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拟演练

2018-09-11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下阕池州词人

水调歌头

◎苏 轼

余去岁在东武,作《水调歌头》以寄子由。今年子由相从彭门居百余日,过中秋而去,作此曲以别。

余以其语过悲,乃为和之,其意以不早退为戒,以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云耳。

安石在东海,从事鬓惊秋①。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一旦功成名遂,准拟东还海道,扶病入西州。雅志困轩冕,遗恨寄沧洲②。

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我醉歌时君和,醉倒须君扶我,惟酒可忘忧。一任刘玄德,相对卧高楼。

【注】①安石:谢安字安石,早年隐居,四十余方出仕,之后仍不忘隐居,镇守新城时打算“经略初定,自江道东还”,后志不遂,病死京城。从事:从政。②沧洲:水滨,古代多借指隐士所居住的地方。

阅读上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1.以下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鬓惊秋”即“为鬓生白发而惊”,明写谢安出仕较晚,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

B.词人借写谢安“中年亲友难别,丝竹缓离愁”,表现了他与弟弟苏辙分别时的不舍。

C.“雅志”句说做官妨碍了谢安隐居志愿的实现,这隐含着词人对贪恋功名者的批判。

D.结句引用“求田问舍”典,自比许汜,言自己已无忧国之心,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

E.本词结构清晰,“岁云暮,须早计,要褐裘”三句承上启下,上阕咏史,下阕抒怀。

2.词序末两句说“要以谢安没能早退为戒,要以退隐后兄弟相从的快乐作为安慰”,请结合全词分析这两句话在词中的具体体现。

答:

宿池州齐山寺,

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杨万里

我来秋浦正逢秋,梦里重来似旧游。

风月不供诗酒债,江山长管古今愁。

谪仙狂饮颠吟寺,小杜倡情冶思楼。

问着州民浑不识,齐山依旧俯寒流。

阅读上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诗题中的“九日”与“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一词描述的是同一个节日,古人喜在此佳节登高远望,啸咏骋怀。

B.本诗首联点明来秋浦(即池州)的时间和自己对这里的向往,以实为梦,以新游为旧游,写出对此地的亲切感情。

C.颈联中,“谪仙”诗风豪放,“小杜”放荡不羁;前者写出过“直挂云帆济沧海”“风雨不动安如山”等名句。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诗人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

留客住

◎柳 永

偶登眺。凭小阑、艳阳时节,乍晴天气,是处闲花芳草。遥山万叠云散,涨海千里,潮平波浩渺。烟村院落,是谁家绿树,数声啼鸟。

旅情悄。远信沉沉,离魂杳杳。对景伤怀,度日无言谁表。惆怅旧欢何处,后约难凭,看看春又老。盈盈泪眼,望仙乡,隐隐断霞残照。

阅读上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词的上阕从词人登楼远眺写起,描写了艳丽明媚的季节里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奠定了全词清丽明快的基调。

B.“遥山万叠云散,涨海千里”两句用夸张的手法,展现出云雾散去、远山重重,南海浩瀚无垠的壮阔之景。

C.上阕最后结句“是谁家绿树,数声啼鸟”中的数声鸟鸣引出下阕开头的“旅情悄”,引出了词人心中的无限情思。

D.这首词的下阕以抒情为主,最后三句“盈盈淚眼,望仙乡,隐隐断霞残照”写出了江山易改,故乡难寻,表现了词人对国势衰微的无奈与忧伤。

E.这首词延续了柳永一贯的婉约词风,注重铺叙手法的运用;下阕“沉沉”“杳杳”“盈盈”“隐隐”等叠词的应用,使词作韵律悠长,情感真挚动人。

2.这首词与《雨霖铃》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注】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阅读上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1﹒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两项是( )

A.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指代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E.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2﹒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概括。

答:

登雨花台

◎魏 禧①

生平四十老柴荆②,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③!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④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風日夜起江声。

【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阅读上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诗句表示对唐王朝的耿耿忠心。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B.“谁使山河全破碎”的“全”字含义深刻。金瓯破碎,竟然无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

C.“冠盖雍容半旧卿”,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在异族入侵者面前仍来参拜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D.最后两句,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他的真挚情感似乎打动了天地万物,只见凄风悲号,日夜不怠。

E.诗题为“登雨花台”,笔墨以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引发人们的共鸣,使人们的心灵无法遏制地颤动,从而增强了诗的力度。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

答:

