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内生成CO2调驱技术在渤海H油田的可行性研究
2018-09-11王欣然李红英周凤军姚靖婕
王欣然 李红英 周凤军 陈 晖 姚靖婕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 300452)
层内生成CO2调驱作为一项提高采收率技术,既能克服地面注气场地受限的缺点,又具有CO2驱的优点,不仅能够调整层内吸水剖面,改善层内矛盾,还可实现注水井降压增注,提高注入量的目的[1]。渤海H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随着含水率上升和层内非均质性的增强,大部分注水井都需要调剖,而调剖后注入压力升高,需要酸化解堵作业提高注入量,层内生成CO2调驱能够从以上两个方面入手,解决注水井面临的问题。
1 油田概况
渤海H油田主体区为整装层状构造砂岩油藏,油田内部断层不发育,各油组连通性较好,但非均质性严重,主力油层段原油密度大、胶质含量高,凝固点、含硫量、含蜡量低,黏度中等。油田天然能量较弱,自2002年起开始人工注水开发,历经了十余年的水驱开发历程,受储层平面和纵向上非均质性的影响,注入水沿高渗通道突进,形成水窜通道,导致油井含水率上升过快、产量下降。
2 驱油机理
层内生成CO2调驱技术是将2种化学剂注入目标地层内,其接触后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就地产生大量的高温高压CO2气体,该气体与起泡剂接触后呈泡沫状态[2-3],生成的气液泡沫体系可以封堵高渗透层,还可进行混合气驱和降黏等[4-6],可以有效提高注入水波及体积、驱油效率,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3 室内实验研究
层内生成CO2泡沫体系的主要工艺原理:先向地层注入前置起泡剂和稳定剂,然后注入生气剂和释气剂,两者就地反应生成大量高温高压CO2气体,在高渗孔道中生成的CO2气体与起泡剂和稳定剂形成稳定的泡沫体系,从而对高渗透层后续水驱产生附加阻力。泡沫体系的性能主要由泡沫的体积、稳定性和半衰期来表征,而各表征参数主要由生气剂、释气剂、起泡剂和稳定剂性能决定,通过室内实验筛选各药剂的种类及浓度,并进行药剂与储层配伍性及封堵效果研究。
3.1 生气剂筛选
生气剂种类的筛选主要根据生气效率进行的。通过对比不同温度下不同种类生气剂的生气效率,筛选生气剂,并评价该生气剂在不同质量分数,不同温度下的生气效率,以确定生气剂合理的质量分数以及其对储层温度的适应性。
随着生气剂质量分数的增大,其生气效率也有所增加,温度升高到80 ℃时生气剂的生气效率最大,可达到83.6%(见图1);不同温度条件下,曲线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均是温度升高,生气效率迅速增大,低温下生气效率变化平缓,高温时曲线变化幅度增大(见图2)。
图1 生气效率与生气剂质量分数的关系曲线
图2 生气效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3.2 起泡剂筛选
常用的起泡剂为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泡沫体积和半衰期来评价起泡剂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各起泡剂质量分数在0.2%之后,起泡体系的泡沫体积趋于稳定,半衰期变化幅度较小,4种起泡剂的起泡体积相差不大,都有比较好的起泡效果(见图3)。A型、B型、C型和D型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2%、0.4%、0.2%和0.2%时,起泡效果最好。另一方面,通过半衰期测试结果可以看出,其中起泡效果最好的是D型,最差的是A型(见图4)。综合起泡体积和半衰期2个指标,优选D型起泡剂(见图4)。
3.3 稳定剂筛选
稳定剂的加入会增加泡沫的稳定性,使泡沫表观黏度增加,从而延长泡沫的半衰期。半衰期越长,泡沫越稳定。选取2种黄原胶Y1和Y2进行测试,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随稳定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起泡体积都有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质量浓度为1 500 mg/L时,起泡体积达到最大值(见图5)。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稳定剂溶液的黏度先迅速降低;在高速剪切一段时间后,稳定剂黏度比初测黏度稍低一些,但之后基本保持稳定(见图6)。该性能保证了稳定剂在配置、注入地层过程中黏度不会降低。
图3 起泡体积与起泡剂质量分数的关系曲线
图4 半衰期与起泡剂质量分数的关系曲线
图5 起泡体积与稳定剂质量浓度关系曲线
3.4 配伍性实验
分别将生气剂、释气剂、稳定剂分别与处理过的回注污水、水源井产出水按1∶1的比例,将生气剂与释气剂分别与原油按9∶1的比例进行配伍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各药剂与储层流体的混合液的透明度均较高,无明显的固体沉淀或絮凝现象,所选药剂配伍性较好(见表1)。
图6 稳定剂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关系曲线
表1 配伍性研究实验参数表
3.5 调剖实验
选择渗透率级差在10以上的典型双管驱替模型。利用水驱填砂管测水相渗透率;用原油驱替填砂管建立原始残余油饱和度;通过注水模拟水驱过程,建立残余油饱和度,计算水驱采收率[3];在此基础上应用层内生成CO2泡沫技术进一步驱替剩余油,对比不同渗透率填砂管驱油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常规水驱条件下,高渗管的水驱采收率高于低渗管的,但是后续进行层内生成CO2泡沫驱油时,低渗管提高采收率的程度高于高渗管的,表明其层内生成CO2工作液具有良好的调剖效果(见表2)。
3.6 封堵实验
由于不同注水井组的物性和水淹情况存在差异,因此通过实验,筛选不同渗透率岩心条件下稳定剂的浓度和黏度,确定不同样品的最大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从而确定各注水井组的药剂用量(见表3)。
表2 室内调剖实验分析表
表3 封堵实验数据表
根据不同注水井组的综合含水率、地下储层水淹特征及储层物性差异,通过实验确定各封堵药剂的用量和质量分数,从而指导各井组注入段塞的优化设计。
4 现场实施效果分析
4.1 注入压力变化分析
2013年对油田部分井组进行了层内生成CO2调驱现场试验,平均注入压力下降0.9 MPa,平均日注入量增加了71 m3。以注水井E2-4井为例,从单井注入曲线可以看出:调驱前,注入压力为12.3 MPa,调驱后注入压力降低并基本稳定在11.5 MPa;注入压力降低的同时,注入井视吸水指数增加,日注入量提高了87 m3(见图7)。
图7 E2-4井调驱前后注入压力变化曲线
实施层内生成CO2调驱前,2013年油田东区井组综合含水率高达86.4%,实施后综合含水率下降为81.8%,日产油量由600 m3增加至710 m3,有效期为半年左右,实施调驱的3个井组在调驱有效期内累计增油1.2×104m3。2014年对该区块再次实施CO2调驱,措施前含水率高达87.2%,实施后含水率降为86.0%,日产油量由483 m3增加至582 m3,有效期为3个月左右。虽然历经多轮次调驱,效果逐渐减弱,但每1次调驱均取得了较好的降水增油效果,高峰期日增油达到调驱前的1.2倍。
5 结 语
(1)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优选注入参数,优化各井组药剂用量,能够有效指导现场应用。
(2) 对于注入压力过高的注水井,可以通过此技术解除储层污染,降低注入压力,使注水量达到配注要求,满足油田注水需要。
(3) 层内生成CO2调驱技术对于解决中高含水期油藏稳油控水问题,效果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