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形成的原因

2018-09-10陈雪梅

南北桥 2018年3期
关键词:性格特征黛玉

陈雪梅

【摘 要】林黛玉是《红楼梦》女主人公,她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才学横溢,内秀外慧,同时她又生性多疑孤傲,多愁善感,较弱多病,蔑视功名权贵。她双重性格饱受大家争议,林黛玉多愁善感生性多疑孤傲性格是怎样形成的呢?文章从前世今生宿命,寄人篱下孤傲性格特征分析,以及宝钗二人“金玉良缘”说法等方面深入分析林黛玉多愁善感性格形成原因。

【关键词】黛玉 性格特征 寄人篱下 金玉良缘 多愁善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03.198

《红楼梦》自问世以来,其内容和主题饱受争议。有人从《红楼梦》看到了“缠绵”,看到了“梦”与“病”等等,但谁也没有反驳充斥在《红楼梦》整本书,挥之不去的“哭”,不管是贾府里掌权的人,如贾母,王熙凤等人的“泪下如雨”的哭还是下面丫头嬷嬷等人“嚎啕泣泣”,都是比比皆是。然而在《红楼》中哭的最多,最深切,最悲痛的莫过于林黛玉,“想眼中能有多少眼珠儿,能禁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要了解林黛玉的哭,必须了解她的性格特征,明白她为什么哭泣?

一、前世今生宿命的安排

林黛玉和贾宝玉是木石前盟,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株绛株草,贾宝玉前世乃赤霞宫神瑛侍者,这绛株草使得日以甘露灌溉,使得久延岁月。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性,仅修成得女体。因得知神瑛侍者要下凡渡劫,故此在警幻仙子前掛号,说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给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宝黛二人之间,既有前世日夜相互陪伴浇灌之缘,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初见贾宝玉的场景,原文这样写道:好生奇怪,倒好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又是怎样反应,我们看看原文: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宝玉看了黛玉也觉得眼熟,觉得似曾相识,被贾母打断,宝玉又继续说道:看着面善,心里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

宝黛二人初次见面,都感觉到对方似曾相识,这也正是应了前世宿命的安排。而黛玉的“泪光点点”暗示了宝玉对玉特别强烈的关心怜惜,隐喻了黛玉的眼泪是宝玉一生最大的心事[1]。林黛玉住在大观园后,和宝玉也格外亲热,他二人生活起居和贾母一起,同吃同住,两小无猜。宝玉生性喜爱女孩子,常常和园子里姐妹丫鬟打成一片,但黛玉生性高傲孤僻,下人和周围姐妹敬畏她三分。她唯一的玩伴——宝玉,因年龄尚小待所有姐妹一样,黛玉和宝玉之间常常因为口角之争,黛玉赌气捶泪,黛玉第一次垂泪在《红楼梦》第五回,黛玉“独在房间垂泪”宝玉得知后,前去千万般安慰,认错道歉,黛玉方渐渐回转过来。

从《红楼梦》很多回中,林黛玉常常因为和宝玉之间,因为一点点口角是非,常常一个人独自倚窗洒泪,或者倒在床上偷偷拭泪,不管是因为生活的琐事还是黛玉生前最后一刻为宝玉流尽眼泪,这也正是林黛玉前世宿命的安排,此生来到富贵温柔乡遇到贾宝玉只为了用自己一生的眼泪来报答他前世浇灌之。这也注定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

二、寄人篱下的自卑孤傲的心理作用影响

林黛玉从小就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又兼聪明秀丽,颇具才华,这就形成了日后“孤芳自赏”的性格。但在荣国府这个是非之地,主子们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笑里藏刀。表面上道貌岸然,骨子里却男盗女娼,就连有些奴婢也是趋炎附势,奉承拍马明争暗斗。林黛玉在这样一个特定环境里,不得不“步步留心,时时提防,恐被别人耻笑了去。”加之林黛玉无财无势,体弱多病,性格中又增添了“自卑”的情绪。而这种与她“自傲”为一面又不可避免地发生剧烈的内心冲突。

黛玉六岁丧母后,父亲林如海将她托付在外祖母贾家,她从小受到父亲百般呵护,养尊处优性情娇惯。来到大观园和贾母等一群姐妹住在一起,贾母和王夫人虽吩咐自己和其他姐妹吃穿用一样待遇,但毕竟自己始终是个客人,身份不同于迎春探春等其他姐妹,薛宝钗虽然同样是个客人,但薛家在京城有自己房产,只是暂居于此,每个月生活费开支都是薛家自己支撑,不曾在经济财务上依赖贾府。《红楼梦》第二回中,护官府上面这样评价薛家: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这暗示薛家家财万贯,位于当时四大家族之列。首先在经济地位上林黛玉就感觉自己像是个客人,自己没有发言的权利,林黛玉早年双亲去世,在她心底留下了伤痛。她好忧愁,善伤感,对事物阴暗的一面、消极的一面、悲观的一面十分敏感。看到花开就联想到花落的凋零景象;看到别一人家团聚就联想到父母双亡,孤苦伶仃寄人篱下。因而常常独自一人对空叹息,临窗流泪。若遇到不遂心的事,就更容易郁郁不乐,甚至终日泪洗面。

