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政治话语的变迁看中国民主建设的问题
2018-09-10马金龙
摘要:民主问题一直都是中国的学者探讨的重点。政治话语在中国的政治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现实中的政治活动、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的传播都需要通过政治话语来进行。政治话语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拥有总体性的认知范式作用。因此,本文将从政治话语的视角,分析政治话语的作用以及对推进民主建设的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政治话语;民主建设;话语权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系统化过程。话语是进行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基本手段,是进行思想交流和互动的主要方法。政治话语是社会政治生活的语言表述,它作为政治信息的符号载体,深刻地制约和影响着政治交流及其他政治活动。”[1]政治话语是政治活动、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在话语上的反映,适应其变化而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政治话语作为社会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载体和手段,只有正确的使用政治话语才能团结群众,从而实现政治主张。
政治话语实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由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的政治话语也经过了很大的几次转折。政治话语是反映其本身所处时代的统治阶级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具有很强的排他性,我们要分析中国的政治话语的特点就必须分别在其所处的时代来分析。
一、中国政治话语变迁
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来看,自从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开始,我国的先进分子不断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地创造性的为中国的发展指出正确的道路。近代中国的政治话语体系可以分为两大块:毛泽东时代的“革命”政治话语体系与邓小平开启的“建设”政治话语体系。
(一)毛泽东时代的“革命”话语体系
在共产国际二大之后,明确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俩合起来!”的口号,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中也包含了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问题,被压迫的民族反抗帝国主义的运动不断地削弱帝国主义的力量,为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带来帮助。在中国共产党不断地发展中不断地提升对于政治传播的重要性,宣传民族的党和阶级的党是不同,使工人群众不至于民族主义化。在思想方面不断争取群众,必须要让他们了解我们的党与其他的党派、组织的不同,我们要加强政治话语建设。因为历史渊源的限制,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很难很快的与中国的本土相适应,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传播工作越发的艰难。在城市武装暴动,在农村实行“打土豪,分田地”运动,并伴随肃反等任务。对中农、富农进行限制和打击,对地主采取直接消灭的政策。“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升温,如何处理阶级斗争和抗日之间的关系,将两者紧密结合在党的奋斗目标之中,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事变之后立即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口号:“(1)武装人民进行反对日本及其它帝国主义的民族革命战争来保障中国的国家独立与领王完整,(2)稚翻国民党卖国政府是顺利的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的条件,(3)只有中国苏维埃政府和红军是真正领导民族革命战争的力量。”之后,中共中央五中全会做出明确指示;“党必须坚决地为着创造反帝的下层统一战线而斗争。这个统一战线必须依据在明了通俗的民族革命战争的纲领之上,而在一切反帝斗争的形式中实现起来,并在这个统一战线之中加强与巩固无产阶级的领导。”[2]在民族革命战争中强调中国特色,维护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高举“中华民族”的旗帜来动员群众。不断地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真正继承和发扬者,也是创新者。不断地改变在人民面前的“妖魔化”政党的形象,同时与国民党争夺话语权,确立了政治合法性。
大革命时期的中国共产党革命宣传话语主要是“三大政策”、“左派右派”、“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国民革命”等政治口号,这个时期主要是革命政治话语。具有强烈的阶级斗争色彩,话语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批判性。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了国民的意识形态,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建构起中国的革命政治话语体系。
(二)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建设”政治话语体系
建国初期的中国经济落后,刚经历过内战的中国急需要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划来支撑自己的发展。政治话语不断地快速变化和发展。由革命话语慢慢向建设话语体系演变。从“革命”到“继续革命”和“改革”等核心的政治词语的演变中可以看出中国政治话语在不断地根据时代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不断地发展,慢慢的“改革”成为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政治词语。邓小平身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奠定了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话语体系的基本架构。
建国后,我国实行了土地改革,划分阶级,主要是为了实现“耕者有其田”,后来又建立了合作社,成立了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1958年的大跃进,后来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文化大革命”。慢慢的过渡到后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将土地按人口承包给各家各户,在这期间阶级体系和旧的、固化的一些文化、习俗、观念被不断地打碎,重新定义。建国初期的政治话语转变主要与它的社会需要是紧密联系的,1.生产型政治话语。刚开始的一些标语,比如“抓革命,促生产。”等类似的很多的促进和鼓舞大家生产活动的标语兴起,不断地鼓舞人们。还有一些生产中的比较吃苦耐劳的标兵等,成为政治典范来让其他人学习,这些做法都是政治话语不断地开始演变和带动的。2.斗争型政治话语。“越穷越革命”“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打倒地富反坏右”“斗私批修”等标语。在这些话语的指导下人民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思想。3.生活型政治话语。“勤俭建国”“勤俭建设”“勤俭持家”等话语。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 在建国初期开始政治话语的侧重点开始不断地变化,不再是以革命和阶级为重,而是开始想建设方面靠近。政治话语开始慢慢的向生活话语靠近。
