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爱国者还是“叛国者”?
——评传记电影《斯诺登》

2018-09-12季华越

传记文学 2018年9期
关键词:林赛中情局科尔

季华越

中国艺术研究院

美国导演奥利弗·斯通一直对政治人物、政治事件情有独钟,曾经拍摄过《刺杀肯尼迪》《尼克松》《布什》等传记电影。2016年,奥利弗·斯通以2013年“美国中情局前雇员泄密事件”的主人公爱德华·斯诺登为主角,拍摄了传记影片《斯诺登》,展现斯诺登从2004年参军、受伤后进入美国中央情报局工作,再到2013年披露美国政府“棱镜”计划等项目这近十年间的传奇经历。影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叙事时空的营造等方面颇具特色,对于自由与安全的关系问题,也有着独到的思考与见解。

平民英雄式的人物塑造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饰演的爱德华·斯诺登是影片的主人公。2004年,斯诺登应征入伍,在训练中双腿受伤,之后通过应聘进入美国中央情报局。2007年,斯诺登被指派到瑞士日内瓦进行维护中情局网络安全的工作,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可以最大范围搜集互联网信息的“Xkeyscore”计划,也第一次对美国情报机构所宣扬的正义性产生了怀疑。2009年,斯诺登从中情局辞职,作为戴尔公司的私人承包商去往日本为美国国家安全局工作,斯诺登在日本创建了全天候备份系统“史诗避难所”程序,这个程序保证了美国在遇到任何袭击时不会丢失任何数据。斯诺登了解到,美国在包括中国、日本、巴西在内的多个国家都设置了间谍程序,本以为在奥巴马上台之后这些情况会有所好转,但现实令他彻底失望。2012年,他被调往夏威夷工作。2013年,斯诺登在夏威夷窃取了美国情报机构大量的秘密文件之后,逃往香港。

影片开头,斯诺登手里拿着魔方朝着纪录片导演劳拉·帕特阿斯和《卫报》记者格伦·格林沃德走去,这三人便是整个事件的核心人物,几天之后,他们一起做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

故事一开始,便将斯诺登的人物性格通过几个细节表现出来。斯诺登与两人接头,环顾四周后才说出既定的暗号,来到酒店房间,斯诺登便把两人的手机放进了他专门为屏蔽高强度信号而买的微波炉里,这几个细节表现出斯诺登的谨慎、小心。在进入中情局工作之前的应聘中,对于提问者“你相信美国是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吗”之类的问题,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是。”斯诺登认为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日子是9月11日,并且他的目标是帮助美国改变世界,因此斯诺登曾是一个绝对的爱国者。斯诺登还是一个十分聪明而且好学的人,他一进入中情局的培训班,就在测试中第一个完成任务,令人刮目相看。但是随着斯诺登不断接触到一些监视项目和计划,让他对这些项目的合法性产生了怀疑。他发现美国的监视范围大到令人震惊,甚至地球上每个人的生活都处在一种随时被监控的状态,“不管你用任何理由说服你自己,这事跟恐怖主义无关,恐怖主义只是个借口,这是关乎经济和社会支配的事,你唯一在维护的,就是自己国家政府的霸权”。斯诺登写的“史诗避难所”程序原本仅是作为一个备份程序,在出现重大情况时能够保证原有的数据不被丢失,但是之后斯诺登发现自己写的备份程序却被用作他途,斯诺登终于意识到,自己在监视别人的同时也在被监视,并且随时会让身边的人处于危险之中。影片再一次用中情局对他的询问来表现这种转变,与前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斯诺登对于相同的问题,即使答案是一样的,但测谎仪的巨大波动还是暴露了他的真实内心。

