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寅的欢乐与绝望

2018-09-10朱峻瑶

南北桥 2018年3期
关键词:唐寅

朱峻瑶

【摘 要】《桃花庵歌》作为明朝诗人唐寅的代表作,展现的是失意文人对于权贵名利的不屑一顾。但当我们透过唐寅的身世经历来看《桃花庵歌》,所要呈现的不是他诗中的狂士形象,而是一个失意而又落魄的文人。这个文人倾尽杯中酒于桃花之上,在世俗的打击之下吟唱了一首绝世的悲歌。本文就《桃花庵歌》中的意象结合唐寅的人生经历,讲述一代才子的欢乐与绝望。

【关键词】唐寅 桃花庵歌 欢乐 绝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3.199

《桃花庵歌》作于作者人生阶段的中后期,此时的他虽已不复当时的狂傲,却依旧我行我素。他在苏州看上了一座别人将要废弃的宅子,苦于囊中羞涩,便用心爱的古籍作为抵押,又向京城中的友人借钱买下。他在宅子当中又种梅竹又栽桃花,将这里改为“桃花庵”,而自己自号“桃花仙人”。唐寅以字画成名于世,而他的诗大多放浪形骸,不拘一格,虽为士大夫之流所不容,但却真实的反映了那个小资产阶级萌芽时代社会当中礼俗的相融,是对那个时代社会风气经典的阐释。而《桃花庵歌》,看似写景写生活,潇洒怡然,有隐者超然脱俗的情趣,但实则暗含悲叹无奈。唐寅梦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使得他只有在花街柳巷、桃花庵、杯中酒当中暂得解脱。唐寅形象复杂,也是在八股文文字獄党争等历史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悲剧,在欢乐与痛苦中挣扎的形象,也是本文所要阐释的重点内容。

一、现实生活中的欢乐与绝望

(一)唐寅的现实生活与桃花

这首诗的开篇便是以“桃花”起兴。桃花作为一个古典意象,早在《诗经》当中就有“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耀目美名,而后又有“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笑春风”等名诗,但古往今来,“桃花”一般形容的都是貌美女子,与君子形象不太相符,所以古诗中除了形容女子,一般不太会集中精力描写桃花。

但唐寅一开篇,就一连写出八个桃花,可见对于桃花的爱之深。他说:从前有个桃花坞,桃花坞里有个桃花庵,桃花庵这个的地方住着一个桃花仙,桃花庵的桃树都是这个仙人种下的,等到桃花熟了之后,就摘下桃花换取酒钱。但现实生活是怎样的呢?唐寅没能吃饱饭,只能打黄酒,就只有卖画为生,连他所说的桃花庵都是借钱买的。他穷尽笔力描写与桃花有关的一切,除了满足他自己的爱好,还有以桃花自喻。桃花开于春日,妖艳美丽,但却是芳华易逝,短短几日就可以凋零而去。这样的情形不由让人联想到唐寅短短的人生。

上京考试之前,他还是受万众瞩目的江南才子,即将荣获三元的俊杰,正同桃花一般夺目。然而,在考场舞弊案之后,他的人生就急剧下滑,落到低谷。封建时期读书人一生的追求不过就是习得文武艺,买与帝王家。然而对于唐寅来说,所有的希望与期待都成了泡影,所追求的一切离自己再也不可能。抱负无法实现,才学无法施展,不就像是桃花独自飘零后无人问津吗?

所以唐寅以桃花自喻,暗含他短短时光中前半生的辉煌与后半生的穷困潦倒,在他的笔下,桃花坞是他,桃花庵是他,桃花仙人桃花酒都是他,描写的逍遥生活是他,所经历的困难也是他。花开花落,酒醒酒醉,一派靡靡之景。他与桃花不同的是,花还会开,可他的人生再也不会重来。

(二)唐寅的现实生活与酒

诗中除了桃花,接着来的意象就是酒了。沉醉于酒中的唐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于桃花树下,于桃花庵里,醒了又醉,醉了又醒。古人喜酒,不论何时何地,只要高兴或者不高兴都会喝酒。而唐寅喜酒,这不仅仅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还来源于他的偶像——李白。

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唐寅就举杯消愁;李白说“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于是唐寅把酒对月,不登天子船,不上长安眠。唐寅对酒有种执念,他“半醒半醉日复日”,这不仅仅是两人时代的差异,还是两人人生经历的差异。李白作为外邦人不能科举,于是凭举荐成为御用文人,而唐寅因舞弊案取消科举,想凭才学成为宁王幕僚,他崇尚欢愉,及时行乐,但物质生活完全不能支撑他拥有这样的欢乐。甚至在他迈出那一步开始,就将他推下深渊。宁王叛乱,他装疯卖傻才得以逃脱,理想的崩溃使得他作为一个求官士人的愿望破灭,从此一蹶不振。

