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诗意地栖居
2018-09-11鲍亚民
鲍亚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审美观念,古人讲究“天人舍一”,就是指人要诗意地栖居。已故的季羡林先生生前也曾与温家宝总理饶有兴趣地探讨过关于“和谐”这一话题。季羡林说:“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好意。这是一则关于“自然之美与内心和谐”的材料作文,一切都要围绕“自然之美”和“内心和谐”二者间的关系阐述。在立意上二者不可偏废,但又不能平均用墨,可以写自然之美能够促进人的内心和谐,也可反过来写人内心和谐了才能正确对待自然之美,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选好材。要围绕既定立意进行有效的选材,包括新颖适当和详略得当。在选用材料的时候要尽量避开陈旧的材料,使用多种手段描写景物、刻画人物。即便是熟悉的材料,也要匠心独运、推陈出新,做到“领异标新二月花”。处理好详略,做到内容丰富充实。围绕中心选材,切合中心处详写,远离中心或无关的少写或不写,做到“删繁就简三秋树”。
写好文。写作的关键点是不要忘记“我”的存在,要写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展示自己的个性风采,这样,作文才能“领异标新二月花”。
依山傍水娱性情
◎钱劲宇
风起,吹动了地上积得厚厚的落叶,轻飘飘地盘旋在空中。漫山的菊花是梦的开始,而南山作为梦的起点,沿着梦最初的方向,一直延伸到秋天的边沿……
他本是一介父母官,也曾立志“大济苍生”,可近来他的内心却愈来愈像针扎一样疼痛,就像池鱼一样愈来愈真切地思念“故渊”,就像鸟儿一样愈来愈真切思念“旧林”,思念梦中那美丽的田园。于是愤然脱去一身官服,回归田园,他就是东晋雅士陶潜。他认为只有田园之美才能使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只有彻底地做一个山林的隐士,才能使自己的灵魂找到皈依。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带着满身的疲惫,陶潜迫不及待地迁居到山林。简陋的木屋,一方田地,从此成为他生活的全部。此后的每日,当东方刚露出熹微的光亮时,他就早早起床,打理那些长满了荒草的院落、田地。到了晚上,他才扛着锄头,踏着夜晚的寒露回到家中。他来不及歇息,连忙拿起笔墨记录下自己一天的生活体验。“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大概就是这样的生活吧。有时来了兴致,他还会到山中去采摘菊花,忽然一下子抬头,就看见了那远处的山。他一边赏菊,一边怡然自得地观看那远山,也不失为一种惬意的生活啊!他悠然自语道:良辰美景,心旷神怡,这大概就是隐士的生活吧。
又是一个清朗明丽的午后,陶潜打理好木屋,腰间系上一个酒壶,高高兴兴地出了门,随意在山中溜达,兴致来了,还会拧开酒壶小酌一口。不觉间走到深山中的一座小寺庙中来,他倍感新奇:竟然还有一座寺庙藏身于这深山中!
寺中走出一位老僧人,道:“施主从何而来?”
对曰:“来自俗世!”
“至何处去?”
陶潜想了想,答道:“来此,就无回返之意!那污浊的俗世,我实难同流合污。不回也罢!”
那老僧听后微微一笑:“施主可曾听说‘枭将东徙的典故?”
陶潜疑惑地点点头。
“道理是这样的:环境并不能改变一个人,也不会适应一个人,反之,是人要改变自己却不去苟同环境,即使身处污浊也应出淤泥而不染。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要你的内心是和谐的,有所包容,看到的自然会是另一番景象。”
陶潜沉思半晌,恍然大悟。“高僧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啊。与其一味地归隐山林,与世隔绝,不如隐心,即使身处闹市,心仍如湖水般澄静。我明白了,人只有内心和谐,周围的一切才是真正美好的。”
老僧微微颔首:“你该回去了。”
陶潜又酌了一口美酒,欣然道:“悟已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归去来兮!
点评
1.紧扣题意,意味隽永。作文题目较好地扣住了自然“山水”与“娱性情”,一开始就渲染了一个大的背景,既扣住自然,又隐含着人内在的追求,以画面渲染情感,意味隽永。
2.详略结合,深化主题。本文前半部分采取略写的处理方法,描摹了优美的景色,展示了自然之美:刻画了细腻的心理,获取了内心的和谐。后半部分详写,用一个虚构的老僧来点化陶潜,让他意识到人内心的和谐才是关键,内心和谐才能真正品味到自然之美,一下子深化了立意,提升了作文的品位。
近景甚好
佚 名
人们总是会厌倦身边的事物,渴望并追寻遥不可及的景色。但当我们到达终点站时,蓦然回首,才发现最不该错过的却已错过。
记得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对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年老夫妇非常渴望到杭州西湖旅游,发家致富后终于梦想成真,随旅游团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边上,但放眼望去,不禁大呼上当:就看这湖水、这荷花吗?我们村就是种荷花的呀!湖没这里大,花却比这里多,人还少,想怎么看就怎么看,花这钱干什么?
远方固然有远方的风景,但是我们身边也一样有风景。
近景甚好,为何还要去远方苦苦追寻呢?因为往往得不到的,我们才认为是最好的,但得到的同时也有可能感到遗憾。有些人成就了事业却失去了亲情,有些人得到了金钱却失去了健康,有些人获得了地位却失去了生命的本真。
一位患了绝症的母亲为了攒孩子的学费花了3年时间绣出了一幅《清明上河图》,这是怎样的一种决心和毅力。在我的眼中,这位母亲就是一道最好的风景,她让我感受到了世间浓浓的亲情,感觉到真、善、美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就在我们身边。
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呢?还有什么理由不珍惜身边的风景呢?
或许,我是一个容易知足的人,我总是对周围的一切心存感激。我感激我的父母,只有他们担心我吃太少会瘦、穿太少会冷;我感激我的家人,是他们给了我心灵的栖息地,让我生活得安逸且从容;我感激居住的房屋、清晨的鸟啼,感激阳光,感激春雨……我喜爱旅游,但我更喜欢闲坐窗前,看门前的小河从结冰到解冻,再到绿荫环绕;我向往奇峰怪石,但院里的紫藤初发的几片嫩叶也会令我长久注目、满怀欣喜。
也许是因为年轻,许多人成了“远视眼”,忽略了离他们最近的幸福。比如每天起床就能看到的阳光明媚的蓝天,鸟语花香的公园,碧波荡漾的湖水,还有听到的一句句问候、一声声祝福,看到的关切的眼神、善意的微笑。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近景甚好,只要用心去发现并享受,我们就一定会活得快乐且年轻,变得善良且宽厚。
点评
1.立意精准,中心明确。这篇习作非常切合材料的题旨,紧紧围绕“近景甚好”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组织素材,立意精准,中心明确。
2.思路宽广,内容充实。开头从反面切入,提出论点,强调“近景甚好”。接着从多个方面加以阐述:一对农村老夫妇游西湖的经历,告诉我们“身边也一样有风景”;一位患了绝症的母亲为了攒孩子的学费而绣《清明上河图》,充分证明最美的风景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然后,作者漫谈自己的“知足”生活,自然、真实、贴切,非常有亲近感。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要用心去发现并享受身边的风景。作文思路宽广,内容充实,显示了小作者关注现实、关注生活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