影片完整全面地呈现了斯诺登近十年间的工作经历与情感变化,展现了他从一个绝对的爱国者到“自由主义者”变化的心路历程。而让斯诺登实现这种转变的,除了在中情局工作时接触到的大量绝密计划之外,女友林赛·米尔斯应该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影片也着重表现了斯诺登与林赛的这条情感线索。斯诺登与林赛相识于斯诺登在军队受伤之后、刚到中情局工作的时候,斯诺登保守且寡言,林赛则是一个自由奔放的摄影师。两人第一次见面,林赛一眼就看穿斯诺登的心事。遇到反对布什的示威活动,斯诺登沉默不语,林赛却十分积极,此时的斯诺登说“我不太喜欢攻击自己的国家”,这句话似乎与他之后的“泄密”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暗示了导致斯诺登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之一,就是林赛。性格上的差异并没有影响两人一见钟情,两人很快便坠入爱河,开朗活泼的林赛成了斯诺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斯诺登也慢慢被林赛改变。正如林赛所说,她是斯诺登内心的自由主义慢慢滋长的最大“功臣”。与林赛在一起的时间越快乐、自由,越让斯诺登在工作中感到不安,也越让他开始怀疑自己工作的正义性,斯诺登深陷于对林赛的情感和对国家安全的责任感的矛盾之中,他也不断因为工作与林赛产生分歧和争吵。2012年,斯诺登被调往夏威夷工作之后,内心越来越动摇,直到他一直以来的“导师”科尔宾以林赛来威胁他时,他才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中,甚至是女友林赛也被密切监视。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下,他选择了带着绝密文件出逃香港,可以说,保护女友林赛是让斯诺登选择将美国政府的这些绝密文件公之于众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如果说对于斯诺登来说,林赛象征着情感与自由,那么与之相对的,斯诺登从进入美国中情局以来的“导师”——高级指导员科尔宾·奥布莱恩,便是影片中政府、权力以及国家意志的化身。在科尔宾看来,现代战场无处不在,武力无法阻止恐怖行动,但是脑力可以,而人的脑力是不够的,所以就要借助科技。科尔宾要培养大量的计算机精英,他认为如果不这样,美国就会被其他国家在网络空间中瓦解。科尔宾的确很有远见,他一直在用“为国家做贡献”这一点来鼓动斯诺登,他深知斯诺登对自己的国家有着深切的责任感,他对斯诺登说:“我们把权力用在了对世界好的方面。”在科尔宾看来,如果没有网络部门,美国无法保护自己不受恐怖主义的袭击和网络的攻击,“大多数的美国人不想要自由,只想要安全”,“如果你想要安全地使用所有的新鲜东西,你就要付出代价”。斯诺登在夏威夷工作后与科尔宾有一次远程谈话,屏幕上的科尔宾俯视着斯诺登,他对斯诺登说的话,听起来风轻云淡,但是却句句都砸在斯诺登心里,在科尔宾面前的斯诺登显得渺小无力。从斯诺登一进入中情局的培训开始,科尔宾便为斯诺登勾勒出了未来战争的宏大蓝图,激发了斯诺登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爱国心与责任感。科尔宾规定着斯诺登的行为,并且合理化斯诺登的怀疑,将政府违法的行为戴上责任感与正义感的帽子,从这一层面来说,他是斯诺登一切行动的发出者。

影片中斯诺登还有另外一个导师——汉克·福雷斯特,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把他看作是斯诺登的精神导师,他的存在让斯诺登在情报工作中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理智,或者说是底线。汉克作为一个过来人,向斯诺登讲述自己的故事——成果被销声匿迹,上诉却得不到结果,最后被雪藏,被派到培训班当老师。汉克的经历激发出了斯诺登潜藏着的“反叛”因子,他同林赛一样,也慢慢改变着斯诺登的观念。当斯诺登因为揭露美国国家安全局而接受采访时,汉克看着电视上的斯诺登,略带自豪地说道:“他做到了!”或许汉克欣慰的是终于看到有人做到了他没能做到的事情。

影片中有一段斯诺登和林赛站在罗斯福的纪念碑前的镜头,纪念碑上写着:“一个人的功德效用,取决于他有否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全力实践自己的理想志向,失败很糟糕,但是更糟的是没有去争取成功。”说斯诺登是平民英雄,并没有让他的英雄成色有所降低,相反,正是这种平民色彩,才让他的所作所为显得更有英雄气概。斯诺登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住在天堂般的夏威夷,赚很多钱,要给予你什么,才能让你放弃这一切。”斯诺登放弃了普通人很难放弃的东西,同时也承担起了巨大风险,他怀着对国家和公众的责任感与祖国“对抗”,这让他的行为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传记电影《斯诺登》剧照

