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学习中理解能力培养的两面性

2018-09-10张玲

南北桥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两面性数学学习

张玲

【摘 要】数学理解是学习数学时的重要环节,是应用和综合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的基础;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的认知规律,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培养具有两面性,教师应多样化的手段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元认知,提高理解的品质。

【关键词】数学学习 理解能力培养 两面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1.185

一、自主理解和合作探究

(一)自悟是能力提升的基础

自主理解是自我发现、消化、吸收的过程,是学生自我领悟、自我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没有自悟,学生就成为了知识的接纳器,机械的吸收难以达到灵活的应变;很多教师都听到过一些学生感慨“老师上课我都能听懂,但是到自己去做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想的。”在数列求和中学习错位相减法、倒序求和法时笔者在分析几个题目后很多学生都提出相同的问题“这些方法好难想到,技巧性太强”,但在第二个班级授课中,让学生先自我领悟在等差、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推导中各种方法的特点、利用的性质是什么再尝试,这时,教学中数学思想和方法不局限于机械的“建构—生成”,而是“自我领悟—自我体验—自主建构—尝试应用”。实践中学生缺乏自我分析、对比,缺乏对知识的背景、技巧的本源性的认识,往往不能自己悟出解题的规律。

(二)他悟有效拓展、丰富理解的角度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合作探究的过程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他悟的过程。个人的理解有时是单一的,局限的,甚至可能是狭隘的,而合作探究中学生在讨论、交流和研究中发现新问题、新知识,新方法,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合作中拓宽了视野,接触到不同的理解方式、角度。

二、整体要求和区别对待

(一)理解标准或要求关系到整体理解水平

理解的水平因人而异,但理解的标准不能因人而低。教材中对各种知识的要求有明显的差异,由了解、掌握到灵活应用各不相同,每一个内容的整体要求是统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的理解水平上不能随意降低或拔高要求,降低影响后续学习的展开,进而降低学生的数学能力,随意拔高势必影响教学进度,给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压力。笔者曾听过高二下(A)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的授课,教师简单地跳过判定定理的证明,企图用大量的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此定理,但学生由此失去了一个探究的好机会,失去了掌握由一般到特殊、由立体几何转化为平面几何的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的重心应定位在整体学生的较底层

由于学生的基础不同,教师根据的理解层次不同把握教学环节。教师的授课速度,问题的分解,知识的回顾与关联都很大地影响学生的理解,面对跨度大、技巧复杂的问题时,设计简易的类比、模型,引导丰富的想象,大部分学生理解问题的习惯得以培养。学生是能理解其中的技巧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层面学生的理解要顾及。

三、即时顿悟和持久酝酿

(一)顿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顿悟是思维的火花,伴随着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应急反应能力,顿悟是一种头脑风暴的训练,起到对学生的理解的测试和調整。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的解题的思路来得突然,灵光一现,顿悟的积累起了关键的作用。

(二)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理解充分需要长时间的准备

知识的建构过程中,顺应和同化是反复的,持久的;数学的能力、思想方法决定着数学的理解、准确把握、熟练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一蹴而就的。在心理学中,最近发展区域指出在最近发展区域的知识才是适合学生的理解,促使其加速发展,因此,数学学习中问题的设置是渐进的或螺旋上升的,某些知识、技能或知识体系的掌握需要一定的时间。对于近年高考题中的抽象函数,学生普遍感到难度大,一方面是因为抽象,高于教材的内容,另一方面考察的数学思想、方法、技巧较多,如赋值法、构造法、变量替换、归纳猜想、一般到特殊和数形结合的思想,其中涉及到函数的求值、各种性质、图象及其变化;

(三)以问题、任务作为学生理解的驱动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适量、适当的问题和任务极大激起学生理解的积极性。从数学教育的角度来看,一个“好”问题和任务的标准应该体现出:通俗易懂性、具有较强的探究性、具有启发性和可发展空间、具有一定的开发性;当然,问题的“好”“坏”标准是因人因时而异的,将极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深刻理解公式的条件、结构,以至灵活应用。在试卷讲评后,交给学生写评后感,对测试的意图、知识方法的理解同样起着非凡的效果。

四、抽象深刻与具体通俗

(一)语言通俗化

数学是对自然规律高度概括的学科,数学语言简练,术语丰富、精确,对较多学生理解有影响,在课堂的探究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通俗化、生活化的语言来叙述问题,表达观点,使抽象的问题形象、明了。如映射的教学中,学生在观察几组对应关系后,会可以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一对无、多对多等形象地称谓。在互斥事件、对立事件中可以分别以“有我没你,没我不一定是你”、“非此即彼”来理解、记忆。通俗化、生活化的语言利于学生的理解,利于学生记忆。

(二)联系生活实际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教学要求中增加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数学的概念、问题、逻辑、思想方法跟生活的事例具有很多相似性,进行类比迁移。如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或不理解为什么“x(x-2)≤0”是“∣x-1∣≤2”的充分条件时,让学生分析“我是初一学生”和“我是初中生”的关系便会恍然大悟;不完全归纳法可靠性的认识,我们也可从一些实例引入,如“小李第一天早上迟到了,第二、第三、第四天早上

又迟到了,于是大家认为小李天天迟到”,老师才指出“这种不完全归纳法推理得出的结论具有或然性”。诸如此类,抽象的数学被形象化、生活化了,数学教学的起点和坡度降低了,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体验到数学学习对生活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帆.深入数学本质感悟数学精神[J].中学数学月刊,2009(9).

[2]宋键.个性化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与方法[J].中学数学月刊,2009(9).

猜你喜欢

两面性数学学习
创业焦虑对创新绩效的“两面性”影响研究*
理性看待经济数据的两面性
汉语授课对维吾尔族学生数学学习影响的案例分析
数学文化价值观对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影响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浅析会计谨慎性原则及其应用
农村大学生“失业”具有两面性
外部技术影响企业绩效的两面性——一个非线性视角的实证研究
专利制度的两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