同时林黛玉性格孤傲,在“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这一回时,她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正反映了她那种强烈的自尊心,林黛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曾“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而自己如今的处境是寄人篱下,不是“正经主子”,因而显得更加小心在意,唯恐自己的自尊心在众人面前受损。可以说,林黛玉就是带着这样一颗强烈的自尊心来到贾府的,明白了这点,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那些被人们视之为“小性儿”的事情,都是和她的这颗强烈的自尊心密切相关的。它就像一根绷得紧紧的弦,安装在异常敏感的林黛玉身上,不管有意无意,只要稍一触动,就会强烈地颤动起来。

在第七回,写周瑞家的替薛姨妈给贾府众姐妹送宫花一事,当送给林黛玉时,林黛玉正在宝玉房中,周瑞家的笑着说:“林姑娘,姨太太着我送花来与姑娘戴。”宝玉便说:“什么花儿,拿来给我看看。”而林黛玉却只一望便问:“还是单送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们都有呢?”周瑞家的说:“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当时就“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从这里看出,林黛玉在意的不是宫花的价值,而是在乎于在这件事中别人对她的态度,她不是嫌送来的花是“假花”或不合心意等,而是不愿意别人有意把她放在最后,将挑剩的送给她。这样严重伤害了她自尊心,她本来经济地位就低,自己生性孤傲,不愿追求世俗的东西,很不受下人和周遭人待见,她心底十分看重大家对她的意见和认同。在长期这样的环境和她敏感孤傲的性格下,形成了消极,多愁善感,郁郁寡欢的性格。

三、贾府中,宝钗二人“金玉良缘”世俗观念

小说写黛玉来到贾府,就和贾宝玉一见如故,情投意合,亲密无间,“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行而息,言和意顺,似胶如漆。不想突然来了一个薛宝钗”。日后平静的生活被打乱,心情变得更加敏感多疑,常常独自临窗垂泪。一则是因为在贾府都知道薛宝钗有一块癞头和尚送的金锁链常挂在项上,并说以后需得找的一块带玉的公子,方可消除常年吃药的痛苦。宝玉生下来便含有一块玉,所以贾府上下都知道宝钗二人是“金玉良缘”。贾母是唯一一个真正疼爱她的人,在原著中,张道士为宝玉说亲,被贾母反驳回说:不在乎什么家底,只要模样就行。我们知道林黛玉寄居在外祖母贾府,没有钱财和外来之物支撑生活,贾母早就明白黛玉,宝玉二人之间非比常人特殊的关系,一直都很支持他俩,盘算着等他两人在大一些在提此事。后来贾府发生了抄家查抄的一系列的灾难后,听信了王夫人和薛姨妈等人谗言说,要“金玉良缘”替宝玉冲喜,知道宝玉和宝钗成婚的消息,黛玉焚稿含泪死去。这也是黛玉和宝玉之间“还泪说”的印证。就这样,黛玉处于等级森严的贾府,寄人篱下的处境,尤其是代表着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中,代表着宗法思想,家族势力和神的意志的“金玉相对”之说中,像一座无形的高山横亘在她和宝玉自由恋爱中,而宝玉年少,身边有袭人,史湘云,宝琴,常常做伴,不懂得黛玉复杂的内心,黛玉感到环境,现实,自身和理想的理想残酷,每每想到这些,心中的无力感和自身孤身一人命运的悲惨感袭来。因此,这位痴情而又敏感的少女心理感应上,处处形成客观世界和内心触发点,每次触发都会引起她对现实和自身命运的省视,引起感情层次的跌加和心理机制的变化,这种触发和变化一次比一次激涨,哭泣也一次比一次悲怆。[2]

在这样长此以往情况下,形成了黛玉忧郁,低沉悲观的情绪,她也唱出了《葬花吟》《风雨词》等哭泣之作,“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唱出了黛玉对不可抗击的命运无奈和宝玉之间爱情不得世间他人支持的悲痛,这是形成她内心抑郁和愁苦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保桢,刘俊.宝黛初次相会:到底是什么令他们一见如故?[J]西昌学院学报,2012(3):75.

[2]曲沐.略论林黛玉哭泣之哭泣及其他[J].贵州社会科学,1987,(6):30.

猜你喜欢

性格特征黛玉
《红楼梦》“述古翻新”管窥——黛玉不喜义山诗、正邪两赋及意淫新论
黛玉讲诗
黛玉为什么爱哭?
论舞蹈演员在舞蹈表演中的形象塑造
不仅仅是眼泪*——黛玉的另一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