当下和过去交织的多时空叙事

斯诺登从2004年到2013年近十年的经历是影片所着力表现的故事区间,除了叙述斯诺登经历的过去时空之外,影片与之相对还设置了当下时空,即斯诺登逃往香港之后与纪录片导演劳拉·帕特阿斯和英国《卫报》记者格伦·格林沃德见面后的几天,这其中又对斯诺登决定“泄密”之前的一年进行了重点表现。过去时空与当下时空的交叉,还原了2013年6月斯诺登“泄密事件”的全过程。

影片开始于2013年的香港,是这部电影的当下时空,纪录片导演劳拉·帕特阿斯和英国《卫报》记者格伦·格林沃德在香港美丽华酒店对面的商场,等待着斯诺登与他们“接头”。斯诺登与两人见面之后,通过简短的暗号交流,带着两人来到了酒店的房间,略显紧张的斯诺登在劳拉的镜头前开始介绍自己,讲述自己这十年间的经历,影片的镜头也随着斯诺登的讲述转向了另一个时空,即2004年,彼时的斯诺登还是一名军人。到培训结束之前,影片再次回到当下时空,斯诺登开始为记者讲述他接触到的中情局的计划,首先便是他在日内瓦中情局执行的第一个部署,也就是“Xkeyscore”计划,影片又回到过去时空,开始讲述他在日内瓦的经历。故事在奥巴马当选总统之后再次回到2013年的香港,奥巴马的上台在斯诺登看来似乎事情能有些好转,因为就在斯诺登了解了大量的监听项目并为之震惊时,奥巴马却强调如果他上任将不会有非法监听这样的事情存在,故事在这个地方告一段落,镜头转回现在的时空。

用这样一种将当下时空与过去时空相互联系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不仅使影片在叙事上给人一种相互呼应的感觉,而且制造了一种蒙太奇,在了解斯诺登的经历之后,观众才能体会他选择这样一种生活方式的理由以及心境产生变化的过程。不仅如此,当下的时空还起到过渡故事的作用。比如,在斯诺登的采访因为一些小插曲告一段落时,劳拉发现斯诺登似乎对摄像机有着一种不适应的恐惧感,斯诺登解释说这缘于他开始担任戴尔公司的承包商在日本工作时期。

影片用了一半的时间讲述了斯诺登在中情局工作的十年,在叙述故事方面,并没有太多笔墨,却在后半部分着重表现了斯诺登在决定“泄密”之前的个人情感变化,这其中不仅包含他与女友林赛的情感关系,还包括他自身的身体原因以及他内心的挣扎,影片在这几方面都表现得十分细致。

2012年,斯诺登带着女友一起来到夏威夷工作,在这之前,斯诺登已被查出患有癫痫,但是林赛还是尊重斯诺登的选择,陪他来到了夏威夷,影片对于斯诺登为美国国家安全局的最后一份工作着重进行了表现。斯诺登来到夏威夷之后,发现他的“史诗避难所”被用到无人机和阻止“恐怖主义”轰炸之中,爆炸的镜头在斯诺登晃动不安的瞳孔里反复回放,表现了他内心的不安。为了在工作中保持清醒,斯诺登停用了治疗癫痫的药物,这让林赛十分生气,她认为斯诺登不应该为了工作不管自己的身体,而斯诺登却再一次强调自己的国家使命感和责任感,这让两人产生分歧。而这之后,斯诺登终于意识到不单是自己,连林赛也处于被全面监视之中,他才决定将这些信息公开,开始与纪录片导演劳拉联系,影片这时开始逐渐将两个时空、两条线索合在一起。

影片将斯诺登十年间的经历分成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穿插当下时空的采访以及“泄密事件”的进展,这样的分段叙事不仅使得故事发展的脉络更加清晰,而且当下时空与过去时空的交替,也增加了故事的悬疑性,充分调动起观众的好奇心。

