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蔬菜种植村的用水隐忧
2018-09-11王华
文 / 王华
在村民“有水吃”的前提下,应尽快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行提质增效,保障集中供水水质,让村民“吃好水”。
我来自陕西省泾阳县云阳镇下辖的一个小乡村,很多人都有所耳闻,云阳镇是全县的蔬菜产业强镇,也是全省乃至地区最大的蔬菜和农资集散基地,素有“西北寿光”之称。数据显示,蔬菜收入已占到全镇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蔬菜收入占到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
我们村子属于全镇蔬菜种植重点区域。尤其是在冬春季节,站在老家的房顶上向田埂望去,白茫茫的蔬菜大棚连成一片,颇为壮观。
印象中,村中开始大面积种植蔬菜,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这之前,多数家庭还以种植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为主。后来,一些常规的蔬菜,如芹菜、卷心菜、白菜等逐渐多了起来。再后来,陆续出现了许多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诸如西红柿、黄瓜、青椒等也渐成规模。
蔬菜种植之所以能够兴起并成规模化发展,我认为除了群众有积极向上的主观能动性,本地起步早且较为成熟的物流、销售基础外,便利的水利条件对蔬菜产业的持续兴旺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小时候常听村中的老人说,以前只要在自家地头掘个坑,第二天就能冒出水来。那时候灌溉条件有限,作物主要靠天吃饭。改革开放后,村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田间地头打机井取水保灌溉的方式一直发展至今。
村中一位种植蔬菜的叔叔介绍,20年前钻一口30米的机井就能见到水,这一深度随后不断增加,50米、80米、100米,以至于到现在200米深的机井也随处可见。我曾经去过河北,在当地了解到,因为过度开采地下水,华北平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地面裂缝现象经常出现。
与此同时,蔬菜在生长过程中还需要使用大量农药,以芹菜种植为例,有种植户形容芹菜“是泡在药里长大的”,长成的蔬菜村民自己不吃,全部对外销售。同时,农药跟土壤接触后,经过长时间渗透,与地下水接触,极易形成地下水污染,会给村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这些现象令我十分担忧,我们村所在区域的地下水资源显然正逐渐减少,而村民的节约用水意识较为淡漠,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大家对于未来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并没有做任何准备,这值得更多的人甚至政府层面的关注。对此,个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多元保障农业灌溉。在村民“有水吃”的前提下,应尽快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行提质增效,保障集中供水水质,让村民“吃好水”。发挥即将建成的引汉济渭、东庄水利枢纽等一些大型水利工程的辐射功能,延伸管线、分配水权,提高部分缺水区域的农业灌溉用水保障率,摆脱很多地方目前过度依赖地下水灌溉的现状。
加强节水宣传教育,推行节水灌溉方式。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将节水宣传范围从城市延伸至农村,让更多农民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普及种植过程中节水用水的优点和大水漫灌的弊端,让节约用水的理念深入人心。加大调查研究,给予农民适当补贴,以部分地方为示范点,逐步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方式,条件具备时可在生产和生活中推行阶梯水价,以此抑制用水量的增长。
严格控制机井增长数量,逐步关停部分机井。加强对区域地下水水位和水质的监测,全面了解地下水状况,时刻掌握相关变化和动态。对现有机井数量、功率等进行统计,计算清楚水账,从政府层面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通过节水、回灌等方式恢复地下水水位。建立农民用水户协会,协调用水秩序,重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护,确保长久发挥效益。
作为一名水利工作者,家乡水环境的变化也一直牵动着我,希望当地政府能足够重视,也希望家乡能因水利事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