歌来:

五月里来是端阳,老少个个喜洋洋,

全得党政来领导,幸福生活永不忘。

旁边的老头史修平抬着头对唱道:

唱首山歌颂党恩,党的恩情似海深,

老来有养心头喜,树高叶茂不忘根。

室内响起了一阵阵笑声。

新任的院长告诉我,为了不让老人们烦闷,真正感受到传统节日浓浓的气氛,敬老院食堂买到上等的糯米和粽叶,组织老人参与包粽子,一起感受节日的快乐。

下午,我在院中乒乓球桌旁与孤儿贲克度闲聊了几句。我问道:你在老家时经常吃到粽粑吗?

贲克度坦诚地回答说:没有,因为我在家的时候没有哪个帮我包,自从来到敬老院以后,老人们包粽粑,所以每年的端午节我都能吃到粽粑,心里很高兴。

吃粽子前,敬老院的老人小孩全体坐在餐厅里,围成个大圆圈。院长宣读游戏规则后,老人们开始传递粽子,违反规则的就上场表演节目,学动物叫或者唱歌。搞怪的节目大家最开心,笑声和掌声此起彼伏。

随后,工作人员分发粽子。大家在品尝喷香的粽子时,端午节的温馨和浓浓的粽香让他们少了想家的念头,百十颗心融合在一起,融进了亲情。

我问了正在大口咬吃粽子的田孟云味道如何?她笑着说:“原来我在家的时候,过端午条件很差,没有时间过节,忙忙碌碌的,有时候连饭都没时间吃,哪有时间来包粽子呢?现在,我在养敬老院生活,端午节过得很开心。”

3、孤儿学艺

“我们现在北京挺好的,请您放心,我们会努力学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徐忠良院长接到两名孤儿来自北京的电话。

这两名孤儿分别是12岁的田仁亿和13岁的梁群妹——两人将进入北京中国煤矿文工团艺校求学。徐院长介绍说,两个孤儿天资聪颖,小田自幼爱好跳舞,而小梁爱好唱歌,自两人进入敬老院后,一直成为院里的开心果。两人小学毕业不久,她们的命运发生了转机。初夏,由共青团中央组织国家八部委关于“根在农村、心系民生”调研团,到罗甸县栗木敬老院调研,当天,调研组对孤儿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领舞、领唱的田仁亿和梁群妹的表演大加赞赏,并表示将竭力推荐两人进入中国煤矿文工团艺校学习。

2014年8月,田仁亿和梁群妹两人同时收到录取通知书,但两人六年的全部开支至少需要44.76万元。敬老院院长为此事头痛了几天。

据了解,中国煤矿文工团艺术学校隶属于国家安全生产监察管理总局中国煤矿文工团,是一所国家承认的中专学历的公办学校。校方来人与罗甸县民政局磋商。为了孤儿的前途,县民政部门及中国煤矿文工团艺校决定共同出资让孩子进校深造。田仁亿和梁群妹在校的学习、生活费用每人每年37300元,其中校方承担17300元,民政局出2万元;6年校方共承担费用20.76万元,民政局24万元。

▲ 又是一个好丰年 /卢碧忠 摄

9月1日时,校方代表与民政部门达成一致意见,签订了协议书,受益人是田仁亿和梁群妹两个孩子,她俩如愿地圆了求学梦。

相隔五年了,我的到来使他们感到惊讶,因为我已调离民政部门。我说明了来意,问最近几年有没有什么新鲜事儿。其他老人在看电视,而与我坐在一楼长椅上的几个老人正悠闲地聊天。他们说谁谁爱喝酒,谁谁爱唠叨,谁谁爱锻炼身体等等,我都会细心地听。

最健谈的要数老奶奶田孟云。眼前的田孟云头发花白,上身着一件横条的圆领T恤,大裤脚深蓝长裤,洗得半旧不新的布鞋。

她说,现在女儿在北京读书,人还小,在学校听老师的话,成绩慢慢提高了,比在乡下时好多了。女儿每个周末都要打电话问候几次,问问我的身体状况,劝我少抽烟多运动,吃好身体才好。我同时还知道她在学校里的事,学的舞蹈有进步,养女摆一字叉的图片以短信的方式发到我的手机上,想想女儿时就翻手机看照片,这也是值得荣耀的事。

令人高兴的是,敬老院每个月都要把生活费、零花钱都汇给在北京读书的两个孤儿,她们衣食无忧了。

我很关心两个小孩在北京的学习和生活,现场让田孟云与养女电话连线,发些学习的照片过来。只一分钟,我的手机有了两个孩子学习舞蹈时的照片。我肯定了她们的成绩,说了些鼓励的话。

最让田孟云感到欣慰的是,养女田仁毅逐渐懂事,学会感恩了。养女每个周末都要来二三个电话,有时她会说感谢养母的话:“感谢您给我第二次生命,我才有今天。我会努力的,一切都会好的。”

“嗯。一切都会好的。”田孟云拿着手机的手抖动了几下,眼里似有泪花在闪动。

猜你喜欢

养女敬老院孤儿
老人摔伤未告知家属 养老院担责
鲍某某涉嫌性侵“养女”事件调查
清单
敬老院的微笑
赵氏孤儿
12年后,归来的“养女”
火场救人
梦鸟
养女已嫁人,还有继承权吗
九旬老太与养女的“孝心官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