对于网络安全与自由的深层次反思

影片中在讨论布什允许美国间谍绕开法院监听电话,并扩大了监听范围的做法是否符合宪法时,科尔宾提到了美国的FISA法庭,也就是外国情报监视法,它会秘密签发一些许可,这些程序是不被公开的,因此媒体所报道出来的只是部分真相。FISA法庭对于故事发展是一个关键点,斯诺登进入中情局培训班之后了解到FISA,便以为所有的情报工作都有着秘密的条款和法规进行约束,其实不然。斯诺登在日内瓦接触到了“Xkeyscore”计划、棱镜计划,这些可以监视全世界的所作所为的项目,不仅监视人们的公开言论,同时也监视着他们私下的言论,包括邮件、短信、聊天记录等在内的所有信息,只需要一个人名,或者几个关键词,所有与之相关的信息便会一目了然。斯诺登极为震惊,而后他的同事也回答了他的疑问——FISA法庭只是一个“傀儡”,会有其他的秘密条文来合理化这些“不合法”的监视行为。

传记电影《斯诺登》剧照

如果你想接近一个人,你可以通过这个强大的“搜索引擎”,去发现他的弱点或污点,进而找到切入点,从而利用他。然而这样的利用却会让随便一个人为此丢了性命,这是斯诺登所没有想到的。很快,奥巴马在上台前承诺,在不违背宪法和自由的前提下,他将提供给情报机关和执法机构所需要的追踪和铲除恐怖分子的工具,这就意味着,不会再有针对美国公民的非法窃听。但事实并没有像斯诺登想象的那样,他在日本担任戴尔私人承包商时又接触到了更为让他震惊的项目,他发现自己的国家开始渗透进其他国家的公共基础设施之中,也就是说,他所做的这些间谍程序,可以随时让一个国家的公共设施瘫痪,但此时的斯诺登也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体制会自我修复”。他奉命每天使用程序搜索着恐怖主义的隐患,而他监视的大部分却是美国人,这虽然让他觉得很奇怪,但是他会以阻止一场炸弹袭击、拯救成千上万的人生命这样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而事实是,在监视那些所谓的坏人的同时,也会看到与这些人相关联的所有的人,那些普通人也在被监视,这会形成一张无比巨大的无形的网,这张网甚至可以包括全世界的任何一个人,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恐怖分子,地球上每一个人的生活都被储存在了一个数据库之中,等待着被人观看。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这种发展势头使其资源和能力呈现出了一种不平衡的分布,有着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在互联网环境下,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优势,而缺乏技术和资源的发展中国家则进一步被边缘化。影片中斯诺登曾说:“互联网是一项技术,它能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了解彼此。”之后他曾向科尔宾质疑过,是否应该为了阻止恐怖袭击和网络攻击,去监视数十亿的人。科尔宾回答说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是主动发给公众看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那些人们选择公开的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监视则意味着普通人没有了选择权,他们的生活被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斯诺登本人

媒体在“斯诺登事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国第一宪法修正案指出,‘国会不得指定任何法律……来限制人们的言论或者出版自由’。托马斯·杰斐逊认为自由报刊应成为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起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力。” 斯诺登之前认为媒体过于自由,但是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斯诺登将自己手上的数据、文件等交给了媒体,让媒体帮助他把这些数据公之于众,让大众来评判谁对谁错,这也凸显出了媒体在当今社会舆论中的引导作用。在“斯诺登事件”中,以《卫报》和《华盛顿邮报》为代表的主流媒体,需要做的就是通过有经验的记者,带领公众,了解这个非常复杂的故事,只要公众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听信任何一方的一面之词。影片中的媒体在突发事件时,引导大众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承担起了作为媒体的社会责任。

作为一个普通人,斯诺登认为揭露这一切是他的责任。他在采访中说:“我最害怕的是什么都不会改变,几个月、几年后,仍然变本加厉,最终某一刻,新的领导人上台,按下开关,到那时,人们就什么也做不了了,无法反抗了。”如果不公开这些信息,没有这场辩论,使人们来思考自己的基本人权是否被侵犯,人们就会迷失。如果斯诺登的行为没有任何改变,没有引起国家的关注,那么他相信,会有更多的人站出来,这让人想起韩国电影《熔炉》中的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猜你喜欢

林赛中情局科尔
突击测验“冠军”
三年内所有的星期天
在长城捡垃圾的老外
美前防长新书被指违规
斯盖拉·格蕾:金子在发光
美国中情局遭空前质疑
塔利班炸死8名中情局特工
好莱坞“坏女孩”新片没市场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