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价格上涨推高CPI
2018-09-11倪浩
本报记者 倪浩
10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3%,连续3个月上涨,连续2个月位于“2”以上,亦为半年来的最高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4.1%,为7月以来持续第二个月下降。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由于缺乏明显反弹动力,CPI不会持续走高,未来将趋于平稳;国际大宗商品和原油价格也缺乏持续上涨动力,不会带来明显的输入性通胀导致PPI的抬升。
国家统计局10日上午发布数据后,市场一致认为,食品类价格增长幅度较上月提高较为明显,是推高CPI上涨的主要因素,而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缘于猪肉和蔬菜价格上涨的冲击。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8月环比上涨0.7%,扩大较为明显。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绳国庆认为,这主要是受食品价格上涨较多影响所致。其中,受高温多雨天气影响,鲜菜价格上涨9.0%,涨幅比上月扩大7.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21个百分点。在非食品价格中,房租上涨拉动居住价格上涨0.5%,除此之外,医疗保健价格、飞机票、宾馆住宿等价格上涨幅度居前。
路透社援引华泰证券的观点认为,鲜菜和鲜果价格上涨对整体通胀影响有限,未来重点关注的通胀风险因素仍是猪肉价格和油价。华泰证券预测下半年通胀高点可能在2.5%附近。华泰证券同时认为,下半年基建增速有望显著反弹,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行业价格或受到抬升,从而触发PPI环比增速重新反弹。连平也提醒,下半年特别是与基建相关的工业产品价格可能上涨,需要引起关注。
9月10日,沪深两市皆出现明显下跌,其中上证综指开盘低走,全天跌幅达1.21%,收于2700点整数关下方,报2669.48。创业板大跌逾2%,失守1400点关口,并创4年以来新低。深证成指报8158.49点,跌1.97%。香港恒生指数下跌1.33%,报26613.42,较1月29日盘中高点已下跌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