菩萨蛮①

◎李 晔

登楼遥望秦宫殿,茫茫只见双飞燕。渭水一条流,千山与万丘。

远烟碧树,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归大内②中。

【注】①李晔,唐昭宗。乾宁三年(896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攻入长安,李晔逃奔华州,心绪烦乱郁闷。“七月甲戌,帝与学士、亲王登齐云楼,西望长安,令乐工唱御制(菩萨蛮)词,奏毕,皆泣下沾裳。”(《旧唐书·昭宗纪》)②大内:皇帝殿宇。

阅读上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秦宫殿”实指唐宫殿。借秦说唐,以此掩盖身为皇帝却不得不仓皇逃窜的难言之隐。

B.诗人虚写“双飞燕”,既表达了词人奔逃在外的孤单,也写出了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C.“千山与万丘”既是蔽掩阻挡词人视线的近景,也是词人内心高低起伏的深刻写照。

D.最后两句,是望景后所发感慨,将昭宗祈求天下英雄相助而不得的失意之情推向极致。

E.本词有一种极为真切自然的有我之境,言情处动人心志,写景处豁人耳目。情真语真,浑朴苍凉。

2.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词上阕。

答:

参考答案

《水调歌头》

1.A、D(A项,“暗写词人已届暮年的忧伤”错;D项,“甘做求田问舍的庸人”错。)

2.“以不早退为戒”:上阕写谢安本抱有功成身退的心愿,可结果却是“扶病入西州”,从而产生退隐的“雅志”困于“轩冕”的“遗恨”,而谢安的“遗恨”正是苏轼引以为“不早退”的鉴戒;“退而相从之乐为慰”:下阕设想辞官归隐后的情景——在归家途中,每有“佳处”可尽情游玩;同时设想兄弟相聚,可尽兴喝酒唱歌,无拘无束,而这些“相从之乐”正是对归隐的最大安慰。

《宿池州齐山寺,即杜牧之九日登高处》

1.A、B(C项,“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诗人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也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2.这首诗记叙诗人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了对池州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诗人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借古今人事变换,抒发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诗人徒生寂寞苍茫之感。

《留客住》

1.A、D(A项,“奠定了全词清丽明快的基调”错误;D项,“写出了江山易改,故乡难寻,表现了词人对国势衰微的无奈与忧伤”错误。)

2.相同点:都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友人离去之后自己无人诉说的忧伤。不同点:《雨霖铃》全词主要是表现离别的伤感,而这首词中,“旅情悄。远信沉沉,离魂杳杳”“盈盈泪眼,望仙乡,隐隐断霞残照”等主要是写羁旅途中对友人的思念,“看看春又老”表现出漂泊之久或时光流逝之悲。

《九日齐山登高》

1﹒A、B(A项,“翠微”代指齐山。注意“上”字及重阳登高的风俗。B项,注意结合三句、四句,表现的是诗人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2﹒(1)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大雁开始南飞,翠微美景,携客带酒登山,欢度佳节。(2)暗含人世的忧苦。世间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愁苦闷。(3)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今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4)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尘世难逢欢乐事,今逢佳节当尽情欢乐,“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古往今来谁都会有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哀凄凄,落泪伤心。

《登雨花台》

1.C、E(C项,应是他们在异族入侵者面前卑躬屈膝,又变成了当朝的新贵,毫无民族气节;E项,题为“登菊花台”,笔墨却并没有以景物为主,而是倾尽全力喷涌出深沉浓烈的激愤哀怨之情。)

2.(1)诗歌首联不仅点明诗人的布衣身份,还流露出一股豪气。(2)颔联、颈联情感突转直下,诗人心头升起怒火,发出了激愤的责问,并由愤怒转为了憎恶怨恨。(3)尾联中诗人的悲愤之情达到顶点,他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天地,全诗收束在悲风声中。

《菩萨蛮》

1.B、C(B项,“双飞燕”不是虚写,而是登楼所见实景;“写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错误。C项,不是近景,而是远景。)

2.(1)乐景衬哀情。词人登上齐云楼,遥望长安的宫室,目力不及,只见燕子快乐双飞。词人用燕子的快乐反衬自己的失意和痛苦。(2)寓情于景。遥望远方,渭水长流,千山阻隔,表达了词人思念旧日宫殿却欲归不能的忧愤之情。

猜你喜欢

下阕池州词人
访杜甫故里有感(外一首)
论词人择调与审美联想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
La vie belle grâceàla technologie
林逋梅妻鹤子
词人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