江泽民时期强调军队的改革,使军队变得更加正规化与现代化,加强党对于军队的绝对领导,忠于人民和社会国家的利益。在国家建设方面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话语口号。胡锦涛时期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习近平总书记采用了清新、直接、朴实的讲话风格,增强了讲话内容的传播力,反映了中国政治不断求变的创新精神。“新时代”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不断地结合,中国的政治话语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新时代我们坚定地发展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并坚定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话语权。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的党中央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权发展的新境界提炼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代表性概念。这些带有标志性的概念通俗易懂,可以讓群众更加简单的理解,也可以让国际上更加的深入了解中国的执政理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等这些新时代的政治话语,反应了未来的执政理念和执政形象。不断地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探索发展道路,历史描摹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现实价值。政治话语需要逻辑学理的证明获得信赖感,以政治、文化、经济“事实”获得认同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革命话语到建设话语的转变,包括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在政治上表现为由掌权的组织需要和理论喜好调整为顺应执政规律、扩大政治参与、体现党内民主等执政路径上来;在经济上表现为尊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实现科学发展;在文化上表现为由注重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变成承认文化的双重属性、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在社会方面体现为用“社会治理”代替了单纯的“社会管理”,以多元化主体共同治理来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
二、政治话语的变化
(一)内容写实
正确的认识到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正确的价值观点,而且让人民觉得总是大而空、乏味的、不切实际的谈论,对于政治参与产生强烈抗拒。本身政治话语是为了让人民更加容易参与和理解到国家的意志,从中获得的不仅仅是政治话语的信息本身的内容,还包括了其传达的人的德行与态度。现当代的政治话语简单易懂,增进了人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距离,不断拉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让群众可以信服,不断地加大了想要与政治相接触的意愿。
(二)传播形式多样
当代的政治话语的传播形式多样。传播的形式不再局限于电视、期刊、政府网页特定的宣传地点等传统的媒体路径,在现当代网络全球化覆盖的今天,网络既可以快速让人们学习到一些新的知识,网络话语拥有病毒式的传播,大肆的影响人们的观念和欣赏品味,在不经意间不断地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用语。中国政治话语的传播正是紧紧把握住了这个机会,通过各种社交和视屏的软件,制作出了形式多样的精彩视屏和短语,在不经意间传播政治话语,引导和教育人民群众、凝聚人心。
(三)学术支撑增强
政治话语体系是由概念和术语等共同构成的,在每一个时期都需要一定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来支持,来作为它的立足点。当下的中国政治话语表达出来具有了坚定的学术支撑。在中国现当代政治文章中概念和口号经过起先的一众研究者与现当代的研究者的努力不断地对其理论内涵提供学术支撑。结合中国自己的实际与民族的独特性不断地完善和加强我国的政治话语体系建设。
总结
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从一个温饱都不能解决的国家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我国的发展中可以看出政治话语在社会发展中的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政治话语会凝聚群众的价值共识,统筹兼顾。可以正确的让群众接收到当下国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国家与人民之间联系的纽带。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自身路线方针政策的不断调整,通过政治话语的变迁也可以看出我国民主建设的进步,不断地提高人民参与政治的渠道。中国的政治话语变化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价值理念体现,不断的加强更好地使他们参与到国家和社会的建设中,促进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诗蒂:《政治话语变迁——兼论当今传播领域里的“大政治与小话语”》,《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 年第 02 期。
[2]《中央致各省委,县委,市委的一封秘密指示信一一关于开展反日反帝运动和组织民族革命战争的策略问题》,载于《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十)》。
[3]王治河 福柯(西方思想家研究丛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
[4]张诗蒂,《政治话语变迁——兼论当今传播领域里的“大政治与小话语”》,《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02期.
[5]张瑶,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纠葛———论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商洛学院学报,2019年2月第1期.
[6]万春利,民主政治建设视域下的意识形态工作路径研究,哈爾滨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5月第3期.
作者简介:马金龙(1997.06-),男,回族,宁夏省固原市人,硕士,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