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酿造散文“三味”:趣味、诗味、生活味

2018-09-11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8年17期
关键词:诗味三味趣味

范本呈现

春天来敲门

◎厉彦林 沉睡一冬,季节忘记带钥匙,敲起春天的门环。门刚被推开一条缝儿,春天就踮着脚尖,顽皮活泼地踏进门槛。金黄的连翘花早早开口:“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2018年春节前立春,“春脖子长”,北方大地缺雪少雨,冬天早已失去威风。最早敲春天门的是风,轻轻地,悄悄地,春天淡粉浅黛,袅袅婷婷走来,叩动人心弦。开门一看,春光已经行走在村庄田野上。春风从袖筒、裤腿里钻进来,柔柔地触摸。人们开始祭春、咬春、鞭春、踏春、忙春、颂春,脸蛋红扑扑的孩童奔跑着、雀跃着,农人犁耙和良种下地,在家的主人唤鸡狗、赶鹅鸭,一幅质朴温馨的中国乡村风景画,闪耀岁月亮光。

大地和大地上的植物开始苏醒,山冈原野到处闪动奔跑着春天顽皮的身影。杏树、桃树、梨树听到温暖的敲门声,忙着吐露新嫩与鲜美的花蕾。“春到人间万物鲜”,荠菜醒来,萌发簇簇新绿,被村姑村妇灵巧的手,一棵棵采摘进竹提篮。荠菜、马兰、山蕨、水芹、苦菜、香椿、马齿苋等各种野菜,为餐桌增添鲜嫩与清香。最开心的当数孩子,折一截柳枝,轻轻拧动,抽出雪白的茎,用剥下来的嫩皮做成筒状的柳笛,吹响阔别一冬的恣肆,声音悠扬。街头巷尾弥漫春草和小米粥缕缕的清香。

动物伴随春天脚步活泼起来。温暖的阳光下,蜂蝶抖动翅膀溅飞淡淡的草香花香,大红公鸡站在麦秸垛上引颈高唱,黄鹂鸟站在树杈上欢鸣,黑白相间的燕子,衔着春泥,拖儿携女栖落老屋木梁上的燕窝,一会又在街巷和村边麦田上自由地飞翔,偶尔会在人眼前耳畔箭一般掠过。夜里燕窝里又传出低声细气的呢喃。春江水暖鸭先知。你看,那河畔的鸭群,只见第一只先抖起翅膀、贴着水面腾飞,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湖面上划出层层涟漪……

松软的大地滚过悠远而沉闷的春雷声,土地温煦而松软。春风吹在脸颊上,痒痒的,舒服极了。抬头看看天空,雾霾已经少见影踪,蓝天点缀着飘逸的白云。深深吸一口早春的空气,顿感周身充满青春活力。春雨后的沂蒙大地一片繁忙,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唱出渴望丰收的满腔热情和厚重底气。结伴劳作的人眯缝着眼,看晨雾冉冉飘向空中,侧耳聆听冰消雪融的声音,分明听懂了大地急促的心跳。

咚、咚、咚……乡村回响着春天持续的敲门声,新时代的鼓点回荡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春天的敲门声中,英俊挺拔的白杨树举起绿叶片“哗哗”鼓掌,簇簇花朵张开嘴巴齐声喝彩,温暖的阳光飘飘洒洒,松软的大地萌发着彩色的笑容与希望。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24日,有改动)

定点钻探

中学生写作散文怎样走出空洞乏味、堆砌辞藻的误区?此文酿造“三味”的笔法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一、趣味

写作散文既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这“意思”就是“趣味”。“趣味”是一种诱人的“调料”,耐品的韵味,也是一种行文的格调。文章运用多种手段营造“趣味”:

1.拟题有趣味。题目将季节轮回至春比拟为“春天来敲门”,化无形无声为形声兼俱,别出心裁,引人一读。

2.行文有趣味。有了题中化虚为实之“门”,文章展开时巧妙回应,例如“没带钥匙”“敲起春天的门环”“推开一条缝儿”“踏进门槛”……拟人化的春天顽皮活泼,迎春人的快乐热情,都表现得妙趣横生。

3.状春多趣味。春景是啥样?文章这样展示:春天是“淡粉浅黛,袅袅婷婷走来”、能“从袖筒、裤腿里钻进来,柔柔地触摸”你的风,是“孩子……吹响阔别一冬的恣肆,声音悠扬”的“柳笛”,是在“温暖的阳光下”“抖动翅膀溅飞淡淡的草香花香”的蜂蝶……写得有声有色,“钻进”“触摸”“溅飞”等动态描写生动鲜活,实现了“趣”与“美”的高度融合。

二、诗味

写作散文既要有“趣味”,还要有“诗味”。这“诗味”就是流淌的心声,含蓄的情思。文章酿造“诗味”的手法有:

1.多覺描写。第5段,“蓝天点缀着飘逸的白云”“晨雾冉冉飘向空中”诉诸视觉,悠扬的《沂蒙山小调》诉诸听觉;“痒痒的,舒服极了”诉诸触觉;“深深吸一口早春的空气”诉诸嗅觉……这些描写让读者调动多种感官赏玩诗味。

2.情景交融。描写动物的一段,无论是“蜂蝶”“大红公鸡”,还是黄鹂、燕子、“河畔鸭群”,都描写得姿态各异,活泼可爱;而“老屋木梁”“眼前耳畔箭一般掠过”,还有插入语“你看”都使景物附着了农人由衷的喜春之情,营造出温馨和美的诗境。

