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要像探照灯,照民族未来
2018-09-10刘震云
感谢各位教授和姚洋院长,让我有机会能够回到母校,回到百年讲堂。刚才姚洋院长和张维迎教授做了一个特别好的发言,因为他们谈到了你们的母校,也是我的母校——北大是谁?北大是什么?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都认同,这里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开创地。这里产生了严复、蔡元培、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蔡先生提出的办学方针是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些人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高矮胖瘦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民族的先驱者。
什么叫先驱者呢?当几万万同胞还生活在当下的时候,他们在思考这个民族的未来,为了自己的理想——不切实际的理想,他们甚至贡献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黑暗中没有火炬,我只有燃烧自己”“我以我血荐轩辕”。哪怕他们知道,几万万同胞会蘸着他们的血来吃馒头——这是我们北大的慈悲。
这就牵扯到知识分子存在的必要性。为什么人类需要知识分子?刚才张维迎教授做了一个特别好的阐述。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除了要考虑这个民族的过去、当下,最重要的是考虑未来。每一个知识分子像探照灯一样,更多的知识分子像更多的探照灯一样,要照亮这个民族的未来。如果这些探照灯全部都熄灭了,这个民族的前方是黑暗的,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来说:“这个民族会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大家毕业以后,是从一所大学到另外一所“大学”,从一本书到另外一本书,我觉得大家最需要知道的就是这个民族最缺什么。这个民族不缺人,不缺钱。我们的马路头一年修,第二年就挖开看一看;我们的大桥,很多寿命不会超过30年;一下雨,我们的城市就淹了。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特别缺远见,远见对我们这个民族如大旱之望云霓,如雾霾之望大风。
刚才张维迎教授列举了好多的数字,是关于民族之间的对比,他讲的话希望你们牢记:要做笨人。这个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最缺的就是笨人。
我在北大有很多特别好的导师,我在另外一个“学校”也有两个特别好的导师。
一个是我的外祖母。我的外祖母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妇女,她不识字。她1900年出生,1995年去世,活了95年。她的个子只有1米56。我们黄河边3里路长的麦趟子,她割麦子的速度是最快的。当她把麦子从这头割到那头的时候,1米78的大汉也比不过她。
当她晚年的时候,我跟她有一次炉边谈话。我说:“你为什么割得比别人快?”她说:“我割得不比任何人快,只是3里路长的麦趟子,我一直扎下腰,从来不直腰,因为你想直第1次腰的时候,你就会想直第10次……第200次,我无非是在别人直腰的时候割得比别人更快一点。”
我有个舅舅,是一个木匠,他小时候得过天花,脸上有一些麻子,所以大家都叫他劉麻子。刘麻子做的箱子在周围40里卖得最好,所以渐渐我们周边就没有其他木匠了,就剩刘麻子一个人了。所有的木匠都说刘麻子这个人毒,所有的顾客都说他做的箱子、柜子特别好。
他晚年的时候,我跟他有一个炉边谈话。我说:“你的同行说你毒,你的顾客说你好,你到底是什么人?”他说:“别人说你毒、说你好,并不能使你成为一个好木匠,唯一使我能成为好木匠的是,别人打一个箱子花3天时间,我花6天时间,我比他做得更好。”接着他又说:“只花6天时间还不是一个好木匠,我是打心眼里喜欢做木匠,我特别喜欢闻做木匠活刨出来的刨子花的味道。”他又说:“只是喜欢做木匠活,也当不好木匠。我当木匠的时候,当我看到一棵树,如果它是一棵松木、柏木,或者楠木,我就会恍惚地想,这要是给哪家姑娘出嫁的时候打个箱子该多好;而如果它是一棵杨树——杨树是最不成材的,就只能打个小板凳。”
我觉得这个舅舅已经到达了“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境界,他虽然不是北大哲学系的,但是他达到了哲学系毕业生的水平。
我开车路过我们的马路,马路两边基本上都是杨树。为什么?因为杨树长得快。但是你如果到其他国家,像欧洲、北美地区的发达国家,会看到路两旁全是松树、椴树、楠树、橡树、白蜡……树的质量的对比,能够代表一个民族的心态。
所以,最后我送在座的师妹师弟们两句话:一句是“种树要种松树,做人要做刘麻子”;另一句是“举起你们手里的探照灯,照亮我外祖母没工夫直腰的麦田”。谢谢!
(选自2017年第8期《世纪人物》,本刊有删改)
本文为著名作家、北大校友刘震云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2017届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在演讲中,刘震云从北大的光辉历史谈到了知识分子的使命——像探照灯一样,“照亮这个民族的未来”。从北大走出的一个个先驱者,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以远见卓识和悲悯情怀肩负起民族精神的重担。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的演讲词中指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大家品读这两篇演讲词,要读出文字背后的热忱,读出知识分子的担当。
刘震云视外祖母为导师,以炉边谈话的方式道出自己对北大学子的期望:要脚踏实地,踏实苦干,更要有远见卓识,仰望星空。从木匠舅舅身上,他看到了一代匠人的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追随自己的心,将爱灌注其中,将这一行做到纯粹。深邃的思想、殷切的期望,全都由朴实动人的故事传达。
1.如何理解刘震云在演讲结尾送给北大学子的另一句话——“举起你们手里的探照灯,照亮我外祖母没工夫直腰的麦田”?
2.阅读第11段,说说作家刘震云期望我们民族有怎样的心态。