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地区战略地位问题的历史脉络和研究初探
2018-09-10谭茂震
谭茂震
长期以来,北极地区因其独特的政治与战略价值,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与重视的热点地区。近年来,随着“北极热”现象的出现,与北极相关的全球性问题交织涌现,探索合理的北极治理模式逐渐被提上了国际社会的议程,北极地缘政治关系也日趋复杂。我国是近北极国家中的重要大国,中国的长远发展决定了中国在北极拥有重要利益。本文旨在通过战后北极地区的地缘政治及战略分析,希望找寻对我国取得北极利益和进行下一步研究的些许启示。
一、冷战时期的北极地区
美国与苏联在北极紧密相邻,冷战期间,北极地区的国际局势深受美苏全面对抗的影响。夹在两大集团间的北极成了美苏全球对抗的战略前沿,各自的实力中心都处在对方战略武器攻击范围内,而且双方都出台了对抗色彩浓重的北极战略。虽然期间双方在北极地区没爆发“热战”,并且冷战后期双方在该地区出现了缓和,但该地区国际局势的总基调仍以冲突和对抗为主,美苏间的“核平”维持着北极的“和平”。在“核平”的大背景下,北极地缘战略地位较之前的二战时期有了更大提高。
冷战前期,美苏双方都继承了各自二战中在北极的斩获。美国保持了在冰岛和格陵兰的驻军。1949年北约成立后,北极地区的加拿大、冰岛、挪威、丹麦都成为了其成员国。美国还通过各种双边防务协定深化了与这些国家间的军事关系,加强了自身在北极地区的存在。苏联保持了对部分原芬兰领土的占有,加快了以摩尔曼斯克为主要基地的北方舰队的发展。双方都大力发展能携带核武奔敌国的远程战略轰炸机,在北冰洋沿岸建立了多个供战略轰炸机起降的空军基地,并设立了多条预警线。
冷战中期(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美苏间的核军事有了新升级。远程战略轰炸机逐渐让位于更先进的远程弹道导弹。双方的远程弹道导弹经历了从固定的陆基发射到更为灵活的深井、舰载、机载、潜艇、天基发射的过程。在陆基发射占主导时,北极地区附近部署着众多陆基导弹发射场,成为世界战略核武最密集区域。后来双方为寻求二次核反击能力,努力使发射系统多样化,拓展到海陆空天多维发射载体,增强了发射的灵活性。由于双方许多重要的海空军基地位于北极附近,而且战略导弹一定程度上也遵循地球大圆弧飞行规律,更重要的是,北冰洋冰盖为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核攻击潜艇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和攻击场所,双方都在北冰洋中进行着潜艇战斗值班巡航。这都极大提升了北极地区的地缘战略地位。
冷战后期,尤其厄尔巴乔夫上台后,随着美苏关系的整体缓和,北极地区的对抗坚冰有所打破。虽然厄尔巴乔夫上台后将苏联的战略核潜艇全部收缩到北冰洋,但1987年其发表的摩尔曼斯克讲话也标志着一个新北极合作契机的到来。之前的北极合作,受制于美苏冷战对抗的大背景,主要局限于国际救援、科研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官方层面的多变合作和美苏双边合作较少。摩尔曼斯克讲话后,苏联对北极的态度更为开放,为北极实质性多变多领域合作的到来创造了条件,北极地区的经济和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冷战后时期的北极地区
冷战结束后,北极地区国际局势总体缓和。厄尔巴乔夫摩尔曼斯克讲话产生的合作效应在苏联解体后得到了实践,围绕该地区的域内和跨区域合作增多。该地区国际局势的总基调是合作与冲突并存,合作略占上风,但其中也问题不少。
(一)存在许多潜在冲突的可能性。由于更多的域外实体介入北极,北极问题表现出更强的牵引效应,以北极为中心的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由冷战中的两极对峙到冷战后的多级纵横,加拿大和欧洲在北极的作用有所增强,域外國家和国际组织也成了北极新地缘政治格局的构筑者。这加剧了北极地缘政治格局中矛盾的复杂性,使北极地缘战略价值受到更多关注,地缘战略地位得以多角度抬升。
(二)北极问题的焦点从军事安全逐渐向以环境为中心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转移。冷战后,各种环境保护机制、组织得以创立,而且北极地区也被纳入到了多个全球性环保条约体系中。北极国家政府也逐渐加大了对本国所属北极地区环境的保护与管理。然而,针对该地区的环境合作仍从属于国家的传统安全。各国的北极环保举动还是意在加强在该地区的客观存在和实质管辖,为在将来更大的北极海洋圈地和资源争夺中争取本国的一个有利地位。
(三)北极地缘政治格局更趋复杂。冷战后,北极地缘政治格局分为国际、区域、国家和地方四个层面。国际上涉及北极国家,非北极国家和相关国际组织。北极国家存在很强的“地区主义”,力图建立他们主导的排他性北极管理模式。然而,北极的环境效应和资源潜力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域外实体介入北极,与北极国家的利益碰撞不可避免。同时,虽然域外实体在介入北极上存在共同利益,但由于介入北极成本收入比和受北极环境变化影响的差异,加上一定程度各自为政,很难统一行动立场。区域上,环北极内部矛盾丛生。北冰洋沿岸国和非沿岸国间的矛盾明显,北极八国构成了俄、美、加、欧四方格局,八国双边间也存在争议,而且他们中的多国又身兼多个国际组织(北约、欧盟等)成员的身份,使矛盾更为复杂。在国家、地方层面,近年来的“北极热”促使许多北极国家把对本国的北极区域的开发上升到国家战略,密切了所属北极区与南部核心区间的关系。而且,北极土著居民在北极地缘政治格局中也发出了“第四世界”的声音,加剧了北极地缘政治生态的复杂度。
三、结论和建议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北冰洋融冰加剧、北极地区的经济和地缘战略价值被逐步重视,加上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等因素,北极地区地缘地理地位愈发凸显。我国最为域外国家之一,也要早作打算,抢占先机,在现有框架下,在科研、经济、军事等各领域进一步拓展,尽最大可能,取得与我国大国地位相应的北极权益。对北极地区战略地位的研究主要建议如下:
一是应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视野。国家学者多从地缘政治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北极问题进行广泛论述,但研究过多侧重于单个国家进行分析,应从战略视野,在各个不同层次中的不同主体、不同国际机制以及不同安全领域的复杂问题入手,对北极地区的战略地位进行考察和把握。
二是应注重从全球层面的制度因素进行探讨。北极的特殊地位和地理位置,造成研究关注多注重“毗邻国家”,往往忽视外部因素作用。应对北极国家、北极理事会的规制涉及和非北极国家的三类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度解析。
三是应加深对北极研究的理论程度。大多数研究多以具体议题为切入点,以政策建议为导向,较少有结合理论或从理论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理论依据的缺失,难以使我们有效理解和解读北极问题背后的深层逻辑,没有理论指导的对策建议,难以经得住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