3.意在言外。文章结尾处,“咚、咚、咚”的敲门声自然地转换为“新时代的鼓点”声,于是,农人“分明听懂了大地急促的心跳”,白杨树的“哗哗”鼓掌、簇簇花朵的“齐声喝彩”,阳光的“飘飘洒洒”,大地萌发的“彩色的笑容与希望”……都超越了字面意义,礼赞新农村、抒发获得感、期盼新愿景等深层内涵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达。

三、生活味

写作散文的“趣味”“诗味”须来自生活,连接地气,远离低俗与做作。本文的生活味表现在:

1.散发地域气息。作者采风视角对准沂蒙大地,唱响的《沂蒙山小调》具有特别的旋律。

2.描绘乡村风情。孩童奔跑着、雀跃着,“农人犁耙”“良种下地”“唤鸡狗”“赶鹅鸭”“春草和小米粥缕缕的清香”“筒状的柳笛”“村姑村妇灵巧的手”……构成了一幅幅质朴温馨的乡村风情画。

3.用语贴近生活。“金黄的连翘花早早开口”“春脖子长”“祭春、咬春、鞭春、踏春、忙春、颂春”等语言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即使引用古诗,如“春到人间万物鲜”“春江水暖鸭先知”,也都是生活化的名句。

我仿我秀

◎袁思晗

父亲喜欢钓鱼、捕鱼。

在我看来,这是极不易为之而又十分危险的事。虽然父亲每次都满载而归,但我总是担心:他会不会抬不动鱼叉,收不回鱼线,理不清渔网,撑不动渔船……

那天,暮色已昏沉,去收渔网的父亲却久未归家,于是我去喊父親回家吃饭。

田埂泥泞,稻田上的空气湿漉漉的,只听见风吹稻叶的“沙沙”声,而暗淡的光线让它们只剩模糊的影子。我站在河岸斜坡的高处看河面,夜晚黑漆漆的河水,与河岸融为一体,水与岸都分不清,简直是阴森森的一片,让人心中更加不安。偌大的河面空荡荡的,我找不到那只飘飘荡荡的小船,也找不到父亲。

“爸爸,”我朝大河喊了一声,“爸——爸”我又喊了一声。

河水依旧平静,没有任何回应。

“爸爸,爸爸!”我连喊了两声。对面人家的狗狂吠起来,像把昏沉的暮色撕开了一道口子,也吓得我一个哆嗦。狗吠停止,我依旧没有听到任何答复。更加静谧的夜让我意识到,对“静”的恐惧远比那狂吠可怕得多。我蹲下来,托着腮帮,另一只手狠狠地揪着大豆秆上的叶子。“爸——爸”,我只能重复着呼喊。

天上亮起了一颗星……又亮起一颗星。不一会儿,星星便布满了天空。看不到飞鸟的身影,凉气直透我的心,整个天幕朝我沉甸甸地压下来,我简直喘不过气儿,而鸣虫无序的杂音让我的心绪更乱了几分。爷爷上了年纪,不再下河后,每次撑船入河心的,只有父亲一人。他撑船的背影近看高大,渐渐显得遥远而孤单。

记忆中的父亲有点冷漠。还记得小时候偷偷爬上渔船,遭到了父亲的一顿打,之后我便再不敢靠近那船。可不知怎的,我的脑海里忽地闪起无数他的好来。每每夏日,撑船归来,父亲总会悄悄地在桌上放两只莲蓬。味道是极清淡的甜,不腻,不蜜,悄然间就能润了你的口,甜了你的心。也许父亲给我的爱,一直就像莲子一般,苦只是一点点,而多数时候是静悄悄的纯粹,不浓烈,却也不含一丝杂质。

河面上忽地闪现了光亮,我忙起身看。那摇摇晃晃的船影从河的拐角处驶向河岸。“爸爸!”我向着光亮喊,仍未有回应,但这是肯定的——那就是父亲,我心中的不安一丝也没有了。

“爸爸,吃晚饭了——”我紧接着喊。

“哦——你先回去吧!”那光亮处终于有了回应。

我像久缚被释放后似的放松,踏着松软的泥土,穿过大豆地,穿过水稻田,穿过丝瓜架子与黄瓜架子,一路小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安然。

停歇时,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等我再大些,终于被允许和父亲一同登上那只小船。我帮他收网,帮他拎鱼。他帮我掸去衣角上的污秽。

然后,他对我说,“我们,去摘支莲蓬吧!”

【江苏省如东中学】

点评

这是一篇融入了趣味、诗味和生活味的散文佳作。“田埂”“稻叶”“河岸”“渔船”“豆秆”“星星”“鸣虫”“犬吠”……一幅幅洋溢着水乡生活情趣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虽然文中写到了夜景的“可怕”和“我”的“恐惧”,但这些都是为了反衬父子间“静悄悄的纯粹”的爱,言外之意丰富。文中两次写“莲蓬”,把诗情与哲思融入其间,特别是结尾一句“我们,去摘支莲蓬吧”,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本版由曹津源供稿】

猜你喜欢

诗味三味趣味
美哉侗都 诗味乡愁
诗歌教学要教出“诗味”来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
鲁迅的“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