他说“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在麻痹自己,他追求功名利禄,可此生与功名无缘,他想衣食无忧浪荡人间,可衣食尚不可温,他的愿望永远与现实相悖。

在现实生活中的唐寅永远在挣扎,可却永远都没有结果,作为一个年少成名的才子,他不停赞叹自己,麻痹自己,以桃花自喻,以酒为伴,在绝望时体会欢乐,在欢乐时体会绝望。现实生活中的唐寅,是封建科举与党争的牺牲品,现实社会与他而言就是充满诱惑的牢笼,他沉浸与自己往日辉煌,又不可避免的回到现实社会,凄风冷雨,欢乐与绝望。

二、理想境界中的欢乐与绝望

如果说现实生活中的唐寅是不停的麻痹自己,那么理想中的唐寅,则是在逍遥中逃避。天生属于才子的傲气,使他嘲讽权贵,对钱财名利不懈,流连花酒自由。与张灵祝允明在虎丘冒着雨雪,假装乞丐,唱莲花落,讨来钱后就买酒在寺中痛饮,说“此乐惜不令太白知之”。[1]这样喜爱自由,不关心钱财,不在乎世人目光的状态,才是唐寅想要的生活。

这样的日子虽已得到,却仍然是短短一瞬。他不可能一辈子都这样。理想中的欢愉散去之后,他还是会回到冰冷的世界。他依然会冷静地看到自己的内心:“遇饮酒时须饮酒,青山偏会笑人愁。”他知道自己喝酒不过是怯懦,不过是逃避。他想要的不是仕途,而是自由。但仕途断了后,自由也受到限制,“老死花酒”,不过是他所爱的自由,“鞠躬车马”,也是以前限制他,现在限制他的。他最初所想得到的是自由,如今却是奢侈,在他清醒之后,这样理想的相互交接折磨,名利之忧和自由之痛使他患得患失,欢乐绝望相互打压。

唐寅两者都无法真正得到,是因为世俗的观念在他心中扎根,也是浪漫情怀中天生的狂妄在他灵魂深处潜伏,使得他对两者求而不得,不能背弃。他理想中的两样东西,使他在欢乐与绝望中不可自拔。

三、内心世界的欢乐与绝望

唐寅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内心世界,理想精神,使得他患得患失。而在被传统阶级抛弃之后,他一蹶不振。《桃花庵歌》中点睛之笔“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傲。而细读呢?矛盾重复,不知谁疯谁癫。命运无常,他知道自己要名声与财禄,就应该不停做下去,但他又不可忽视自己的才学高傲,不断重复放弃,不断失望绝望,他晚年沉迷禅学,想从其中得到自赎。可不吐不快,他所有的苦恼,所有的怨恨都在诗中宣泄。李贽《焚书》中说,“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发狂大叫,流涕恸哭,不能自止。”[2]这样的发泄,使他在倾诉之后,又慢慢回归原地。按理来说,挣扎束缚过后就是真正的欢愉,可是在别人笑,他人笑之后,他又填补一句“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武林豪杰墓”是汉朝达官贵人的安身之处,如今无人问津,倒不如唐寅这破茅屋。这样看来,颇有“王谢堂前燕”的感觉。但前句可颠倒,这句也可颠倒。如今的贵人之所是破败的,唐寅虽为平民,自然也可以成为豪杰。唐寅循环往复,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来来回回,顾此失彼,永远无法停留。

四、结语

唐寅作为明朝的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以自怜饮酒为乐,在理想境界中逍遥自在,在内心世界藐视权贵,但是,他却无法挣脱现实与生活的囚笼,在现实生活中麻痹自己,在理想境界中求而不得,在内心世界里沉湎现实。但诗人不幸诗家幸,极致的欢乐与极致的绝望,演绎出唐寅绝美的艺术与诗文。

参考文献

[1]谢丹.唐寅狂放人格及其文学创作论析[A].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0.

[2]李贽.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

猜你喜欢

唐寅
明 唐寅 杏花仕女图轴
沈周&唐寅:佛系老师与跳脱徒弟
唐寅:他哪是风流才子, 分明是落魄公子
唐寅书法专题
唐寅:世人笑我太疯癫 我笑他人看不穿
别出心裁 自成一格——唐寅《灌木丛筱图》赏析
唐寅书画艺术问题浅说(之四)
唐寅绘画专题
登山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