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物理问题教学的实施
2018-09-10余昆
余昆
【摘 要】从调查情况来看,高中物理是学生比较不喜欢的学习科目之一。除了教材编写呆板外,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也是其主要原因。高中物理课标中提倡以探究性学习来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注重从生活角度出发来进行问题情境创设。
【关键词】高中物理 问题教学 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5.060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无论在知识基础上还是思维方法上,都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造成了学生高中物理学习的障碍。素质教育改革注重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自主学习、提问、探讨,在讨论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帮助学生突破学生学习的障碍,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养成。经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裨益。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高中物理问题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物理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把所要讲的物理知识与生活场景进行有机结合。这样,不仅可以使枯燥、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与理解,有效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习题课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创设以下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部分知识的掌握。问题情境:南方某地发生了洪水灾害,消防官兵进行抗洪抢险救援工作。在某次执行任务中,一名村民被洪水围困在中央地段并且在水流的方向100m的位置就是瀑布所在,如果该村民掉下瀑布就会出现生命危险。消防战士要前去营救,此时洪水的流动速度是10m/s,消防战士平时的游泳速度是3m/s。下面请你思考一下消防战士能否把村民安全地救上来。消防战士应该带着村民向哪个方向游才能安全地到达岸上?假如村民被安全地救上岸,二人将会在何处上岸?物理问题夹杂生活场景,一下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这样,拉近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促进学生爱学、乐学物理。
二、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时要抓好两头:一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二是学习的对象——物理内容。即“问题情境”既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反映学生原有的物理基础知识与认知水平,又能反映或引出将要学习的物理知识。具体来说,要注意下面三个方面:
(一)物理问题的复杂程度
物理问题情境中所蕴含的问题不能过于简单,而是需要学生通过收集资料、检验假设才能加以解决。因为这样的问题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对学生具有智力上的挑战性。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物理问题情境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内在动机,这样才能构成有意义学习。如果物理问题情境中含有一个和学生原有观念相矛盾的现象,引发认知冲突,就能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问题就会像星星之火点燃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欲罢不能的感觉。通过能够使学生意识到矛盾存在的体验与活动,他们的观念框架开始动摇,继而重新思考自己的看法,形成新的理解。
(三)学生的物理知识和能力水平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物理问题情境中所蕴含的问题不能太难,而应当与学生的物理知识背景与能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要让学生尝到“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的喜悦。物理问题还要与学生所学习的物理内容相关,这样学生通过解决物理问题不仅体验到问题解决的过程、获得问题解决技能,还能够建构物理知识,否則是行不通的。
三、合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搭建问题探索平台
课程教学要从单纯的知识性教学转变为知识与应用并重,由知识接受转为知识探究,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以致用。物理既是逻辑性与严谨性并重的课程,又与数学等高度抽象化的课程不同,物理知识是很容易通过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得以体验的。因此,物理课的问题教学就可以从学生非常熟悉的日常生活问题入手,从而合理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作为教师而言,具体来讲就是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每节课的问题产生点,将这些问题通过实际问题情境加以体现并呈现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和探究兴趣,让学生一下子就将注意力集中到问题情境中,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想象和思考。例如:在加速度的教学中,用视频展示不同机动车的启动速度,进而引入速度变化的不同,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有助于学生对“加速度”这一概念的理解。而且对于学生进一步探究“加速度跟哪些因素有关”提供素材和参考。良好的情境创设,能够搭建起有效的问题探索平台,为接下来学生有方向性的进行问题探究提供基础。物理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紧密结合,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情境要遵循一定的规律,产生问题的同时要为学生提供思索的方向,从而便于学生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
四、问题情境层次化,循序发展学生的认识
从认知规律看,学生知识的构建是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时就需要遵从这个规律,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构建知识。 如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电动势与内阻的概念,教师用串联的两节电池(每节的电压为1.5V)给三个并联的相同的小电珠(额定电压为2.5V)供电,三个支路中都串联有开关。首先进行第一个实验——只闭合开关S1时,小电珠L1比正常发光时更亮,以问题“这是为什么?”来引导学生得出“电源的电压比一个小电珠的额定电压要大”。接着提出问题:“接着闭合开关S2,小电珠L1的亮度会有什么变化?”学生根据过去所学的知识会认为:“电源两端的电压不会变化,L1和L2是并联的,故L1的亮度不会变化。”然后以第二个实验——闭合S2,观察L1的亮度变化来检验以上观点。当结果显示L1会变暗时,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最后用第三个实验——再闭合S3后,看L1和L2的亮度变化,让学生理解实际电源两端的电压是会变化的,其原因可能和电源本身有关系。
总之,要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来引导学生思考,循序渐进地不断发展认识。
参考文献
[1]高岳东.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J].西部素质教育,2018(1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